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语言
品味词语
(1)炼字
概念: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等,位于五言诗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
①传神显旨的词
概念:用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
范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人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醉”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②以动衬静的词
范例:王维《山居秋瞑》∶“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更好地表现了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③化静为动的词
范例: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④以动写静的词
范例: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云破月来花弄影”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⑤以实写虚的词
范例: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但诗人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就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红色的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⑥以乐衬哀的词
范例: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句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奇、形象,而且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2)叠词
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范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3)颜色词
作用: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范例: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第一、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相互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4)拟声词
作用:使诗句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范例: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2.把握倒装句法
缘由:“近体诗”、词和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
范例: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原对句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但将“孤城”前置,不但符合七绝平仄格式,而且突出、强调了玉门关所处的孤立突兀的地势。
又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画面中心是“竹”“莲”,便归于静止。而原句中“竹喧”“莲动”,就使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从而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因为“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持续。
3.语言风格
概念: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类型:
(1)清新雅致
概念: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饱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范例: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揭示了自然界万物之间和谐的关系,以及新生事物刚一露头,就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这一生活哲理。
又如周邦彦《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都给人一种清新之感。
(2)平实质朴
概念: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范例: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毫无难解之处。又如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语言质朴无华,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3)含蓄隽永
概念: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即“字短情长”。
范例:李商隐《夜雨寄北》。天各一方的夫妻彼此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做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4)绚丽飘逸
概念: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
范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5)雄浑壮阔
概念:指诗歌骨力雄健,气势浩瀚,境界辽阔。雄浑壮阔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朝气蓬勃的活力和欣放向荣的景象。其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作,大多具有雄浑壮阔的特征。
范例: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形象生动
范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有形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既是诗又是画,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7)豪放旷达
概念:豪放即豪迈奔放,狂荡不羁;旷达即通脱豁达,潇洒飘逸。这类诗歌的共同特点是想象奇特,用语夸张、志向高远、襟怀旷达。
范例:李白《将进酒》《秋浦歌》,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
(8)婉约细腻
概念: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
范例: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9)沉郁顿挫
概念: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发于笔端。
范例:杜甫《登高》
(10)慷慨悲壮
概念: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怀才不得志,或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范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壮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注:诗歌语言鉴赏常用术语
风格特征∶清新自然、质朴直白、恬淡平实、绚丽多彩、华丽藻饰、简洁明快、平易晓畅、委婉含蓄、蕴藉隽永、沉郁顿挫、悲壮慷慨、雄奇奔放、雄健恣肆、飘逸洒脱等。
语言作用:言近旨远、浓墨重彩、淋漓尽致、脍炙人口、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言简意赅、细腻传神、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音节和谐、富有音乐美等。
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概念: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范围: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形式等。
鉴赏方法: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形式,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1.表达方式
诗歌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直接(正面)、间接(侧面)、工笔(细描)、白描、肖像、动作、心理、景物描写等,还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类型: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概念: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抒情时情感直露,感情强烈,节奏紧张。
作用: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撼人心。
范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2)借景或借物抒情
概念: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抒发感情。
抒情对象: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
范例: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3)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
概念: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范例: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4)用典抒情
概念: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范例: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数重的恨。又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意蕴悠远。
描写方式:
(5)正面侧面(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概念: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绘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和行动。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写来映衬、烘托出所写人物,或通过别人的评述来描写人物。即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达到以“虚”写“实”的目的。
(6)细描(工笔)与白描
概念:细描即“细节描写”,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或者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白描则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
范例: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前两句为白描,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后两句为细描,表现衔泥飞燕、静睡鸳鸯的景象。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发、颇具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2.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象征、对比、映衬(正衬、反衬、陪衬、动静互衬)、借古讽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意象组合、联想、想象、铺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等。
(1)渲染
概念: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
作用:增强氛围,使人感觉情景更加真实。
范例: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民歌《江南》
诗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北”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烘托
作用:使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鲜明突出。
类型:
①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3)象征
概念: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特点: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相似点,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作用:使抽象的事物、情感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某一具体形象,含蓄地表明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增添艺术魅力。
范例:李白常借雄奇不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及高山大河等,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屈原的诗歌也有这一特点,常以香草美人象征贤能,以燕雀乌鹊比喻小人。
(4)对比
作用: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表明作者对事物的喜恶或憎悯。
范例: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豪之家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却饿殍塞道,对比何等鲜明,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
(5)反衬
概念:将其与另外一些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常见的反衬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
作用:突出事物的特色。
范例: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以动衬静,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来衬托山中的宁静。又如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人”貌似人多,但更能反衬“独酌”的孤独寂寞。
(6)借古讽今
概念: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来影射、讽刺现实。
缘由:古代封建社会中的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为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又大多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生活在那个时代,心中积郁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
范例: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实际上是李清照巧借项羽垓下战败、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赞颂他那生为人杰、死亦鬼雄的豪杰气概,用他“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肯过江东来辛辣地嘲讽怯弱、苟安江南的南宋投降派。
(7)虚实结合
概念: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作用: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
范例:李白《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再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游天姥山,观奇景,见仙人,美不胜收,其乐融融,是虚写;梦醒后的所见和打算是实写。陈陶《陇西行》中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两句,前一句为实写,后一句为虚写,虚实对照,写出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产生的家庭悲剧的深切同情。
实景和实景有时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8)动静结合
缘由:一些诗人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在表现某种山林野趣时,常有清幽静谧、远避尘俗的意境。为更显出此境之清静,作者往往捕捉某种细微的动态物象或声象来做反衬。其实,诗中的清静之境乃是诗人恬淡安静的心境的载体,也是诗人刻意追求的那种审美境界。
范例: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诗中巧借绿萍的开合来反衬萍池的幽静∶在那绿萍靡靡的一汪清池里,一叶轻舟荡过,满池的绿萍渐渐弥合,而岸边拂荡的垂杨却又轻轻地把刚刚弥合的绿萍再度撩拨开了。这满池的绿萍在轻舟与垂杨的拂荡下,一开又一合,一合又一开,使得萍池如此幽静而富有生机,绝非一潭死水。静静的萍池,本是很不好写的,而诗人能写得这般幽美,全仗以动显静的手法。
如杜甫《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是动景,后两句是静景,动静结合,生动形象。
(9)点面结合
概念:指详写和略写的结合。“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范例: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装签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面”:千山无鸟飞行的踪影,万径无人行走的痕迹;后两句为“点”:一个披蓑载签的老翁,独自一人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
(10)抑扬结合
概念: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或先颂扬再大力贬抑所描写的对象。两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
范例: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先写闺中少妇兴冲冲地登上翠楼欣赏春色,用“喜”字铺垫;由“忽”字过渡,转入因看到杨柳嫩绿之色,想起送别丈夫参军,现还未归,不免产生孤寂落寞之感,又“怨”上心头。先扬后抑,情绪急转直下,悲不自胜。
(11)以小见大国产剧
概念:通过描写一件小事物,写出大境界,表现大主题。
范例:有以小景传大景之情,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江中一帆顺江而下可以想到江流滔滔不尽的壮观;有以小事表现重大社会内容,如杜牧《赤壁》,诗人借在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还有以有限空间写无限空间,如杜甫《绝句四首(其三)》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从小的窗子里看见大的图景,别有无穷意趣。
(12)意象组合
概念: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范例:温庭筠《商山早行》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使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13)想象联想
概念: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作用:联想和想象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范例: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两句,诗人不写自己思念家人,却想象家人谈论自己、挂念自己的情景,从而将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表现得更深切感人。
铺陈(赋)
概念:“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的基本特征,一是“敷陈”——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描述或抒情。二是“直言”——直接表达而不用曲笔。
范例:《诗经·秦风·无衣》
3.修辞手法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兴、比拟、双关、借代、夸张、通感、互文、顶真、对偶、排比、反复、反问等。
(1)比兴(比喻)
概念:“比”就是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常是对景物、事物的描写。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在形象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则会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
作用:形象生动、化实为虚、意味无穷。
范例:《氓》中以桑树起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靓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男子所抛弃。又如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比兴与象征的区别在于,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是象征。
(2)比拟
概念: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或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
作用: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
范例:
①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
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
②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后两句运用拟物手法,把无形的愁苦形象化,表现了离愁的难以排遣,成为千古名句。
(3)双关
概念: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作用: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范例:
①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南朝乐府《西洲曲》
“莲子”属于谐音双关,是“怜子”“爱你”之意。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丝”谐“思”的音;“泪”字语义双关,明指蜡泪,暗指相思之泪。
③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晴”谐“情”的音,实指情思。
(4)借代
概念: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
范例:
①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代指富豪之门,富豪之家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5)夸张
作用:突出特征,揭示本质;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给读者留下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范例:
①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
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秋浦歌》
白发因愁而生,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以此写愁,夸张出奇句。
③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后两句兼用比喻和夸张,承上句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
(6)通感
概念: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将人的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转换。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范例: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②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互文
概念: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特征:
①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出句前面省去 “壮士”,对句后面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②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应为“当窗、对镜而理云鬓、帖花黄”。
类型:
(8)顶真(顶针)
作用: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范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4.结构形式
古代诗歌是非常讲究结构形式的。它既体现了诗人的写作思路,又承载着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把握古诗词的结构形式时,我们必须关注诗词中的标志性语句。如在以时间或空间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那些表示时间转移或空间转移的词语、句子;在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注意寻找结尾那些抒情议论性的句子。
(1)开门见山
概念:开端即直截了当地切入主题。
(2)伏笔照应
概念: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后面与前面呼应。
作用: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范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到“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
(3)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
缘由:前面的景为后面的议论或抒情做铺垫,而后面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也一定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来阐发。
作用:层次分明,层层递进。
范例: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有错综之妙。第一句写山中所闻,第二句写水上所见,第三句紧承第一句“风急”,第四句紧承第二句“渚清”;第五、六句写登高所感,第七句承第五句“作客”,第八句承第六句“多病”,结构非常严谨。
(4)画龙点睛
概念:在文章关键处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话,点明主旨,使全篇的用意都显露出来的写法。如果点睛之笔在诗词的结尾,又称为“卒章显志”。
范例:虞世南《蝉》的最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就是主旨句。
(5)起承转合
应用范围:一般指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四联。
概念:
①起:即开头(绝包的第一句,律诗的开头两句)。
②承:紧承上句(联)的诗意,进一步描写或铺陈,要承接得自然、紧密。
③转:即意思的递进或转折,使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或境界更加开阔。
④合:即对前面的描写起到收束作用,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要在此句(联)点出诗意或主题。
三、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山水田园诗
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清泉、明月、渔歌。
思想感情∶
①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热爱。如孟浩然《过故人庄》;
③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由的向往。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④表达闲适淡泊之情,寄托恬淡雅静的隐逸之乐。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2.边塞征战诗
概念:描写边塞的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思想感情∶
①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如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如李白《塞下曲(其一)》:“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③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间风俗。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如范仲淹《塞下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⑤塞外生活的艰辛。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⑥谴责朝廷的穷兵黩武,揭示军中的不公与腐败,控诉边将、统治者的昏聩、骄奢。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⑧山河沦丧的痛苦,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如杜甫《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怨愤。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⑩对和平安宁的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关系的向往。如崔颢《雁门胡人歌》:“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3.咏物诗
概念:诗人对事物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使其具有美感,并寄寓了自己的情怀和志向。即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思想感情∶
②理想抱负的寄托。如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③怀才不遇的悲叹。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借梅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即孤高不群和矢志不移的品质。
④命途多舛的伤感;
⑤年华易逝的哀愁;
⑥理想破灭的感慨。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对梦游仙境的描绘,抒发了诗人不事权贵的傲岸品格。
4.咏史怀古诗
概念: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陈迹有所感慨而做。怀古诗是因登临故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做。一般来讲,咏史怀古诗不仅要叙古事,而且要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曲折地反映对现实的关注。
思想感情∶
①物是人非,感慨朝代兴衰、人世沧桑。如韦庄《金陵图》。
②借古讽今,抨击时弊,表达忧国忧民情怀。如杜牧《泊秦淮》。
③对前贤的缅怀仰慕,壮志难酬的悲叹。如杜甫《蜀相》。
④论说史事,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后人。如杜牧《题乌江亭》。
5.赠友送别诗
概念: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有君臣、朋友、亲人、情人送别等。
缘由:古代由于交通、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诗情。
思想感情∶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边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④离别后的孤寂、惆怅、思念与牵挂。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6.羁旅思乡诗
概念:在古代,诗人或因谋求仕途、或被贬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长期客居他乡,处境艰难,遂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写成诗篇,叫做羁旅诗。
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
常用典故:
思想感情:
①独居他乡、天涯漂泊的孤独、寂寞。如杜甫《登高》,孟浩然《宿建德江》;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如杜甫《月夜忆舍弟》;
③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仕途不得志的幽怨愤懑。
7.爱情怨妇诗
概念:爱情诗是以爱情生活为题材的诗歌。怨妇诗,又可以分为宫怨诗和闺怨诗。宫怨诗,主要描写帝王后宫的与世隔绝的大量女性的精神生存困境;闺怨诗,则多书写闺中妇女对丈夫的思念或抒写独居闺中的孤独等内容的诗歌。
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
思想感情:
①相濡以沫的深厚之情。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现出夫妻二人的伉俪情深。作客于多山的巴蜀地区的诗人在秋雨淅沥的夜里,读着妻子询问归期的书信,陷入了沉思。他憧憬着夫妻秉烛对坐,互诉别后情思的温馨时刻。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
此类诗歌主要是宫怨诗,主要表现幽居深宫的凄凉、孤独,宫内生活的单调、无聊,对命运的哀痛、怨恨,以及对自由、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写出了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③空闺独守的思亲之怨。
这类诗歌或写思妇空闺独守、思念亲人的哀伤,或写红颜易逝、青春虚度的惆怅,或写盼夫早归、夫妻团聚的渴望。如刘方平《代春怨》∶“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诗中的思妇触景伤情,怀思不已。本诗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思妇的幽怨。
④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要么睹故物而思亡人,触旧景而生悲情,表达生死两隔的痛苦与孤独的凄楚;要么追忆殁前的生活情景,叙述亡人的琐事细节,寄托无限哀思与怀念。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8.哲理诗
成因: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二是诗的哲理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
范例:
①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本诗借欣赏庐山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待人、事或生活、社会,都应多角度、多侧面甚至换一个角色去观察、体会,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②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干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这看诗借游春的愉悦启示人们,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关注生活、怀有积极的情致,何愁没有明媚的春光?
③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琴诗》
古琴虽是乐器,但放在琴匣中就不鸣,因为没有人去弹奏它,它只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琴曲家用手指去轻轻扣动,琴就铿然有声。但单靠手指不能产生琴曲,它只是琴曲家的主观条件。其说明琴曲艺术必须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方能创造出高妙境界,产生动听感人的艺术效果。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