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人数比例提前曝光!选物理更难上大学?

  特别说明:本次调查样本仅为“高考直通车”公众号用户,且选项百分比结果采用四舍五入计算,结果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数据更新于9月30日,仅供2022届考生和家长参考。

  选科比例曝光,物理仍更受青睐

  其中:物理生7096票,历史生3637票。

  从首选科目调查结果看出:54%的考生首选科目是物理,28%的考生首选科目是历史,两者比例相差达到26%,物理考生的占比明显大于历史考生。

  部分考生仍延续“大文大理”思维

  接下来一起看看再选科目:

  

  

  

  从首选科目为物理的6个选科组合中可以看到:选科组合为“物化生”的考生占比最高,达到21%;其次,“物生地”、“物化地”的选科组合比例也分别达到了12%和9%。同时,“物地政”的选科组合占比最低,仅有3%。

  从首选科目为历史的6个选科组合中可以看到:选科组合为“史地政”的考生占比最高,达到9%;其次,“史政生”、“史生地”的选科组合比例也分别达到了7%和6%。同时,“史政化”、“史化地”的选科组合占比最低,都仅有2%。

  由此可见,在2022届考生的选科组合中,以往“大文大理”的选科组合在现在依然受到许多考生青睐。

  与此同时,首选科目为物理的考生,也会倾向于把化学和生物的其中一门或者全部作为再选科目的优先级。这与考生个人的偏好有关,也与不同选科的专业覆盖面多少有关;同样地,首选科目为历史的考生也较少将化学和生物作为自己的再选科目。从本次投票极低的比例来看,不少历史类考生在偏好与优劣势等因素的综合权衡之下,还是选择对理科类的科目“敬而远之”。

  2024年起贵州、安徽等7省实行新高考

  9月15日,贵州、安徽、黑龙江、甘肃、江西、吉林、广西等7省相继公布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从各省教育厅/考试院公布的方案内容来看,各省的招生录取方式将发生一些变化:

  

  但可以确认的是,上述7省与第三批实行新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市(广东、福建、重庆、江苏、湖南、湖北、河北、辽宁)的模式一致,均为“3+1+2”选科模式,之后不再分文理。

  有部分新高考7省的高一考生在问:各省的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要求完整版大概什么时候会出来?据小车了解,目前各省教育厅/考试院暂未透露或者公布过相关消息。

  但是根据广东等第三批新高考综合改革省份此前的进程来看,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要求完整版内容预计将会在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公布之后的同年或者次年发布。因此,预计贵州、安徽等7省的普通高校招生选科要求将于2021年底或者2022年上半年公布。

  各选科组合专业覆盖率

  说明:下文各组合专业覆盖率是基于第三批8个高考改革地区2020年高考选科组合专业覆盖率平均值所得。

  1 物化生

  专业覆盖率:96.22%

  科目关联度:该组合为传统的纯理科组合,科目之间的学习关联度较高,一般理科特别强的考生会做此选择。

  学科学习难度:物理、化学都属于理科类比较难的科目,生物的学习难度虽然低于这两者,但是同样也需要考生具有超高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这种组合的学习难度较大。

  竞争压力:选择该组合的考生人数较多,而且多为优等生,竞争压力较大,如果成绩一般的考生选择这个组合,很明显会处于竞争的劣势。

  2 物化政

  专业覆盖率:96.58%

  科目关联度:物理和化学都属于理科类学科,政治注重知识记忆和理解,三个学科之间的关联度不高,学科领域跨度较大。

  学科学习难度:物理和化学都属于理工类科目,物理的学习难度较高,知识之间的联系紧密,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化学的学习难度在物理和生物之间,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求考生具有较高记忆能力还能够充分理解,政治属于文科学科,偏记忆性的知识较多,但是又比较贴合生活和时政热点,所以政治想要得高分还是比较难的。

  竞争压力:这种组合专业选择面广,专业覆盖率高,同时政治科目的加入也为未来发展提供帮助,有利于考生考研和公务员。这种组合选择人数较多,有一定的竞争压力。

  3 物化地

  专业覆盖率:95.84%

  科目关联度:地理又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物化地的组合方式背诵内容较少,符合理科学习“少背诵、多理解”的特点,该组合的学习科目之间关联度较高。

  学科学习难度:综合来说,物化地组合的学习难度并不比物化生的学习难度低,学习难度较大。

  竞争压力:能够选择物理化学的考生理科学习能力更强,以理科的思维学习地理也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该组合选择人数较多,且理科优等生较多,竞争压力较大。

  4 物生政

  专业覆盖率:87.66%

  科目关联度:生物学中有很多偏向于记忆性的知识,而政治学同样也需要记忆和理解兼备,从知识的学习上来看,这两者关联度较高,但是这两者和物理学的学习上有些不同,学科的跨度较大。

  科目学习难度:物理和生物虽然都属于理科学科,但是生物的难度和地理的难度相差不是太大,当然也是因人而异。政治背诵理解知识较多且贴合生活,取得高分较难,这个组合学习难度不大,想得高分还是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竞争压力:选择物理保证了一定的专业覆盖率,政治则为考生后续考验和考公务员提供了基础。选择这一组合的考生人数较多,竞争压力大且不利于高水平层次竞争。

  5 物生地

  专业覆盖率:87.61%

  科目关联度:地理和生物的文理界限划定并不是十分的明显,生物学有很多知识点需要较高的记忆力,地理也需要一定的理解力,物理就是典型的理科思维,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科目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度。

  科目学习难度: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和化学相比,地理和生物的难度还是要低一些的,选择此组合的考生基本上是以物理作为专业选择的定向,以地理和生物作为得分的重要方式。

  竞争压力:从目前各省选科数据来看,生物、地理的选科人数较多,在赋分制的前提下,中等生选择这一组合不占优势,不利于考生在高水平层次竞争。

  6 物政地

  专业覆盖率:82.19%

  科目关联度:学科之间跨度较大,选择这一组合的考生,要么是喜欢物理但是不喜欢生化,要么就是擅长文科但是想拓宽专业的选择范围,也是两权相害取其轻的选择方式了吧。

  学习难度:政治地理偏记忆和理解,物理注重逻辑思维基础,整体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取得高分的概率不是很高。

  竞争压力:这个组合是最具挑战性的,由于学校师资和场地的限制,大部分学校很难单独为人数少的组合设计走班课程时间表,选择这个组合的人数较少,同组合的竞争压力小。

  7 史政地

  专业覆盖率:49.34%

  科目关联度:历史+地理+政治,该组合是最传统的文科组合,科目关联度密切。

  科目学习难度:这个组合相对更轻松,注重的是文科思维,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等,这一组合适合不擅长理科的广大考生。

  竞争压力:从已经试点高考改革的省份看,也是选课人数最多的组合之一,因此,意味着竞争异常激烈。

  8 史政化

  专业覆盖率:51.92%

  科目关联度:历史政治都是文科类学科,这两者在科目的学习上关联度较高,化学属于理科类,但是又不像物理那样具有很强的理科性质,三者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关联。

  学习难度:这种组合各科目的学习难度都不是特别大,此组合适合有文科偏好但是对地理不感兴趣的考生,有了一本化学的加入,扩宽可选择的专业范围。

  竞争压力:选择这个组合的考生并不是很多,组合内竞争压力一般,但是专业可选择范围有限。

  9 史政生

  专业覆盖率:50.50%

  科目关联度:这一组合在学习上都偏向于知识的记忆理解,学习的逻辑上关联度较高。

  科目学习难度:这一组合偏文科,在专业的选择上也偏向于传统的文科专业,但是生物和地理的学习难度差距不大,考生做出此选择多是因为以理科专业拓宽专业范围或者不擅长地理学科。

  竞争压力:这一组合适合文科思维有优势,文字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强,逻辑思维相对不太强的学生,竞争压力不大,但是想取得高分有一定的困难。

  10 史化地

  专业覆盖率:50.71%

  科目关联度:这一组合在科目上没有太大的割裂,知识点注重记忆和理解。

  科目学习难度:此组合适合记忆力较好、文字表达能力强的考生,学习难度不大。

  竞争压力:学科似乎跨度小但思维跨度大,竞争非常激烈,地理要和学物理的过招,化学、生物要和学物理的比拼,选择该组合的人要慎重。

  11 史化生

  专业覆盖率:50.25%

  科目关联度:化学生物属于理科专业但是也需要一定的记忆力,历史则侧重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考生做此选择应该是十分不擅长物理,但是对化学生物有一定的兴趣,科目的学习上有一定的关联度。

  学习难度: 该组合学习难度不大,考生可以取得不错的分数,但是在专业的竞争上不占优势。

  竞争压力:选择这一组合的考生一般为成绩不是很好的考生,文理分化严重,选择此组合的考生人数不多。

  12 史生地

  专业覆盖率:49.86%

  科目关联度:生物也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偏记忆的知识很多,这一组合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关联性。

  科目学习难度:这一组合的知识没有太大的开放性,以擅长记忆为主,学习难度不大,但是也因人而异。

  竞争压力:“历史+地理+生物”这个组合适合物理不擅长、政治不喜欢,或擅长以记忆为主,动手能力强,文字表达好的学生,学科似乎跨度小但思维跨度大,竞争非常激烈。

  新高考选科六大误区

  1 哪科分高选哪科

  一些学生在选科时,会根据自己初中时学习各学科的印象来判断是否适合某个学科的学习,这样选择容易忽视初高中学科知识的区别。不能光看自己哪科分高就选哪科,有些学科的难点会出现在选科之后。比如地理,可能难度会越来越大。

  2 选文理矛盾学科,因暂时成绩回避难点

  在3+1+2的12种组合中,有极少数学生选择史化生这样的组合。

  对于这种“文理兼顾”的组合,要慎重选择,“不推荐这样思维方式相互矛盾的学科组合,“3+1+2”的选择方式,实际上也是区分文理的”,这样选很可能没有专业可以报。

  3 选择三心二意或完全基于个人兴趣

  还有学生选科时,根据其他同学或者自己对任课教师的评判进行选择,这种情况也应该尽量避免。

  选科要看学科兴趣和客观情况,要最大限度排除人为因素。不过,兴趣倾向的评定一定不能太过主观。

  一是借助专业测评工作,做综合评判。建议学生和家长应该多了解一些有关兴趣倾向的知识,可以借助一些专业测评工具来做综合评判。二是从后期报志愿选专业方面长远考虑。

  4 片面追求专业覆盖率

  有的家长和学生对于以后的职业方向和未来没有规划,又担心高考报志愿受限,因此盲目选择覆盖率很高的组合。专业覆盖率只是选科时的参照因素之一,片面追求不可取。

  虽然“物理、化学、政治”组合可选专业覆盖率最广,但是学习难度也很大,得分偏难,对考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求较大。

  高中入学就着手生涯规划是十分必要的。越来越多的专业明确了选科要求,选科前先选专业这可能成为未来的必经之路,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生可以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接触不同的职业,通过多种途径对职业情况进行了解,心之所向,行之所往,帮助孩子确立目标,科学选科。

  5 过分钻“赋分”空子

  现阶段,部分家长及考生在选科时存在“钻空子”心理,希望侥幸能选到赋分有利的科目。赋分情况会根据每年的选考情况有所变化,一般很难预测。从前期搜集到的各省选考数据来看,学霸选考物化的概率很高,考高分不易,而成绩略差一点的考生可能会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科目,这样就导致了在等级赋分制下,大家的总分越来越集中,中上游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

  无论如何选择都无法避开和尖子生之前的竞争,反而赋分情况下,1+2学科的分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是有缩小的。因此“绕路而行”“侥幸心理”都是不可取的。

  提升自身实力才是王道。尤其在大多数省市高考满分750分,语数外三科450分,占到了总分的一半之多,关注外界数据之余还是应该在自身分数提升上多下功夫!

  考虑学科思维的搭配问题。科学来说,物理化学理科思维明显;历史政治学科思维相似度更高。比如一个学生政治、地理成绩很好,但却不喜欢历史,如果他因此就选了物政地组合,其实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6 不明所以参考“重要”数据

  往年选科数据是重要的参考指引,但是不同省份、不同分数段、不同选科模式下数据的可参考性是家长需要重点关注的。盲目参考数据不可取,结合所在省份所在高中数据才为上策。

  政策差异,情况各异。由于政策不同,各选科组合在“3+3”和“3+1+2”模式中优劣可能大不相同。如类似物史政、物政地这种“1理+2文”组合,在“3+1+2”中属于有点无厘头的组合,但在“3+3”中却是出过高分状元的存在。

  教育差距,带来的选择差异。每省的教育水平不同,选科趋势也会有所不同。根据自主选拔在线统计数据,在北京考生选考化学、地理比重较大,而在天津选考生物、化学人数较多,在山东省选考地理、生物人数较多。

  新高考选科必须考量四大因素

  1 学科基础

  学生和家长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判断自己学科基础的强弱。

  1.分数

  分数是权衡学科基础的最直观的数据,历次考试平均得分较高,就说明该学科的基础较好。

  2.排名

  由于新高考采用等级赋分制,最终赋分分数取决于名次,因此排名是衡量学科基础的重要依据。

  高一、高二的排名参考班级或学校排名,高三模拟考试后,参考全市乃至全省的统考排名。层次越高,范围越广,其参考价值越大。

  3.知识掌握程度

  可以根据平时学习情况或试卷分析,从各个知识点的得分率或正确率来看,知识掌握得越全面,学科基础越牢固。

  2 提升空间

  提升空间是影响学科成绩变量的关键因素。有些同学在某些学科上或许基础较差,但仍有可能在一年或两年后超过其他人。

  判断学科的提升空间主要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方面:

  1.学科潜力

  潜力即为表现出的能力。一名学生的学科潜力是很难直观判断的,只能通过对错题题型的统计,进行模糊判断,比如错题集中在选择题还是大题。

  2.学科能力

  学科能力即学科核心素养怎么判断?只能从平时练习和试卷中判断。错题主要因为基础知识点含糊,还是这道题的思考逻辑想不出来、想不明白。补基础易,补思维难。

  3.学习习惯

  不同的学习习惯应对不同学科,其学习效率也是不一样的。日常学习,你是喜欢读和背,还是算和练?

  3 兴趣倾向

  有的学生因为喜欢某个学科,或者喜欢某个老师,最终选了这门学科。上课喜欢听这个老师的课,未必表示你能考出高分。根据对老师的喜好选科,高考很可能会吃亏。

  喜欢老师和你最终能考多少分是两码事,不能感情用事,老师不能最后帮你考大学。

  有时候,自己学得好的优势学科,未必是适合未来职业发展的科目。

  建议可以借助霍兰德职业测试,帮助自己更准确地判断自身的兴趣倾向。网上搜一下,就可以找到最基础的职业测试。

  4 大学要求

  对于新高考改革实施地区,各大学会发布各专业关于科目选择的要求,唯有按照要求选择了必选科目,高考时才能填报该专业。

  有的专业不限选考科目,有的专业要求必须选考某一门,有的专业要求考生在某两门科目中任选一门,还有的专业要求考生某两门科目均须选考。

  目标985高校强基计划的学霸同学在此特别注意:

  2021年共有36所名校参与强基计划招生,学霸最好提前了解强基目标校的考试科目,尽量让选科与强基考试科目保持一致。

  举例来说,如果想报清华强基,理科类专业测试:数学+物化综合;文科类专业测试:数学+文史综合。也就是说,选了物理的学生,如果没选化学,则注定与清华强基无缘。

  而如果想报北大强基,笔试科目则不分文理,考试科目一律为:语文+数学。

  对其他名校感兴趣的同学,最好关注官方公众号或者校园官网,提前了解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和校考科目。

  日前,一份名为《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下文简称《指引》)在网络开始流传(新版《指引》可下拉至文末查看)。《指引》的公布,对于目前正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考生来说,影响到底有多大?

  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情况。

  新版《指引》有哪些调整?

  1.物化选科要求占比上升

  2021版《指引》列出高校92个学科门类,其中65个学科门类要求必选物理,占比70.65%;56个要求必选化学,占比60.87%。

  2.理工农医必选物理化学

  更重要的是:针对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四大类本科专业,选科要求基本上都是必选物理化学。相比以往选科要求,物理、化学的权重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3.三类专业要求必选政治

  法学类目下,公安学类、政治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专业类,要求必选政治。

  调整的原因是什么?

  2021年广东、福建、重庆等八省市实行新高考综合改革,使用3+1+2选科组合模式,这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从结果来看这次改革是成功的。与此同时,也还是暴露了一些问题。

  

  比如,3+1+2高考选科模式下,化学被冷落,与其他科目相比,其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被削弱。

  由于部分学科受到冷落,部分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选专业时方向不明确,教育部也针对这一现象及时做出了修改,发布《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课科目要求指引》。

  在新版《指引》要求里面,主要针对92个高校专业类别,四大学科进行选科要求。

  四大学科工学、理学、医学、农学在内的61个专业,都需要同时选物理化学两个学科才能报考;除此之外还有55个专业需要同时选物理和化学。举例说明,想学高校金融学专业的,高中就必须同时选物理和化学两门学科。

  上述92个高校专业主要是针对物理类选科做出的要求,而历史类选科也有个别专业有了新的要求,比如说公安类和政治类专业,必须同时选历史和政治两科,否则不能报考。

  关于新版《指引》的一些不同的声音

  新版《指引》出现之后,也就意味着对3+1+2选科模式做出了全新的调整。对此,很多人表示:“这种模式和以前的文理分科有什么区别,选择了物理和化学,那就不差生物这一科了,选择历史也同理,既然都选了历史和政治,也没有理由不选地理了。”

  也有人把新高考选科模式戏称为“3+2+1”模式,具体为:语数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或者语数外+历史、政治+地理/生物

  小车认为,以上的说法不无道理,但并不全对。

  新版《指引》的一些调整,使得潜在的新高考选科组合变得和以前的大文大理分科有些许类似。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修改后的3+1+2新高考选科模式,更加符合当下的社会环境。

  3+1+2选科新调整有哪些好处?

  从2021年新高考“3+1+2”选科模式实行的情况来看,不难发现不少学生都不会同时选物理、化学这两门最难的学科,而选了历史的也较少选择偏向理科的化学。这样一来,如前文所述,化学这个科目的重要地位正在慢慢地被削弱。

  不过此次调整之后,相信在一些院校专业组的专业限制下(即必须同时选择两门学科),新高考首年被冷落的选科或将慢慢被再次重视。

  此外,调整也能让各种选科组合对应报考专业,考生的志愿填报也会更加有针对性,与此同时又能让文理科相互融合,符合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

  新版《指引》完整内容

  特别说明:以下内容非教育部考试中心官方最终公布,仅供参考。

  

  

  

  

  

  

  

  

  

  

  

  

  来源:本文综合于高考直通车、各省市教育考试院、自主选拔在线、网络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