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校长为本科生上课倡导跨学科
早报记者 韩晓蓉
实习生 张秦 赵越
昨天上午,我国第一代高分子学博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为本科生上了一堂遗传学的本科教学公开课,公开课的主题为“生命过程的侧面观——漫游在化学、数学、物理和生物学的边界”。杨玉良这次为本科生授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将跨学科的通识教育理念贯彻到专业教学中。
杨玉良的课堂吸引了700多名师生报名。这是杨玉良院士担任校长后首次为本科生上公开课。学术名家和教学名师开设公开课,今后将成为复旦校园内的常规活动。
杨玉良昨天在和学生互动时更是大方自我爆料:读大学时“分析化学”这门课成绩很差,只有59分,为了争取加1分变成及格,还曾经去找过老师求情。数学的三角公式也背不全,每次做题都把公式摊在桌子上。“老师教给学生的不应该是记忆性的知识,死记硬背的作用并不大,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杨玉良说。
杨玉良校长为本科生授课,主要目的:一是将跨学科的通识教育理念贯彻到专业教学中,二是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专家教授投身教学研究。为了上好这堂课,杨校长不仅与遗传学系主任乔守怡做了深入交流,还认真备课,光PPT就亲自几易其稿,昨天上午播放的PPT更是多达154页。
课堂上,杨玉良试图从一个非生物学者从数学、物理、化学角度审视生命现象,诠释多彩生命形式的奥秘和本质,启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发展和前景,展现科学思想与科学实践的魅力,期望能用这样一个新形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科学思考有所启迪。
“我一开始觉得很惊奇,因为校长居然能答应给本科生上课,后来又觉得很平常,因为杨校长站在讲台上就是杨老师。”复旦生命科学学院乔守怡教授说。
杨玉良首次本科生公开课可以说是外行讲课,杨玉良是高分子专家,但给学生上的教学公开课居然是遗传学的课。“外行人来讨论生命科学是需要勇气的。但实践表明,学科交叉是极其重要的。”杨玉良说。
“最近100多年来,知识的各种各样的分支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展开,却使我们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困境。我们清楚地感到,要想把所有已知的知识综合成为一个统一体,我们现在还只是刚刚开始在获得可靠的资料;可是,另一方面,一个人想要充分掌握比一个狭小的专门领域再多一点的知识,已经是几乎不可能的了。” 杨玉良校长在课堂上说。
(原标题:复旦校长为本科生上课倡导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