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哲学?该如何对待运用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给我们的启发:少谈信仰和素质、避免实体化和先入为主。

  聪明的思考,跟信仰无关。

  科学,是关于正确的学问吗?未必,按照外国学者的理解,科学其实是关于范式的学问,即一个人提出一个理论,后人在此基础上修修补补,不断完善;如果发现了一个更优的模型,就使用这个新的理论。科学就是在这样的修改调整中发展出来的。

  新旧理论之间,我们只是看哪个理论能更好地对现象进行解释,简言之,旧理论不是被驳倒,而是被替换了。

  科学是变动的,无法信仰。

  信仰这个东西,正像奥古斯丁所说的正是因为荒诞我才相信,它是不需要任何论证以及理性来支撑的,之所以叫信仰,就是啥证据都没有还要信,有理有据的东西,不是你信仰不信仰的问题,是承认和不承认的问题。

  科学不是信仰,科学是观察和实践的学问。

  科学不是信仰,因为它永远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理论:科学从来不相信工具,因为工具在不断进步;科学甚至都不相信事实,因为自己用现在有限的观测手段看到的事实,一定是不完整的。随着时间和技术的进步,新的事实和发现会不断涌现。您要问科学到底相信什么,它会告诉你,它也不知道自己相信什么。

  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的讨论,得出的就是这样一个结论:从一开始,研究者的思路和我们大部分人一样,只要能够被证实,就能够算是科学;

  但波普尔提醒我们,证实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归纳所有的情况,所以与其试图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天鹅来证实天鹅都是白的,不如试图找到一只黑天鹅,来证伪这个命题靠不住。能证伪才是科学的特征。

  不难看出,科学也许才是最“缺乏信念”的那个人,具体的科学研究当然要遵守严格的实验标准和数据处理的方法,但为了保障对信息和理论的开放性,它不能把自己框定在任何的框架概念中。

  如果非要坚持一个所谓的原则,那就是迷信了——迷信本质上一种无奈的决定,所谓知识止步的地方,迷信就会登场,因为缺少信息甚至没有信息,没有办法搞知识,搞科学,但必须得有依据才能行事,所以便只有凭空造出一些原则或信念,用一种心理暗示或诱骗的方式让人们去相信。

  古代人不明白刮风下雨的天气原理,便要拜神,今天我们虽然有了天气预报,但是有的不确定性是没有办法计算和预测的,在各个行业,都还广泛存在着各种“迷信”,运动员非要垫某种类型的鞋垫或垫两层,赛前的特殊的动作,喝水用什么样的杯子……每个人都有点自己的“小迷信”。

  而这种莫名其妙,不讲逻辑的信念,科学是给不了你的,说科学是自己的信仰,本质上还是迷信。

  其他动漫聪明的思考者,都“没有信仰”。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如果你想要避免陷入某种程度上的迷信,你就必须抛弃掉死死坚守一个方法论的思维。只有把思维向所有事物打开,你才能遇到各种可能。

  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以前的哲科思维总想找到一个客观标准,以便衡量事物,但是现在看来,这个标准可能是不存在的。如果你的思路无法推进,那肯定是入手点本身就是一个无解的元素。思考时,凡是陷入了死局,就可以问问自己,这也许并不是所谓的“素质问题”,问题无解,是分析的思路本身无解。

  (本文作者,简书单华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