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换帅:谁是金力?

  师

  说

  这是「师说新知」第220篇原创文章。

  11月8日下午,中 组部在复旦大学宣布了中 共 中 央、国 务 院的任免决定:2014年从中山大学校长转岗到的许宁生院士,年满64岁,不再担任复旦大学校长。58岁的现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兼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长金力接棒,跻身副部级。

  同日,复旦方面宣布,接中 组部通知,裘新担任复旦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正局级)。

  金力

  公开信息显示,裘新现年55岁。1988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进入解放日报工交财贸部任记者、副主任。先后担任申江服务导报首任主编、新闻报副总编辑、文汇报总编辑、解放日报、总编辑。等职务。裘新是一名资深的新闻媒体人。

  2011年03月,裘新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 2011年09月,任上海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台长,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裁。2013年10月,任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至此本次履新。

  复旦大学现任党委书记焦扬,现年64岁。2016年10月,59岁的焦扬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目前已干满5年一个任期。和裘新一样,焦扬也出自于复旦大学新闻专业,1983年7月本科毕业后留校。曾担任复旦大学团委书记。后长期在宣传条线工作,曾担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等职务。

  2003年,SARS疫情暴发,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常态化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焦扬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位省级政府新闻发言人,直至2008年初正式卸任。

  因为在新闻发言人岗位的出色专业能力,加上出众的外在形象,曾被称作“城市的女儿,上海的名片”,还有人评价说,“上海有两朵市花,一朵是白玉兰,一朵是焦扬。”

  2013年,56岁的焦扬转任上海市妇联主席,后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直至2016年回到复旦任职。

  58岁的金力正式接棒,

  成为这所百年名校第 20任校长。

  那么,谁是金力?

  1

  从复旦到北美:36岁的遗传学终身教授

  1981年,18岁的浙江上虞人金力从上海考入复旦大学生物系遗传学本科,6年后,一口气读完遗传学的硕士。

  1994年,负笈北美多年的金力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生物医学和遗传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随后进入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医学遗传学专业从事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

  1997年开始,金力担任德克萨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助理、副教授。两年后的1999年,金力获得德克萨斯大学的终身教职。

  和那个年代很多名校毕业生一样,金力走的是一条从中国到美国,“学而优则留洋,留而优则终身教职”的学术精英道路。

  改变发生在金力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的那一年。1994年,来自母校复旦大学的老教授谈家桢和金力在斯坦福校园谈了一次心。

  2

  1997:我要回复旦

  金力是复旦大学81级遗传专业的学生,他的导师是刘祖洞,刘祖洞又是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谈家桢的学生。

  按辈分算,谈家桢是金力的师爷。

  谈家桢1930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3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0世纪50年代,谈家桢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基因”一词,就是谈家桢带入中文的。

  20世纪50年代,谈家桢(左)在工作中。

  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在谈家桢诞辰11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谈老是复旦遗传学界的一面旗帜,是中国遗传学界的一面旗帜,也是华人遗传学界的一面旗帜,他为中国在国际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中国的生命科学迈向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4年,谈家桢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机,找到刚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的金力。

  “谈家桢先生到斯坦福大学来找我,跟我谈话,在食堂吃了饭之后,我带着谈先生到学生休息室去,那里有长凳,谈先生就在那里睡下休息,我当时看到很感动”,“我非常感动”

  他俩谈的话题就是邀请金力回国,回到母校。

  1997年,金力开始担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授。

  3年后,金力全职回到复旦大学,成为遗传学学科带头人。

  今天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拥有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拥有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多年后,金力接受记者采访时,问他有什么话想对恩师说的?

  “我最想说的是,谈先生,我们很努力。”那次访谈镜头前,说完这句话,金力哽咽了,红了眼圈。

  他俩谈话那一年,谈家桢老先生已经85岁高龄了。

  谈家桢确实是这么躬身垂范的。

  1997年4月,谈家桢先生不顾年事已高,奔走于上海、浙江等地,考察了多家基因研究与产品开发单位,1997年7月,他专门写信给当时的最高层,大声疾呼:我国人类基因资源流失情况已十分严重,如再不采取有力措施,基因资源将被掠夺殆尽。

  这一意见和建议很快得到了最高层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专门作了批示。并直接促成了1998年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的成立。

  3

  高产的科学家

  作为一名科学家,金力绝对算得上“高产”。作为第一完成人,他曾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3年,金力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06年,金力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2013年,金力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金力主要从事人群的遗传结构、人群的起源和迁徙、人类复杂遗传病和计算生物学等方向的研究。

  金力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带头人,中国遗传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会副会长,任“十二五”国家863计划前沿生物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十三五”国家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

  汉语、藏语、羌语、缅语等400多种东亚语言被认为拥有共同的祖先语言。一直以来,不论是学界还是民间都很好奇,汉藏语系究竟源起何处?金力团队运用语言学和遗传学等交叉分析方法,给出了答案:中国北方。2019年4月,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自然》,这是中国语言学研究首次在该刊发表科研成果。

  人体细胞中有一对是性染色体,男性特有的Y染色体是从父亲那里传来的,但Y染色体并非完全一样,因为其大约每4代会发生一次突变。多国学者参与了Y染色体突变的研究,在2000年11月发表了一篇被誉为“史诗级”的文章,金力正是21位作者中的一位。

  2021年1月18日,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与施普林格·自然合作的国际期刊《表型组学》开刊。来自全球14个国家的27位科学家共同组成国际编委团队,金力担任主编。就在此前,由复旦大学牵头的“国际人类表型组学计划(一期)”在沪启动,首次在国际上建立了先进的人类表型组学研究平台,金力担任了这一国际大科学计划的首席科学家。

  4

  特色鲜明的管理者

  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金力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2003年,金力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2007年6月,金力担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2019年11月,金力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2020年9月兼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至此番调整。

  2017年9月2日,当时只有19名博士生的西湖高等研究院开学了。时任西湖高研院院长的施一公特别感谢了复旦大学,在学校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复旦大学成了“温暖的大后方”。这19名博士生由西湖高等研究院与复旦大学联合培养。

  时任复旦大学副校长的金力在开学典礼上表示,来了西湖高研院需要思考两个问题——我是谁?我来干吗?他的答案是,要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不仅要做实验写文章,更要提出好的科学假设,并对假设进行检验。

  金力做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本专门的笔记本记录了各种奇思妙想。

  他激励在场的学生:“一个假设如何成为被检验的假设,是决定科学家杰出或平庸的分水岭。你们一生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假设可检验。”

  金力对研究生教育有着独特的看法,2008年10月30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对时任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的采访:

  记者:金教授,我曾听人讲,中美知名大学比较,本科生教育并没有很大的差距,差就差在研究生教育上。你曾长期治学国外,对这一观点有何评价?

  金力:现阶段我们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不能说不重视,投入也不少,历史片缺的是深入的探讨,系统的思考、总结和提高。无论是学校、院系还是导师个人,对于为什么要招收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培养这些最基本的问题缺乏理性思考。这可能与这些年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太快、研究生教育规模增长太快有关。

  记者:那么你认为,像复旦这样的高校招收研究生的目标是什么呢?

  金力:我不太赞成培养研究生是为了“人才强校”的提法。一流大学“人才强校”的路数应该是教授全球招聘。我回到复旦后培养的博士基本不留校,让他们争取去其他高校任教,但是要争创一流。

  我们生命科学院的年轻人,北大毕业的、南大毕业的、中科大毕业的、武大毕业的都有,真正实现了五湖四海。来自不同学校的年轻人使得复日的文化开始呈现多元化,学术方向多样化,大家团结一致干正事,做项目,活力上升。

  现在很多学校、导师把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学术传承,用那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出来当成个宝贝留在学校里。对这种做法我是不认同的。

  我认为培养研究生,尤其是带博士,目标就是要超越自己。要是学生总不能超过先生,那岂不是代代衰减?

  今年8月,《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复旦大学将如何作为?金力撰文阐述,要准确把握“一流城市”和“一流大学”的辩证关系。

  在金力看来,“一流城市”是“一流大学”的基础和支撑,城市能级越高,大学越能集聚人才与资源,越能得到城市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软实力的支持;“一流大学”是“一流城市”的创新策源,大学越强,城市越具有活力和影响力,越能得到一流的人才、科技、文化的持续输送;“一流城市”和“一流大学”共同的落脚点是服务国家战略,体现城市和大学共同的使命担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