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周口文创行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周口文创行

  秋风送爽,菊香袭人,10月26日,应翰高集团所邀,由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的田辉教授带领“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翰高科技文创行”二十余名师生莅临淮阳莲舍,参与淮阳、太康文创产业的创作。

  中原文化在豫东这片土地上停驻千万年,见证了文明不同的沧桑变化,也激发了当代中国文创产业思路的创新和发展。在翰高集团董事长房墉的陪同下,师生们一大早就出发,来到了太康县老冢镇的“刘寨印象”文创园,这是他们此行的一个课题,回去后做成沙盘模型,再深入研究和创作实践。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房墉用了一首孟浩然的田园诗这样介绍“刘寨印象”。这便是中原刘寨印象,也是“诗意田园、梦想中原”的最佳写照。可以说,把这座美丽乡村的田园文创园定位为:“农耕文化忠孝讲堂,民俗匠技传承作坊,小吃美食双创孵房,优秀传统文化广场,中原文化刘寨印象”是经过创建者深思熟虑后的创意凸显。

  我们的先人,凭借他们的辛勤和意志,开垦出如此肥沃的豫东大平原,之后世代耕耘,用他们的淳朴,固守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师生们围着黄泥巴的墙面一再仔细端详,也为屋脊上的鸽子造型独特的设计所吸引;黄泥粉墙、老瓦的建筑,最朴实的豫东民风在每一个细节中展现。他们拿起摄影机或手机,记录下所见所闻,记录下每个点滴的匠心闪烁。

  有人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想从建筑中窥视历史,想要去循着建筑构思找回失去的文化密码。从太康文创园区一路走到淮阳太昊陵,师生们不时对车窗外典型的豫东人文风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时提出种种问题。接下来,大家将“打卡”淮阳太昊陵,领略古代匠师高超的工艺技术,体验这座历经千年不衰的古建筑令人惊艳的空间美感,体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文创带来的巨大影响。

  在参观过程中,专业素质很强的导游将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同建筑艺术特点紧密结合,进行深入浅出讲解,使师生们能深入理解特定的文化、地理及历史时期建筑现象的成因,进而引发这帮大四的学生,自主思考建筑,品鉴建筑的能力。

  古人云: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文创行的初衷,就是提高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鉴赏力,懂得欣赏文化和建筑的价值所在,让他们透过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阶层看中国文化和迅速融入社会实践中,学习如何站在文化传承者的肩膀上思考、传承,以及创新。

  下午两点,简单的休息后,师生们不顾旅途劳累,观看了翰高集团出品,笔者策划创作的四部微电影。师生的情绪随着这四部立意不同、题材各异的微电影或喜或悲,或低声叹息或若有所思。应田教授所邀,笔者和这帮高校学子进行了无障碍对话。

  大家就今天上午的所见所闻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不时迸发出创作的“好点子”和笔者交流。平时来游览的游客消费水平和配套服务怎么提升;怎么最直接最准备地体现“伏羲文化”;“泥泥狗”能不能做成笔筒或笔架,甚至于卷笔刀之类的造型。这些思想活跃的大学生,从象牙塔的思维跳出来,大胆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的建议很多可圈可点。虽然观摩时间匆匆,但是,他们在思索如何让淮阳文化元素融入现实生活中,以更简洁的方式让世人了解这种“文化密码”。田教授还就城市建筑标志,谈到了淮阳标志性塑像。他提出了如何运用“荷花”元素,更直观更有创意地让每一位来到淮阳的游客,对这座城市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创意真是无处不在,一旦探寻到城市的文化脉络,这种灵机乍现的创作最能出彩增辉。

  正如光影艺术家李洪来说,创作是从了解文化的源头开始的。随着学子对中原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知识框架的逐渐建立,同时也提升了他们对光影艺术的审美水平和文化修养。在了解了周口本土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后,再结合李洪对光影设计理念的阐述,一切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淮阳莲舍集南北建筑大成,风格简约又不失典雅。它的建筑处处展示中国园林文化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集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是周口文创产品中的精品代表作。这座美丽的小院,经过光影艺术家李洪的精心再创作后,又让它的夜晚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和魅力。他陪师生们,行走在莲舍的每一缕光和影之间。用开放式光影艺术教学模式,通过实地探访、实例分析,把课堂讲授、现场体验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双向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围绕建筑空间、灯光与居住使用方式与建筑环境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实地探访、现场授课、体验设计等方式深入光影创作的第一线。匠心来自于精心打磨,也来自跨界创新。

  当现代“工匠”像对待有生命的事物一样精心打磨周口的文创产品时,科学的技艺、现代的工艺都会被匠心独运。的确,没有比启发性地实践更具有知识的纵深与扩展的可能性,而从全方位的角度去了解和看待一个被称之为“文创产品”的对象,都有可能唤起我们对文化传承和对艺术理念的领悟。今天,“北京工业大学·翰高集团文创行的活动具有这样的魅力:引导我们在倾听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沉浸。有了这样的心路历程和人生经历,相信这帮学子就会大有收获,不虚此行;就有了对传统文化的真正理解,而这正是他们未来人生的意义。(文/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