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上中科大,最有望拿诺贝尔奖的谢彦波,为何最终“泯然众人”
而我们中国,最近一次获得诺贝尔奖是在2015年,获得者是中国首位医学奖获得主屠呦呦女士,她创制了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而曾经有那么一个人,他有望获得诺贝尔奖,可是结局却是不尽人意。
他就是谢彦波,是1978年高考恢复之后,中国科技大学成立的“天才少年班”里岁数最小的天才儿童。《伤仲永》应该大家都听过,而这位天才儿童就是《伤仲永》的典范。
他曾经是最有望冲击诺贝尔奖的人,那又是因为什么让他与之失之交臂呢?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为无数莘莘学子带来福音。国家为了发掘更多的人才,中国科技大学设立了第一届“天才少年班”,这个震惊了教育界的“少年班”让无数家长趋之若鹜,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天生聪慧的,为了让自己孩子进入“少年班”费尽心思。
而谢彦波是被女娲偏爱的人,他天生拥有天才的头脑,有着被其他孩子羡慕的却永远得不到的东西,于是在他11岁的时候,他进入少年班,成为了少年班里最小的孩子。
古人曾说“自古英雄出少年”,与谢彦波同届的还有被众人熟知的宁铂、干政等人。
望子成龙是所有家长的期望,而“天才少年班”里的孩子就必然会被拿出来做对比,世人皆羡慕他们的天才本领,却从没有想过,这些孩子享受着天才的光环,却丧失了童真的权利。他们在本该天真烂漫的年纪里学着各种深奥的知识。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11岁的谢彦波没有普通孩子这些快乐的童年。他没有上小学、初中、高中,直接开始读普通孩子需要耗时12年才能读的大学。“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世人总是嫉妒别人得到的,却不从不过问别人失去的。
所有人都认为“少年班”里的人一定会年少有为,他们迫切的想知道天才们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而这样的重任就交到了记者身上,记者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
谢彦波和其他同学的生活被记者大规模的报道给世人,他们光鲜亮丽的天才的一面被展示给了世人,却留下了阴暗的,不被世人所知的时期。特别是年纪最小的谢彦波,世人对他寄予厚望,更想探究他的生活。
直到1978年7月26日,谢彦波的父母给学校的一封名为《谢彦波家长给科大的一封信》的信揭露了天才背后的真相。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月亮尚且有时有缺陷,又何况人呢?正是由于谢彦波是天才儿童,世人仅仅注意到他天才的头脑,却没有想过一个11岁的儿童没有生活的自理能力。
记者们重点宣传他的学习成绩,却不去报道学校的老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来照顾“天才少年”的起居生活。
过度的曝光和夸赞使尚且年少天才少年们的虚荣心日益膨胀,并且由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缺少对他们其他方面的教育,这也导致了他们人际交往方面的欠缺。
进入大学的他们学识在一点点的增长,为人处世却没有得到提升。
谢彦波身为年纪最小的天才更是被着重关注,他不仅没有被其他的天才掩盖他的光辉,他的聪慧甚至使他在一众孩子中成为佼佼者。他天真的微笑、算术板书的背影,也出现在了媒体刊登的照片上。《吕氏春秋 博志》中说:“全则必缺,极则必反。”世俗对他的过度关注这也就更加促使他对自身的认知越来越偏执,越发缺少和他人的交往,交际能力产生了严重的问题。
在15岁时,谢彦波不负众望考取了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研究生,后来也直接进入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跟从197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菲利普·安德森,学习固体物理理论。
在当时的世界物理界,菲利普·安德森地位很高。那么作为他的学生的谢彦波的天才光环也越发耀眼。世人的夸赞更如潮水般涌来,几乎将谢彦波淹没。可是事情没有像想象中发展,谢彦波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他甚至被急忙遣送回国。
“好景不长云遮月”,被当作天才培养的,和他人与众不同的童年终究是暴露出了弊端。国外不熟悉的环境和他缺陷的人际交往使他频频与他的导师发生争执。
列夫·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人的一生不可以缺少交流,萨姆沃尔顿说“沟通是管理浓缩。”
谢彦波的论文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可,没有具备正常语言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的谢彦波几次去找老师理论都没有结果,反而使得他与他的导师安德森矛盾更加激化。
从小的天才光环促使谢彦波害怕失败,也拒绝失败。他不愿意接受世人对他的嘲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他一次又一次固执的想让他的导师接受他的论文,却不想改变自己的想法。谢彦波极其希望导师安德森可以通过他的论文,但安德森好似有他自己的想法,谢彦波数次在黑板上推演他的论文给导师看,而导师安德森却每次都借故离开。
亚里士多德就说过:“凡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带有疯狂的特征。”
古人说得好“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谢彦波没有经历过挫折,固执又自负,为了这个论文甚至深夜跑到了导师家里和师母起了争执,师母被他把手插进口袋的动作错认为掏枪而吓到魂飞魄散。
谢彦波不肯更换课题,更改论文,他固执疯魔的程度让安德森苦恼不已,两人僵持不下。最后安德森建议谢彦波他投到其他导师名下学习,而这却是自傲的谢彦波不能接受的。
在这段期间,恰好发生了中国留学生杀害美国教授的案件。这也让思想固执,和导师频频发生冲突的谢彦波被列为了危险对象。于是这也导致了曾经惊艳绝绝的,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天才被匆匆遣送回国,甚至连行李也来不及拿。
被遣送回国的谢彦波从天才神坛中跌落,从未经历过这也挫折的谢彦波不知该如何应对这种身份落差。世人曾经的追捧和夸赞变成了如今的讽刺和嘲笑,这些议论仿佛变成一根带刺的鞭子,一条一条抽在他的身上,让他屈辱难堪,疼痛难忍。
谢彦波最后在中科大找了一份工作,是课程《物理学中的群论》的老师,没有了天才光环,也没有了世人对他那种无孔不入的窥探和亚历山大的期盼,他走上了生活的正轨,他娶妻生子,同时也很敬业,,认真对待工作。有学生喜欢他上课,认为他的性格直率,但仍有学生表示对他性格的不认同。
2005年,他接受采访,谈到被遣送回国的事,他说:“因为'他们(安德森等)'都是神仙,本来就是想要那个结果、有另外的目的在……如果有个人本事特别大,硬是算出来很多东西都不对,那么神仙们就不能为所欲为了,所以就不高兴了。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真正的天才不仅仅能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中凭借着过人的天资赢得众人的青睐,他们需要经历挫折,需要磨刀石,他们同样需要拥有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来维持天才光环之外的生活。
人生是需要挫折的,梁启超说“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而 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不但比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并且更有意义,谢彦波尝试过了错误,没有了禁锢他灵魂的天才光环,或许必一辈子背着光环枷锁更加值得。人只有去经历了,才知道什么是真正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