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德教育:兼善天下、为官以德,为何宋代如此重视官学教育?
“成人教育”是指区别于普通全日制教学的一种不限年龄、性别,为普通大众提供教育的形式。在当今社会有许多已经参加工作,渴求知识的人,因为在小时候无法接受良好教育就选择了成人教育。古代政治的主流就是为政以德,做官之德是官员这一主体和行政主体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为官为政的道德规范。
为政以德,具有普遍的约束意义,更具有特殊非凡的价值,对官德的教育应该从日常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这一些方面来进行规范,从这些方面来对官员进行熏陶、规戒、约束。结合我们前面所说到的成人教育,在宋朝就很重视对当朝官员的成人教育。
宋朝的官德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几类,这就要求官员都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清正廉明、办事勤恳等,我们从中也可以窥见宋朝如此重视官学的教育的态度,那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为什么宋朝这么重视官学教育。
1、宋朝时期家庭教育出现家训这一官德教育的崭新形式。
家训文化是古代以儒学为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态,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家庭内部所的道德传承家训的核心,一般都是传统的儒家文化,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的文献的形式,宋代的家训内容多为和睦,亲友劝学读等等,这些家训大都由士大夫阶层撰写,以儒家的伦理纲长常为核心。有助于封建统治文化基础的巩固,在教训子孙为官以德方面有很大帮助。
首先,宋代家训鼓励修身守礼,一整套儒家礼法规范被广泛地推广到了民间,影响着当时的社会风气。当时的士大夫邵雍就对自己的家庭有这样的要求,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一直遵循改过错,思贤能的家训。对当时家门的发展给予了厚望,也为一个传统家族能够延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道德教育范本。
其次,宋代家训体现了浓厚的忠、孝思想。在宋代家国一体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忠和孝的关系非常密切,也经常被当做一体来连用。对父母的孝要转移到对君王的忠,也体现在忠君爱国的表现上,一切的一切最后都会转化为对国家的忠心耿耿。
之后,家训有着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为什么要说它带有着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呢?因为宋朝要求在日常的交易中不能贪图别人的钱财,不能见利忘义,对商户的发展有很多的限制,一切的都要以家族利益、本家族的和谐兴盛为主,这种观念具有一定的进步,色彩非常值得我们现在的肯定。
最后,是勤政爱民。勤政爱民这四个字一直都是对中国古代传统君主的一个希望和要求,因为只有君王懂得勤政爱民,百姓生活才能安居乐业,官吏才能坚守岗位,做好自己分内之事,维护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体察民情,造福百姓都是为官之德,应有之义。官员就当以国事为重,以百姓为重,百姓意见的传输口向上传向下达,将国家管理里的井井有条。
由此观之,我们可知宋代的家训主要是以伦理道德的熏陶为主要方面,一般都在强调“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传统的封建等级关系和伦理纲常,透过宋代的家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也是进行官德教育的很重要的途径,德为先的教育理念也奠定了宋代官家子女的心理素质,为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了好的基础。
2、宋朝时期在学校教育之中有官学和私学的两种形式
宋代教育发达,学校规模庞大,宋代学校的规模上到中央,下到地方,从官学到私学, 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
官学分别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因为战火导致官学萧条,也由于当时物资匮乏,官方的重视实在不够,但国局稳定之后又重修官学,通过科举考试来提升人才素养,提倡科举。由于官府对当时教育经费的管控非常严格,官学的发展也非常的滞后。直到崇宁元年第三次兴学运动开始,才增加了官学的种类和规模,促进了宋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私学在两宋时期,由于官学的日益发展,渐渐地私学也随之繁荣,创办私学的多为退职的饱读诗书的官员,他们的儒家理论经验非常丰富,也因为有官场的经验,所以对教导下一批官员子弟有很大的帮助,也能交给他们很多为官为政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观念。总而言之,官学与私学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相辅相成,各自发挥作用,为封建王朝培养了大量的官僚人员,有不可替代的教学作用。
1、第一个原因就是宋朝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重视官德教育。
宋代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心学和理学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当时理学也是官方认可的官方学说。理学家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规范,符合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使得呢这个理学成为了当时的官方哲学,尤其在唐末五代的时候,藩镇割据战乱不断,宋朝初年国家经济凋敝,百姓道德素养低下,周边的少数民族辽金不断地侵扰对宋朝边境地区,边境民不聊生。
无奈的的中央政府,急需要迫切重建这种封建伦理道德。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急需这种文化思想的统一,它要求人们要克制自己的物质欲望,以缓解当时物质匮乏的问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所以这一时期宋代统治阶级要求要大兴文治。崇孔尚儒加强封建纲常礼教的教化,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必须接受封建教化,维护这一时期的封建统治。
2.第二个原因就是为了维护当时的统治需求,为官从政者如果不清正廉洁,与整个社会系统的构建和整个政治系统构建都是不利的。
上面的为官者不能做出表率,那底下的黎明百姓的生活就会苦不堪言,君主为政以德就会出现上行下效的风范,有助于整朝官员形成优良品德。如果君主失德,那么必然吏治就将不清明,就会出现政风日下的局面。忠臣廉吏难以为继,官员们大多都成为一丘之貉,互相包庇,贪污百姓,使得民不聊生。
在这一背景下,就注定了君德和官德在一定意义上是相通的,君王与官吏如果都自觉地遵循这种封建伦理的纲常道德,注重自身品德建设的话,那么将会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君王励精图治、勤俭节约,士大夫,清正廉洁、为政以德、体恤百姓的疾苦,得到民众的拥护,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宋代吸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并结合自身所面对的物质匮乏,世风日下的事实,所以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要求子孙后代都必须有高尚的品德为政,重视教育。这一方面就成为了祖祖代代相传的家法,勤俭治国,为政以德、约束外戚,一直要坚持下去,才能一直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作出贡献。所以在宋代开国时也会形成那种重视文官,而不重视武官,但随着后来的一系列事情的发展和统治者政策的调整,也会造成了冗官冗兵的局面,这也是先人未曾预料到的。
3.第三个原因就是重文抑武的治国方略,也让宋朝很重视官德方面的教育。
因为当时宋朝是武官将领黄袍加身,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所以太祖立国之初就定下了与士大夫的共治天下的祖宗家法,严格要求子女。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削弱武官权。从开始就更偏向于以儒家的理念来治理国家,也激发了大批士大夫官员报效君王的热情。
这些受到过官德教育的士大夫也一直积极为国家谋划,平日多以争论为形式为国家积极建言献策,以他们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政治时局的把握助力宋朝的发展,当时的韩愈在朝为官就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犹如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善天下,即道德主张为官以德,也是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士大夫要教育子女的重要内容之一。
那么上面一系列的论断,我们可以看出宋朝对于官员道德修养的重视,对于“为政以德”这一观念的延续。宋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它独特的新的变化,跟以往的朝代不甚相同,而他的官德教育领域了的发展,也有着属于自己朝代独特的标识。
北宋初期励志较为亲民,也是由于君主十分重视官德教育的原因,坚持将法律与道德教化相融合,但两宋中后期失去了王朝初期君主精明强干、明察秋毫,官德教育式微的情况下,也出现了“庸碌荒政”的局面,但当时的大夫们的“匡扶天下”之志,并没有被磨灭,又为官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迪,既稳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也一定程度上为当时宋朝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