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局持续聚焦播音员主持人群体,行业已有相关思考反馈!
连日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先后发布《关于首届中国播音主持“金声奖”评选结果公示的通知》,举行播音员主持人工作座谈大陆综艺会等。短时间内密集聚焦播音员主持人这一群体,既是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播音员主持人职业行为和社会活动管理的意见》精神的具体举措,亦是进一步推进加强播音员主持人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的重要部署;既是针对新形势下主持人队伍出现新问题的一种主动作为,亦是进行及时纠偏、崇尚“忠诚于党、明德敬业”的重要举措。
其实,基于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5G技术等发展起来的全媒体已改变了传统的媒介生态,媒体传播渠道更多样、受众群体更多元。广电媒体所需要的主持人不再是单一型人才而是复合型人才,由此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与节目相得益彰,为节目添光增彩,并影响大众语言审美风向。
01
道德边界坚守:
守住艺术创新的底线
对于播音主持行业一系列新变化和媒介生态新表征,要持有辩证的、审慎的态度,技术创新、生态更新、路径革新的前提、底线和边界是不能逾越的。
职业道德建设是立身之本。对于传统主持人来说,符合行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基本操守是永远不能改变的。今年1月25日,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播音员主持人职业行为和社会活动管理的意见》,明确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职业精神是培养和筛选媒体主持人的首要考量标准,对播音员主持人的道德要求发生了从“德才兼备”到“德才超群”的时代转变,这是时代的呼声、进步的要求、人们的期盼。坚持不变的道德坚守,才能更好应对瞬息万变的时代局势。
坚守行业规范和语用标准。播音员主持人坚守行业规范和语用标准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媒体的基本要求。不论技术和形式如何创新,基本的行业规范和语用标准都应该牢牢坚守。一方面要坚守行业规范,包括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管理条例和行为准则等,自觉接受平台和行业的考核管理,主动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约束个人行为,树立良好形象。另一方面要坚守语用标准,播音员主持人肩负着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用语用字的重任,必须加强语言文字功底,语言逻辑清晰,约束自身语言行为,自觉推广普通话。
正确使用创新工具和技术。虽然工具和技术的创新会推动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但人始终是创新环节中的最重要因素,绝不能主次不分、投机取巧。对于新生事物和技术更要保持警惕,合理利用,要始终将人的意志、人的思考和人的劳动放在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首要位置。播音员主持人要注重融合型知识结构的建构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专业知识和现代工具有机结合,让理论积淀与实践经验融会贯通。通过扎实内功的训练和外在技能的提高,形成自身强大的竞争力。
02
资源跨界整合:
培植艺术内蕴的土壤
媒介资源的跨界整合带来了新的生产技术、新的媒介环境和新的传播关系,成为培植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土壤。
新的生产技术提供新视角。新技术创新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分享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打通了内容生产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联通渠道。用户的评论反馈可以直接被生产者获取和接收,这便于平台的编辑发布者和播音员主持人更快、更直接、更真实地接收来自一线受众的反馈和意见,为内容创新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提升提供鲜活的素材和不竭的灵感,使播音主持语言有温度、内容有深度、表达更艺术。
新的媒介环境完善新理论。不论媒介环境如何变化,播音主持基础理论仍发挥着新闻学基本原则和规律的约束与指导的关键作用。新环境会催生新需求和新现象,同时也会带来新问题,这一系列新问题的涌现为播音主持的传统理论提供了重塑与创新的空间,新业态带来的新实践必然会不断产生和完善新理论。经过持续探索和建构,新理论又将指导新一轮播音主持实践。在如此良性循环之中,全媒体时代播音主持理论体系将日臻完善,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培养、实践、考核、提升等方面的系列理论会成为提高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性的关键路径。
新的传播关系催生新职能。在数字通信更新迭代、传播形态日益多样、网络直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元身份跨界主持成为常态,播音主持领域呈现出“跨媒介化”趋势,“去主持人化”现象日益凸显,主持和直播的样态相互转化和影响,播音员主持人的传统职能正在发生变化,催生了新的职能。除此之外,主持人和受众之间的壁垒越来越模糊,主持人所承担的不再是单一的、单向的传输任务,受众也不再是简单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可以通过实时互动直接参与节目的制作和创新,创作主体更加泛化。这样的深层融合与双向互动,不仅创新和变革了传播关系,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内容的提升与优化,激励播音员主持人着力提升专业素养。只有不断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功底,才能在有声语言创作领域不断精进。
03
审美境界提升:
形塑内外皆美的特质
AI主播的产生、直播带货的兴起、跨界主播的出现都给传统主持人带来不小的危机和挑战。播音员主持人需要持续自我提升,加强艺术内蕴的培养,提高审美境界,融汇仪式主持、人文主持和思想主持于一体,具备艺术语言、艺术意象和艺术意蕴的综合审美特质。
提升话语掌控能力,锻造艺术语言。主持艺术是表达艺术也是控场艺术,主持人语言艺术的锻造过程也是话语能力和话语权利塑造的过程。如《朗读者》中,主持人董卿温情而有力的语言风格与其大气沉稳的个人形象相得益彰;《典籍里的中国》中,主持人撒贝宁幽默、机敏、智慧的语言表现力成为整个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例子证明,主持人要持续夯实语言基础,锻炼艺术性语言能力,形成个人语言风格,从语言艺术的修炼入手,在语言使用上做到修辞美、音韵美、词句美,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提升视觉审美效果,形塑艺术意象。主持人的艺术感染力来自综合性审美特征,语言表达和使用是基本载体,但形象的建构最终仍落实在视觉传达的效果上,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要注重符合时代要求的艺术形象塑造和呈现。从基本外在形象来看,播音员主持人要注重着装得体、妆发自然、举止有度、仪态大方,给予观众舒适、自然、端庄的外在形象感受。从外在视觉给予观众的艺术意象来看,主持人要努力做到去模式化、去表演化、去功利化,呈现自然美、舒适美和真实美。
提升人文关怀素养,饱含艺术意蕴。主持人所承担的绝不仅仅是节目和舞台本身的内容呈现,还肩负着传递主流价值观和弘扬人文精神与理性价值的重任。一方面要做到平衡,即陈述事实和抒发情绪的平衡、输出观点和聆听反馈的平衡、客观表述和主观评价的平衡,将人民的生活现实、大众的内心关切、受众的真实反馈放在心上。另一方面要做到敏锐,在短时间内向受众传达正确价值观、弘扬正能量,需要主持人在平时做好扎实的人文知识和素养的储备与积淀。
编辑:齐雅文
审核:李雪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