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中秋别回家了!与月亮相比,爸妈的谎言更“圆”
今年的中秋节,与往年不同,似乎又没有太大的不同。
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年没有回老家过中秋了。
要说离家也不远,开车6个小时的路程,坐火车的话睡一宿就到家了。
然而,总感觉时间是那么紧,身体是如此疲惫,已经不足以应付舟车劳顿。
爸妈又说谎了
妈妈打电话问我,中秋节回家吗?
我说,不回去了,攒到过年一块回家团圆吧。
妈妈沉默半分钟说,那也好,过节就是个形式,在哪过节都一样。我跟你爸一切都好,你自己在外照顾好自己。
挂完电话后,我心里很明白,妈妈说谎了。
所谓的“过节是个形式”,不过是爸妈自欺欺人的谎言,而且比中秋的月亮还要“圆”。
我们这一代人,从高中开始离开农村老家,与爸妈在一起的日子聚少离多、屈指可数。
长到十七八岁,有人上大学去了,有人外出闯荡去了。
从此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
也是从那时,我们变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回家”的人。
因为不回家,故乡与我们渐行渐远;
因为故乡有爸妈,那里依然有我们可望不可及的羁绊。
记得有位大咖说过,为孩子着想,爸妈真心愿意委屈自己,爸妈口中说出的话,有时候未必是真话。
确实如此。他们口口声称说“你忙你的”,没有人知道背后承受了多少孤单。
对爸妈而言,他们已是知天命的年纪,功名利禄早已看透,最想要的是儿女的“膝下之欢”,有孩子陪陪自己,有孩子跟自己说说话而已。
不料,太多的家庭终究没有逃过“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坏结局。
你很难想象,爸妈听说儿女回家过节时,神采奕奕的样子。
那是一种期待,一种莫大的幸福。
生活在“别离”的一代人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实际上,人生的真实状况是离别的次数远远超过相聚。
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中秋与新年两大佳节,有多少游子和孤寡老人的相思之愁无处安放。
越是在大城市里,“今年的中秋节,你回家吗”已经成为一道不敢触碰的伤疤。
有的人踏上回家的火车,更多的人依然在城市里假装“无所谓”。
昨天,妻子跟岳父母视频通话。
本来聊着孩子,聊得挺开心的。
岳父母的话锋一转说,今年就算了,明年中秋能回家吗?
妻子顿时哽咽起来, 竟无言以对……
从大学走出家门到工作安家,在这座城市生活了12年,回家过中秋的次数只有4次,还是在大学期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如今,孩子已经能够呀呀学语,爸妈已经白发苍然。
而爸妈与我,故乡与家的距离,并没有因为时间变长而拉近。
相反,我已经看不清故乡老街的模样了。
故乡,只存在我梦中童年的泥泞小路、垂柳蝉鸣和田间地头的肆意奔跑。
以前,妈妈经常在电话里唠叨说,孩啊,你说你怎么那么忙,你说你都忙啥了。
我又没法跟她解释,因为我的确很忙,但是具体忙什么,自己一时也不知从何说起。
旁边看电视的爸爸会插话说,孩子忙什么,跟你说了你能听懂?难不成回到山沟里,陪你种菜园。
听到爸爸大大咧咧的话,我们母子的心情宽慰了许多。
此时此刻,我忽然明白,自己在外闯荡天不怕地不怕,已经磨练的刀枪不入了,而爸妈永远是我的要害软肋。
有时候,我想让自己忙起来,不去想家里的爸妈。
只是因为人一旦忙起来,很多事也就容易淡化了,因此蒙骗自己的内心。
然而,在一个本该团圆的节日,思念往往轰然决堤了……
月圆,而梦难圆
十五的月亮圆又圆,人间多少梦难圆。
游子自知相思苦,在异乡的土地上,遥望着故乡的天空。
本想给爸妈通个电话,又担心他们因我一夜难眠。
这就是,游子的真实写照。
对于很多人而言,已经没有中秋节可言了。
月饼越做越精美,却吃不出团圆的味道。
街上的气氛越来越热闹,却无心流连,只想裹紧衣服早点回到住处。
小时候,赏月赏的是明月。
长大后,再次赏月,看到的竟是无尽的思念。
当我从商场买回一沓月饼回住处时,月饼的口感不像过去香甜,而是有种甜到腻的浓烈。
于是乎,一股莫名的伤感油然而生。
在那一刻,我明白了,“中秋节”于我而言,彻底成了“一个节日”。
很多年以前,曾看到一段美文:
上小学时,我知道了家里有“放学”;
上初中时,我知道了家里有“周末”;
上高中时,我知道了家里有“大休”;
上大学时,我知道了家里有“冬夏”;
上班以后,我知道了家里只剩下腊月三十到正月初六。
余光中那首《中秋》小诗写得真好:
世上本没有故乡的,只是因为有了他乡;世上本没有思念的,只是因为有了离别。
月亮圆了,像一个玉盘挂在夜空,照亮了思念,是不是也在提醒着游子,月圆了,人该团圆了。
是什么阻挡了回家的脚步
家里没有把你灌趴下的客户,没有一沓方案甩在脸上的老板,也没有口味浓重的外卖。
但是,很多人依然回不了家。
早年看过一份调查报告,七成以上的人没有与爸妈生活在一个城市,一半以上的人选择在城市过节。
实际上,每一个不回家过中秋的人,都有着各自的难以明说的苦衷。
@在他乡:没有人不想衣锦还乡,只不过想让自己回家的时候,更加体面一些。
@范二青年:为了能够多赚点钱,买个房子,买辆车子,让爸妈不再为我担心,也想着将来给爸妈更好的物质生活。
@大哥321:生活丝毫没有起色,不想回家时,被爸妈看到我疲惫憔悴的样子。与其让老人家担心,不如暂且不回家了,忍一忍。
@民工老张:两口子进城干建筑7年,老人在家照看孩子,中秋节只回去过一次,两人来回路费600多块钱,不如省下来给娃娃改善一下生活费。
真实的生活,都在他们朴素的话语里。
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不敢回,慢慢地也就回不去了。
我们这一代人,注定是爸妈抓不住的孩子,是故乡留不住的游子。
时至今日,我才读懂了作家龙应台写在《目送》里的那句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