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是谁之过?

  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备受社会关注,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悲剧一次又一次的重演,我们在惋惜和沉痛的同时,也在反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无辜的年青生命会选择极端,酝酿出一个又一个的悲剧,怎么才能阻止悲剧的重演?

  不能客观地面对压力

  如果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呢?看了这么多的新闻报道,选择极端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学业要延续,背负不了这个压力;有的是和导师、同学之间关系恶化,人际交往中的压力,没有很好的缓解。现在又有了隐瞒家属,借了网贷,无法偿还,绝望之下,作出了极端行为的。

  谁之过?

  我们不能国产剧把责任主观地推给学校、家庭、甚至是社会?如果有责任,那三方都有责任,一直以来,家庭教育中一直看重的是“分数”,认为“分数”是万能的,有了高分就能上重点大学,就有好的工作,就能有所成就。没有分数,那这辈子就完蛋了。我们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只拿“分数”来衡量孩子,往往忽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性格、个性、自理能力。甚至不让孩子和同学、小伙伴一起玩,一味地让其闭门读书。

  青少年是身体、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孤僻、叛逆、偏激的性格没有很好的引导和纠正。性格一旦长期固化之后,就很难改变,这类孩子上大学之后,之前一直有父母的呵护,自理能力差。现在一旦有了压力和抑郁,往往不愿意沟通和倾诉,长期的累积,有了心理压力和挫折之后往往会做出极端的行为。

  “高分”并不值得炫耀

  家庭片面地追求分数,学校和社会也是同样,衡量学生的标准就是“分数”,没有高考科目的高分,在老师眼里你就这样那样。这也怪不了老师,各个学校都在追求升学率,因为只有升学率才能评选“县重点”、“市重点”、“省重点”。课程这么紧张、高考这么重要,谁还会在乎学生的心理,谁会关注孤僻、偏激的学生?

  每年高考后社会媒体报道的都是当地“状元”的分数、被哪所高校录取。附近哪个学校有学生考了清华、北大,马上被加长们津津乐道,恨不得把自己孩子送过去。这些社会舆论,只会让家长更看重“分数”。

  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都会有挫折和打击,这是客观存在的。这个时候一定要理性,要学会释放,学会和周边的人沟通,千万不能钻牛角尖,作出极端行为。珍爱生命,远离冲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