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帮扶丨西部支教,为脱贫攻坚注入“南通力量”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教育扶贫,正是江苏南通开展东西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生动注脚。今年教师节,南通西部支教群体的凡人善举再度引起各方关注,先行者开创的“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理念已经成为东西部的共识。

  南通支教老师和西部地区的孩子们在一起

  东西牵手 缘起百年

  当我们以今天为时间坐标、以百年前的彼刻为起点,追溯东西部教育深情牵手“援”在智力的远见卓识,不由得想到一个人、一份建议。

  张謇是南通的一张名片。溯源南通优质基础教育的根基,人们常会想起张謇先生;回望用教育支持西部发展的源头,人们同样会想起张謇先生。

  作为爱国教育家、企业家的典范,张謇先生倡导“父教育、母实业”,他以大生实业为后盾,在家乡创办了370多所学校,其中包括中国第一所民立中等师范学校、第一所纺织工程学校、第一所农业学校、第一所水利学校、第一所盲哑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构建了集学前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于一体的金字塔式教育架构,为尊师重教奠定了硬件支撑和人才基础。

  张謇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在经营南通时,他的目光已远远投向西部。

  1913年,27岁的甘肃青年牛载坤从京师大学堂测绘科毕业,未及回乡便邀约志同道合者南下寻找救国之策。在南通,他参观了南通师范和大生纱厂,见到了年长33岁的张謇先生。会面时,牛载坤谦虚地执弟子礼,然而,张謇赞赏牛载坤胸有宏图,以朋友身份相待。在回答牛载坤之问时,张謇说:“西部的发展与建设应首先重视教育。”这席话成为牛载坤终其一生的奋斗目标。回到家乡后,牛载坤创办了多所学校,并对家乡教育发展做出了规划,其间,张謇先生应邀为牛载坤家乡的学校书写“树风学校”的匾额,并以通州师范“坚苦自立,忠实不欺”八字校训相赠。此后,牛载坤为西部的教育事业作出诸多开创性贡献。

  20世纪90年代,张謇故里与牛载坤的家乡甘肃康乐再续前缘。经众多江海志愿者牵线,形成以虹桥二中为主体,包含西部送教、专项捐赠、培养教师等多种方式的教育教学交流。虹桥二中“情系西部”特色活动发起人、第一届康乐班班主任、康乐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朱国云介绍,今年是虹桥二中“情系西部”特色活动开展的第21个年头,康乐县每年选派优秀贫困学生到虹桥二中免费就读,学子们大多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当地的省重点高中,多人进入全县前十名。他们在改写自己人生轨迹、改变家庭命运的同时,也改写了康乐县的教育史。

  今年春节前,南通爱心车队送康乐学子踏上回家路

  并肩作战 桃李芬芳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智上。

  新时代南通支教首创于宁蒗,攻坚于西藏,收获于西部。在东西部对口支援中,南通优质基础教育已经成为援陕、援甘、援宁、援青、援新的主力军。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在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南通教育西部支教也已悄然形成教师群体、校长群体、志愿者群体三个品牌。他们聚焦基础教育,实施组团式支教,促进了西部区域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9月7日,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南通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向海安宁蒗支教教师群体学习的决定。

  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南通支教老师引进和运用“让学引思”先进教学理念,将高效课堂建设落到实处。

  “南通老师善于和同学们交流,提问时善于启发,也能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西部的教育同行由衷地说,他们从南通老师身上学到了尊重、欣赏、启发,从而用更大能量去唤醒孩子们的心智。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西藏、在新疆、在青海,这句话一次次从南通校长身上得到了印证。

  “亲历教育改变孩子的人生,是作为教师特有的幸福和自豪。”李明生对此十分欣慰。作为西藏江苏实验中学的首任校长,他扎根在天高云淡的藏区,把学校办成了西部民族地区一流水准的示范学校。

  东西部地区教学水平差距明显,受援地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问题,当地老师的业务能力、专业素养也存在短板。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中学是一座有78年历史的老牌学校,南通老师钱鑫来此担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每当老师们有教学困惑、教学设计难点、教材解读盲点时,他总是给予细致耐心、热情全面的解答和帮助。一个月后,老校长退休,海南州经过慎重研究,破格任命钱鑫为校长。

  2019年中秋,南通支教老师和伊宁当地老师一起欢庆佳节

  “我们不但建立了一系列健全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学校稳步有序开展工作,还通过师徒结对方式,提升当地老师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成绩的提高培养了后备军力量。”肩负教书育人使命,扛起学校教学管理责任,伊宁县二中校长周云旗带领同事一起让这所新学校迅速走上了正轨。4500多公里,不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意味着环境气候、风土人情的差异。周云旗利用最短时间摸清学生状况,确立学校发展思路,以德育为先,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将所有工资和奖金都用在了学生们身上。援疆6年,周云旗把南通先进教育理念播种在伊宁课堂,改写了当地从未有人考进清华、北大的历史。

  大爱同心 薪火相传

  “西部师资力量短缺,是目前教育扶贫最大的阻碍。”9月15日,谈及支教感悟,第21届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团长钱颖科希望有更多志愿者加入支教队伍,举大家之力、集大家之智,共同为孩子们插上腾飞的翅膀。

  9月11日,南通大学举办“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故事分享会”

  今年9月,回到校园继续学业的钱颖科、朱彤、郑鹏燕、王晓亮,常常想念着巴颜喀拉山北麓至龙羊峡间格外清澈的黄河之源,想念着天真无邪的藏族孩子们。他们说:“支教生活,是今后人生路上最美好的回忆、最珍贵的财富。”

  从扬子江畔到三江之源,克服高寒缺氧的环境,克服远离故土亲人的不适,克服生活、文化、语言上的差异……作为第21届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成员,4名同学在青海省贵德县度过了难忘的一年。

  去年暑假,刚刚完成本科学习并考上研究生的钱颖科和朱彤、郑鹏燕、王晓亮,决定休学一年,代表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支教贵德。“莫文隋”的原型是南通大学的一位老师,他支持帮助别人不留名,成为凡人善举感动中国的代表。自2015年被教育部、团中央批准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实施高校以来,南通大学招募5届学生赴青海贵德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

  2019年8月7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青海考察时,专程看望慰问了支教团。今年7月10日,支教团4位同学联名给娄勤俭写信,汇报了一年来支教工作的体会和收获,表达了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的决心。令他们倍感振奋的是,今年暑假,娄勤俭给第21届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回信,对他们一年来的支教工作给予肯定和赞赏,希望同学们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全面发展。

  如今,第22届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奋力接棒,继续在西部热土奉献青春才智,守护孩子们的梦想。

  把青春献给祖国的西部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

  无论云南、新疆、青海还是西藏,那遥远的地方,无不成为支教老师的第二故乡,成为他们奋斗的另一个战场,更成为人生中最难忘的回忆。他们以梦为马,跨越万水和千山,只为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广袤的西部大地上,让生命绽放出智慧之花,为孩子托举起明天的太阳。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