厦大外文学院教授刘凯芳辞世 翻译《午夜之子》大受欢迎
■ 著名翻译家、厦大教授刘凯芳近日在厦门辞世,享年75岁
■ 《午夜之子》堪称媲美《百年孤独》,译作搁置13年出版后大受欢迎
2014年,刘凯芳(右)和他的家人在厦大上弦场,这是刘凯芳最后的照片。(家属供图)
刘凯芳翻译的《午夜之子》最近在中文各大书单上节节攀升。封面人物为鲁西迪。
3日,75岁的刘凯芳在厦门辞世。为了完整呈现《午夜之子》作者萨曼·鲁西迪狂野想象力,以及印度丰富的文化传统与复杂的种族宗教问题,刘凯芳花费巨大心力。这本译作因故被搁置13年,直到2015年10月才出版。
刘凯芳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多,饱受胰腺肿瘤的折磨,最终却是因为心肌梗塞,以大家始料未及的方式,突然告别人世。耗费心力地完成译作使得这位原本默默无闻的大学教授的离去,在翻译界、文学界、出版界掀起波澜——不少人准备邀请刘凯芳出席年度好书的颁奖典礼,不料等到的却是他辞世的消息。
刘凯芳的女儿刘惠人前日接受采访,似乎还处在父亲猝然离世的错愕中。2日下午,父女俩在刘惠人家里,就《午夜之子》在2015年度好书榜单上排名,进行了小讨论。刘凯芳还告诉女儿,他还翻译了鲁西迪的其他书,译稿就藏在家里呢。
《午夜之子》
内容简介
一个孟买小孩诞生于印度脱离英国独立的神圣时刻(1947年8月15日午夜零点),本书即是这个叙述者庞杂而嘲讽的自传,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的印度现代史。作者鲁西迪以他丰富而狂野的想象力,呈现了南亚洲光荣与恶兼具的纷繁面向:这块神秘次大陆及其人民的生活、命运、梦想和无奈。
好评如潮
该书1981年出版,曾赢得英国最权威文学奖布克奖。《纽约书评》称它是“这一代人英语世界出版的最重要的书籍之一”。《伦敦书评》认为它是“印度对英语小说最新、最出色的贡献”。《泰晤士报》则赞誉说:“自从阅读过《百年孤独》以来,还从来没有其他小说像它这样令人惊叹。”
刘凯芳翻译的该书中文版去年10月出版。
译好之后,搁置13年才出版
鲁西迪是当今英国文坛的领军人物,被誉为后殖民文学的“教父”。《午夜之子》自1981年出版后便好评如潮,曾赢得英国最权威文学奖布克奖。《纽约书评》称它是“这一代人英语世界出版的最重要的书籍之一”。《伦敦书评》认为它是“印度对英语小说最新、最出色的贡献”。《泰晤士报》则赞誉说:“自从阅读过《百年孤独》以来,还从来没有其他小说像它这样令人惊叹。”
200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邀请刘凯芳翻译《午夜之子》。虽然当时刘凯芳手头正在翻译一部十九世纪的经典名著,但是,他还是决定接下重任。刘凯芳后来在《午夜之子》的译序中写道:像《午夜之子》这样一部举世公认的当代名著,早就应该介绍给中国读者。
刘凯芳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翻译,因为一些原因未能出版。大约10年前,刘凯芳索性把一半的译稿放在网上,供大家免费阅读,他还不断写文章呼吁,让《午夜之子》告别“午夜”。
但是,这一搁置就是13年,直到2014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开始策划该书出版,出版社编辑尚燕彬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时联系不到已经退休的刘凯芳,只得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向厦门大学官网上所公布的刘凯芳邮箱投了一封邮件,没想到当天就收到了刘凯芳的回复。信中,刘凯芳显得十分高兴,但是仍然十分谨慎地要求出版社再给他一段时间,让他再修改一遍稿子。
在《午夜之子》被搁置的这些年,刘凯芳时不时会重读译文、一遍遍修改。尚燕彬说,想不到临到出版前,他竟要求还要再修改一遍。
反复打磨,力求精益求精
2015年10月,《午夜之子》中文译本出版,五十余万字,刘凯芳后来收到稿费三万多元。让他欣慰的是:《午夜之子》中文版迅速获得了中国文坛和读者的盛赞,并在各大书单中占据排头兵位置。
刘惠人说,爸爸在这本书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任何一部译著。《午夜之子》的复杂性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印度本身是一个文化传统丰富、种族宗教关系极其复杂的国家,鲁西迪在书中使用了大量有关印度传统文化的典故,其中不少都与宗教有关,正如鲁西迪在小说中所说的,印度教中的神灵就有三亿三千万个,其中一些主神有各种各样的化身,这对刘凯芳的翻译增加了难度,他因此参阅了大量有关印度次大陆历史、文化和宗教方面的书籍。
刘凯芳也在译序中举例,书中大量有关食物、衣着和其他风俗习惯的词语源自印地语、乌尔都语或者孟加拉语,这些词语就连《牛津词典》和《韦氏三版国际词典》等大型英语辞书也没有收录,他只得通过邮件向具有印度或巴基斯坦文化背景的外国朋友请教。
刘惠人说,《午夜之子》去年10月份出版后,爸爸当时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但是,他总担心有什么错,反复推敲字眼,希望能在二次出版时更加精益求精。
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冯涛此前向媒体表示,现当代英语文学作品因为风格流派很多,相对较难翻译,他认为,刘凯芳很好地处理了英美当代文学的“抗译性”。
家人“沉默”,只因不忍他太辛苦
译作搁置十余年后出版,刘凯芳的喜悦心情可想而知。不过,刘惠人说,他其实对一件事耿耿于怀——有一天,他似乎是无意地问女儿:你妈妈对这件事好像无动于衷,没有任何表态。
刘惠人当时没有做细想,直到前日,她要出发接受《厦门日报》采访时,跟妈妈提起这事,刘太太心痛万分,她是刘凯芳每部译作的第一读者——丈夫翻译的文稿,第一校对就是她。刘太太说:“我宁愿他不懂得翻译,他没有翻译工作的最后四五年,是我过得最高兴的时光。”
刘惠人形容进入翻译工作状态的父亲,如同“进入角色的演员”,从早到晚,除去吃饭的时间,他都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而且,脾气变得十分暴躁,一旦被打搅,“火山”迅速爆发。
某种意义上,这位翻译家是“半路出家”。刘凯芳是江苏泰兴人,1959年毕业于苏州中学,成绩优异,却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被大学拒之门外,这时,原本读俄语的他开始自学英语。刘凯芳的中学同学最近告诉刘惠人,即使刘凯芳被下放到农村,他仍然把英语书籍偷偷带到那里。恢复高考后,刘凯芳以高中生身份考上厦大外文系研究生。
1981年,40岁的刘凯芳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他是受学生喜欢的好老师,但是在刘惠人眼中,他一直是严父,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刘凯芳被公派到英国,刘惠人才领略了父亲柔情的一面——刘凯芳在写给女儿的信中不断自责:我为什么把好脾气都留给学生,把坏脾气留给自己的孩子。
5日,家人和朋友送别刘凯芳,每当想起这幕,刘太太都懊悔万分,她告诉女儿:“我应该告诉他!其实我很在乎他的《午夜之子》,我只是不想他那么辛苦。”
刘凯芳照片。(家属供图)
【人物】
综艺刘凯芳
(1941-2016)江苏泰兴人,厦大外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他翻译的作品很多,除了《午夜之子》,还有《爱上浪漫》、《品彻·马丁》、《可以吃的女人》、《圣诞颂歌》、《匹克威克外传》等。
“二十世纪唯一能媲美《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巨作”《午夜之子》,在中文各大书单上节节攀升时,它的中文译者、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刘凯芳的生命却在午夜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