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多粥少难公平?分粥也是一门大学问,稻盛和夫教你怎样分粥
一、前言
稻盛和夫说过:任何领导者都希望尽量让绝大多数员工满意。各项福利和激励政策,必须保证让员工觉得公平和公正。否则,就会引起员工的抱怨,影响工作。
就像古时候寺庙的“分粥”行为,如果僧多粥少,应该怎么分呢?是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分完就算了,后面轮不到的自叹倒霉?还是宁可选择分少一点,尽量让每个人都能喝上粥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一个小寺庙是如何“分粥”的………
二、轮番上阵
话说,在某个山高皇帝远的小寺庙里,有七个和尚,他们就像一个小团队、小组织一样共同生活着。他们之间没有领导人、也没有上下级之分。
每个人都是平凡而平等的,没有祸害之心,但既然是“人”,自然也难免会有一两个人会有自私自利的心。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制定规矩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分食一锅粥。
但寺庙里缺少称量的用具和有刻度的容器,以往都是只能凭肉眼所见,大约、差不多的原则。
七个和尚都试验了不同的方法,发挥聪明的才智,多次试验后最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分粥”“制度”……规矩:
方法一:指定某一个人负责分粥。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果断换人,但不管换谁分粥,主持分粥那个人总是能够分到最多的粥。
方法二:七个和尚轮流分粥,每个人主持一天的时间。但是这个结果是每个和尚一个星期内只有一天能吃饱,其它六天都是饿着的……每个人可以主持一天分粥,就意味着这个人有了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也有了替自己或者“关系好”的人多分的机会。
结论是:看似公平的选择,但每个人都只能有一天吃饱,而且可能还有剩余,其余六天难挨。这种方式造成资源浪费。
方法三:选举一个公认为可靠的人主持分粥。时间长了之后,这个所谓“德高望重”的人也开始变成第二个方法的结果一样了
方法四:把七个人分成两组,一组负责分粥,一组负责监督和制约。这样基本上做到了公平。但是,慢慢地监督组经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组又会据理力争,等争论完再分粥时,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七个和尚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这样改革的结果,是七个人七只碗里的粥是前所未有的整齐划一……一样的多,不用刻度不用量器都做到了公平。
结论是:每个人都意识到,如果他们其中一个人有私心,别人也都能看得出来。那么最后剩下的那碗粥,肯定是最少的。
这个分粥的故事就好像现代企业的福利、激励制度……很难满足所有员工的愿望,但做到相对的公平还是可以的。
上面这个寺庙和尚分粥的故事,很直白地说明了一个管理原则:领导者(当天负责分粥的临时领导人)在执行纪律中,必须要严肃、公正,不能受个人因素影响,不可感情用事。
每天负责分粥的临时领导人就担当起一个领导者的角色,当天分粥是否可以公平公正,就看这个人有没有“小心眼”。他若有心思,就要立规矩。只要规矩在那里了,这个公平公正的原则还是能够做到的。
三、后记
这个分粥的方法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物总是发展的,必须要根据发展的现状及时修订规则,否则又会引发新的矛盾。
很多领导者认为,只因为企业“僧多粥少”,因而照顾不过来。所以,在奖励下属的时候,常常厚此薄彼,结果是花了钱不但没能激发员工的斗志,反而破坏了公司的团结和融洽的气氛。
稻盛和夫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要找到合理的分配方案,也能使员工满意。你怎么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