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信仰缺失?复旦教授张维为:不懂中国文化的人才会这么说
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实际上,不止国外存在这种观点,在国内也有人发表了类似的观点,久而久之,中国人信仰缺失似乎成为了一个毫无争议的事实。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
国家和民族强盛和复兴的根本还是在于人民。
一个人心中没有了信仰,就意味着没有了敬畏,没有了价值观的束缚,于是就开始为所欲为,利欲熏心,然后自己便就成为了他人的地狱。若是每个人都如此,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社会覆灭也就不远了。
因而中国人若真是信仰缺失,的确是一件值得关注的大事,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前途命运,但如果只是一群并未对中国做出多少了解的人的空口摭谈之言,那么中国人缺少信仰是否是事实还尚未可知。
一、中国人的确缺失信仰吗?
1.信仰是什么?
许多国际学者总是认为中国人缺乏信仰,但究竟什么是信仰,是否真的有人分清楚了。我们看到过许多人吹捧西方人拥有坚定不移的信仰,但都只浮于表层,认为信仰仅仅等同于宗教上的信仰。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信仰呢?
信仰,最早出自于佛经当中。所以信仰在原始意义上指的是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万物的本源是上天,而人类的本源在于祖先,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上天和祖先是人类万物的根本,人类最初的信仰也产生于早期对于自然的认识、崇拜和敬畏。
在现代意义上来说,信仰也可以称作是人们对某种思想和某人某物的信奉敬仰。
普通意义上的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的主观反应,是人类对于宇宙万物根源和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性的认识,是人类对于自身存在和客观世界整体性的反应,对于人生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信仰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拥有信仰能够为人生提供终极基础,为人们提供行动指南,给人生带来无限希望,使人生获得真正的自由,信仰是一种极为广泛的概念,相比于其他思想,信仰具有更为普遍的适应性,包括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和文化信仰在内。
而宗教信仰则是一种较为具象的信念,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群对于他们所信奉的对象和教义因为崇拜或是敬畏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全身心的皈依,并且这种信仰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活动当中,信徒们依此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地位。
以上所言,信仰包含人们对某一个宗教的信仰,但也绝不仅仅只有宗教信仰这一层。
2.团结就是力量:信仰是团结的源泉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拥有共同信仰的民族往往拥有更大的能量,在同一种信仰之下,人们往往有更加强大的力量,民族也更加容易团结,更加具有凝聚力。据此可说,包括西方世界在内的世界大部分地区,他们对于宗教信仰的看重都是有迹可循的。
从古今中外历史和影片中,我们也能窥出信仰对于人的成长起到的关键作用,一个有信仰的人,会妥协却从不会屈服,《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虽然被监禁,却一直将自由当作是自己的信仰,从来没有放弃过为了自由而进行的逃狱活动,不向命运屈服,最终终于获得了全身心的自由。
《冈仁波齐》剧照
《冈仁波齐》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心中的信仰是他叔叔的心愿,于是这条朝圣之路成为了他的一场灵魂净化之旅,朝圣之路上的追随者越来越多,这条通往西藏的道路上充满了严峻的挑战,有的路他们根本没办法行踪,只能跪拜完成。
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之后,在目的地冈仁波齐这座圣山的山脚下,他的叔叔完成了心愿,也在这里结束了生命,成为了主人公心中永远的信仰。一个有信仰的人,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诚心,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恒心。
一个有信仰的人产生的力量尚且如此,一个有信仰的国家所拥有的力量更是无法比拟的,历史和事实都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穷和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空虚。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表明,古时各个朝代的帝王但凡能够铸就一个朝代辉煌的,他们首要考虑的便是一个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其中又属人们的信仰最受关注和重视。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朝的佛教和道家思想的主流思想地位,以及到元明清儒家程朱理学的复兴,无一不在表征着拥有信仰的国家都在历史中留下了痕迹,名垂青史。
二、中国人的信仰根源于中国文化
对于这些言论,复旦教授张维为曾言,只有不懂中国文化的人,才会说中国人缺少信仰,比起西方绝大部分国家,中国人对于宗教信仰的崇拜和狂热并不十分明显,到了其他人眼中就成为了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
但对中国文化不认识、不了解的人,自然不会理解中国人心中的信仰,是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流传和存续下来的。
1.理想社会的具象表征: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有着天、地、人之间的贯通和统一,人类和自然之间,天地万物和本我之间,拥有着息息相关、相互贯通和交融的特质,是宇宙万物横流中的一个连续的整体。
中国古代文化关注的始终是人与自然和天地万物之间的一个整体,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之间,与旧时各个民族、族群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感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是一种和而不同、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
中国在21世纪成为了新一代的成长中的强国,但始终表明中国永远不会争霸,这样的胸怀也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国文化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的征服、绝对的占有自然。
中国古代哲学宣扬的是仁爱,主张和为贵,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爱好和平,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表明了我们始终抱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理念,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正所谓是中华文明的精神信仰。
2.现实社会秩序的建构:"治"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并非只有对美好理想的描述和宣扬,除了理想圣境之外,也产生了系统的对于现实社会秩序的建构,从最早可以追溯的分封制,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军功制度等,都是中国古代人们关于现实社会治理的智慧结晶。
中国文化中关于社会制度和现实社会秩序的建构的核心是以"礼"展开的,礼治、德治、仁治、人治、法治都是社会秩序建构的具象表征,除了礼这种伦理秩序之外,也包含了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等级森严的不平等社会中,也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孝、悌、慈、惠"。礼乐文化产生的中国独特的文明和社会秩序造就了中国 "谐万民"的大国思想,也培育了中国人与人为善的为人理念。
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是需要社会礼仪来进行规范,而社会礼仪对于一个国家和这个国家中的万民来说,既是一种维护社会平稳运行的制度规范,也是一种等级秩序,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主张"明德慎罚","德主刑辅",也有"执法必信,司法必平"、"赏当其功,刑当其罪"强调社会公平的原则和信条。
3.中国文化理性:知行合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的思想由来已久,但真正作为一种精神被提出是在明朝时期,知行合一,既是对一个国家未来的寄托,也是对人们最美好的期望。
孔子、老子、明宗等人都主张一种"简易"的精神,强调大道至简,天下为公,中国文化强调要言不繁,以简御繁,而这种将理念思想和实践结合起来本源还是在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虽然描绘了许多关于人的本性、行为、思想道德和一个国家社会秩序构建的美好图景,但却并没有脱离社会实践、生活、伦常和日用,而是在庸常的世俗生活中寻找本源和精神。
以上所述的中国文化还只是管中窥豹,只是对于源远流长中国优秀文化的冰山一角的描述,除了儒释道文化之外,诸子百家的文化也在发展、传承和演变。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社会就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这些优秀的思想家们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探索宇宙社会和万物的根源。
而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优秀的品质,经得起几千年的历史和现实的推敲,且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国人始终怀抱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没有间断的存续下来。
如今摆在我们眼前和心中的中国文化应当是最为优秀的那一组成部分了。对此,我们更应该感到自信,不仅是对我们从未间断过的文化传承,更是对文化本身蕴含的优秀品质感到自豪。
三、中国人的信仰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信仰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如此种种,都是中国人独特的处事理念和精神文明,这些传统文化培育和造就了中国人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
中国虽然不像那些一族一群信奉宗教的国家,中国人却总有自己特别而又悠久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信仰,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重要的力量源泉。
正如张维为教授所言,中国人绝对不是没有信仰,相反,中国人的信仰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信仰,联合国教科文组欧美动漫织首脑曾对中国人的信仰做出如下评价:
"中国人的信仰,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学会"
没有人可以改变中国人,正是信仰让他们立于不败之地。大千世界,纷繁万物,除了文化,没有什么能够穿越历史的长河,完整的展现在现代人眼前,重新领会当时文化的风采。
中国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中国人高度认同自己的文化,绝对相信中国文化的优秀,在中华文化培育之下的中国人和中华民族,没有人可以同化他们,这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的信仰,从古至今,是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是诗歌惊动满城风雨的诗人们,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是为了江山、民族和自由而战的历史英雄人物,是在危难中生存的中国大环境中的高呼少年强则国强的梁启超,是为了中国前途命运赌上自己自由和生命的青年们,是在橘子洲头为了中国兴盛忧愁感叹的人民正义的代表。
在这些人背后,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中国人的信仰本质在于"人",是人精神,我们的信仰就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