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诗歌内容情感

  【暑假阅读】诗歌鉴赏 专题01 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

  【方法技巧】

  1、根据注释了解相关背景或关键信息。

  2、参考题目读懂诗歌的内容大概。

  3、根据作者的创作风格来了解诗歌的内容。

  【典型例题】

  例:选出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A. 首句紧扣诗题,点明地点。“千寻”二字极言其高,其意为在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的高塔。

  B. 第二句通过具体描写突出飞来峰上的“千寻塔”之高。其意为听说千寻塔上的可以见旭日冉冉升起。

  C. 第三、四两句可以第一、二句的铺垫为基础,引出全诗主旨,是前两句内容的升华。

  D. 末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其意为观赏景物站在最高处,就不怕浮云遮住视野,有“一览众山小”的感受。

  【答案】 D

  【解析】 本诗反映的是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内容进行理解。对选项要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

  【专项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①,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①雪:指梨花

  (1)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人还用了________、________词语来描写梨花。

  (2)诗人借雪白的梨花抒发了________的感慨。

  二、诗词曲鉴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眉眼盈盈处:________

  才始送春归:________

  2.根据词的内容,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

  A.浙东之地,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真是美好的地方!

  B.词的上阕作者使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浙东之美。

  C.这首词的下阙充满哀伤和悲情,表达了对朋友的不舍和祝福。

  3.积累不同种类的诗文各一句。

  (关于送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

  (甲)西洲曲

  南北朝乐府民歌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甲)(乙)两首诗所写的季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知识卡片,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①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①下:指出兵。②白登:古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汉代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这首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2)请简要分析整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3)诗人借思妇月夜高楼的叹息来抒发戍人________的情感。

  六、阅读这首现代诗,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汨(mì)罗怀古

  他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

  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

  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

  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很多古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照样子,填空。

  (春节)——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节)——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能读出这首现代诗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吗?

  人物故事:________

  节日习俗:________

  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八、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

  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补全古诗。

  2.“劲”有两个读音,读“jìn”时主要意思是“力气、力量”,读“jìng”时意思是“坚强有力”。在本诗中“劲”字应读 。

  3.“咬”字在本诗中的意思是 ,它写出了竹子的 。

  4.“任”的意思是 ,“尔”的意思是 。从“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句诗我们能体会到竹子 的性格。竹子的这一形象常用来形容 (A.孜孜不倦的学习者B.全心全意的奉献者C.坚贞不屈的革命者)。

  5.《竹石》的作者是 ,他是 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竹石》和《石灰吟》一样,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东西南北风”喻指 ,“千磨万击还坚劲”则表现出作者 的精神。

  参考答案及解析:

  【答案】

  (1)淡白;清明

  (2)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解析】

  (1)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因此,本首诗写梨花的词语有:“淡白”“清明”。

  (2)作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变成了“一株雪”,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更增添悲凉的气氛。因此,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故答案为:

  ⑴ 淡白;清明

  ⑵ 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点评】

  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即可完成此题。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对语句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要从语句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二、

  1.仪态美好的样子。方才。

  2.AB

  3.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三、【答案】

  (1)重阳节;“九日”;“登高”

  (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解析】

  (1)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故园菊”也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

  (2)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登高有望远思人的意义,诗中“故园”,表明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写于长安被陷之时,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遥怜”直抒胸臆,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壁残垣间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的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故答案为:

  ⑴重阳节;“九日”;“登高”

  ⑵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点评】

  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平时注意对节气的了解和我掌握,注意从诗句中去领悟,辨析,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标题信息、诗句中的意象等进行分析,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答案】

  (1)夏季;暮春

  (2)两首诗都是用了“移情于物”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甲】诗将自己的离愁移到南风身上,希望南风将自己的梦吹到西洲;【乙】将诗人的离愁寄给明月,希望明月伴随朋友王昌龄到夜郎西部。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南风知我意”,夏季多刮南风,故知季节是夏季;“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是指暮春时节。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写法。结合知识卡片和诗歌内容可知,两首诗都是用了“移情于物”的写法,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甲诗的意思是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郎君你忧愁我也忧愁啊。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他相聚)。女主人公将自己的离愁移到南风身上,希望南风将自己的梦吹到西洲。是借南风表达对心上人的思念;乙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友人一起飘到夜郎西。同样是借明月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

  故答案为:

  ⑴夏季;暮春;

  ⑵两首诗都是用了“移情于物”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甲】诗将自己的离愁移到南风身上,希望南风将自己的梦吹到西洲;【乙】将诗人的离愁寄给明月,希望明月伴随朋友王昌龄到夜郎西部。

  【点评】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555电影网

  五、

  (1)广阔无垠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2)诗人借战士的思乡和家人的思亲,表达了对征人的关切和对和平的向往。

  (3)思乡

  【解析】

  (1)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2)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3)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故答案为:

  (1)广阔无垠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2)诗人借战士的思乡和家人的思亲,表达了对征人的关切和对和平的向往。

  (3)思乡

  【点评】

  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2)、(3)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重阳节;七夕节;家家乞巧望七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2)屈原投江;端午节插艾、吃粽子

  【解析】

  考查对诗词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筛选符合要求的诗词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重阳节、七夕节、家家乞巧望七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2)1、屈原投江 2、端午节插艾、吃粽子

  【点评】

  (1)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2)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七、【答案】

  (1)阴阴;又

  (2)思乡。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仔细阅读每一句内容,了解诗句的意思,明确描写的对象,并能够概括其特征。“阴阴”写的是“杨柳”的特点,“又”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点评】“柳”谐音“留”,汉人送客至灞桥,折柳赠别。在古代诗歌中是典型的意象,多表达怀人思乡,惜别留恋之意。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等等。另外,柳还可以是美好家园的象征,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幂无重数”。

  八、1.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

  2. jìng

  3.竹子的根扎得结实 坚强

  4任凭 你 无所畏惧 C

  郑燮 清 托物言志 生活中的各种艰险磨难 不屈不挠

  坚韧顽强

  

  资料收集于网络。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