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农学长到校长,他的一生都在做这件事

  36年前他在这里学习,36年后他在这里奉献。

  他的到来,让无数学子感慨道,这下再也不是“西北农林自治大学”了,而是终于有了真真切切的、自己的校长。这虽是笑谈,其中苦涩却不经意弥漫。

  就职演说上,他连用四个“诚惶诚恐”

  但谈到自己的老本行,他又坚定了起来:“农业大有可为!”

  他是吴普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任校长。

  作者 | 丁士峰

  编辑 | 包相冬

  吴普特,1963年生人。这一年的大事着实不少。

  大洋彼端,肯尼迪遇刺、黑人人权运动正洋洋洒洒地进行,中国国际压力骤减,但中苏友谊在经过数年论战后,也终于走到了尽头。情势风云突起,在这样的骤变时刻,周恩来先生指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吴普特的一生,就托付在这个词上:“农业现代化。“

  真说起来,农业似乎总是为人小觑,在新闻媒体长篇累牍地报道高新技术产业、互联网发展时,农业的进程居然成了一个小圈子的自娱自乐,少有人问津。

  就连朴素到极点的袁隆平老人,也会因换了一部手机这样的小事受人攻讦,似乎在世俗的目光里,农业就等同于落后,他的从业者就应该蓬头垢面。

  确实,面朝黄土背朝天,从地里刨食,看天意吃饭已经成了人们对农业的固有认知。

  但,落后的是新中国一段时期的农业,而不是农业本身。农业可以现代化,这是吴普特,一个从土地上站起的战士毕生追求。

  1981年9月,18岁的吴普特来到西北农业大学水利系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实习,这所学校,就是后来合并而成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称“西农“。也就是在这时,吴普特真正与西农结缘。

  即使职位是一个政治意义浓厚的校长,吴普特的表现很多时候却更像是一个学者,学术成功颇丰,这也对应着他现代农业研究者的身份。

  他不常出现在镜头前,遍寻互联网,也只能找到些许“蛛丝马迹“——一篇《农视网》的专访;在学生们的口中,这位校长总是做多于说,与其说他是一艘巨轮上的号召风帆,但其实更像是西农安稳如磐,不动如山的精神支柱。

  在如十年如一日的默然工作中,这位总是朴素地笑着的校长,获得了各项发明专利共计35种,涵盖了雨水集流、水利滴灌、土壤固化、土壤扩蓄增容等数个方向;获国家科技进步 1 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 1 等奖 2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 2 等奖 3 项。

  这些发明专利、奖项无一例外地围绕着一个方向:农业现代化。

  这位学者校长,身体力行地躬耕在自己的南阳。

  白驹过隙般的指尖年华,易逝青春,吴普特全部交给了这一方土地,从十八岁的风姿正茂到如今的皱纹轻起,他的思想也得到了时间的回馈。

  如何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20个字?

  如何在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非中心城市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尤其是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这是吴普特思考最多,心中最重的两个问题。

  追寻这两个答案,吴普特长考了三十年。

  长考是围棋术语,一着棋有时用一两个小时,因为每一着都需思考与整片棋的关系,思考所有可能的未来。用来形容吴普特的求索正好。

  他提出了“未来农业“概念:

  第一是产业融合。按照过去传统的分类,总是把农业放在第一产业。实际上,农业往深走是加工,再往下走是服务,是整个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第二是模式多元。过去都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但是在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流转的背景下,现在有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

  第三是绿色发展。我们国家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短缺。如何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同时保证持续发展,就不得不走绿色发展的路。

  第四是智能化。随着前沿科学技术的革新,比如说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都推动了农业今后的智能化发展。

  未来农业的从业人员一定是综合性的,懂经营、善管理、掌握高科技。

  这条概念囊括了产业和模式,兼顾低碳绿色理念,同时蕴藉着智能化的未来畅想,无疑为农业现代化提出了一条可能性颇高的道路。

  做多于说,吴普特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农校长,一方面从自身学者身份出发,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一攻克技术困顿;一方面意识清楚,思考长远,概念明晰,对农林科技有自己的见解。

  更重要的是,他人情练达,对西农的学子关心也绝不因自己的忙碌而减少半分。

  目前社会上存在一种现象,高中生毕业之后大多选择金融、计算机等“热门”专业,而农林专业则显得相对“冷门”。

  他很清楚目前的严峻形势,对迎难而上的西农学子感到由衷欣慰,作为一个扎根在土地中的学者,看到前仆后继的后来人,是他身体中无穷能量的来源。

  为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解决困难,是他认为自己应该、也必须做的事。

  关键我们学校自身要提高办学质量,让孩子们学到真正的东西,让他们成为“未来农业”的核心力量,敢用敢剧情片培养,势必能发展。今后的农林专业会越来越让孩子们喜欢。

  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五千年来,这片土地不知发生过多少次饥荒,易子相食的惨剧史书铭记。农业,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核心因素,也是真正的根基。发展农业现代化,是新中国几十年来钦定的康庄大道,这条道路上仍有人在奉献自己的青春。

  农亩之上,一弯腰,一起身,一个十八岁的大小伙子面额上就已爬满了皱纹。

  可他却乐在其中,目光里是炯炯希冀,身后是无数学子。

  吴普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一生扑在农业上的朴素学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