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逝世61周年|自由而悲悯:当下我们最缺乏的力量

  

  自由而悲悯

  当下我们最缺乏的力量

  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灵乌赋》

  有人说世间如果有君子,名字一定叫胡适 。做一时君子易,做一世君子难,而胡适,真就做了一世君子。

  当然胡适在很多人眼里又是一个伪君子状态,对他所干下的一些事情不耻,但问题在于,你所讨厌的那些事,真的是胡适干的,亲口说的吗?

  这些还需要自己亲自去了解,而在大多数文人眼里,他就像范仲淹的《灵乌赋》里说的那样,如凤凰,不因受讥讽而改变自己的信念;如麒麟,不因被中伤而改变自己的仁德;如神兵,不因对战而失去锋芒;如美玉,不因时代的烈火而改变自己的颜色。

  西方人说“不自由,毋宁死”,这是西方自由精神的体现。胡适翻遍古籍,在《灵乌赋》中找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八个字,正是为中国寻找到一个可追溯的“自由传统”,他把这八个字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

  今年2月24日,是胡适先生逝世61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纪念胡适先生。

  

  ▲胡适先生 (1891.12.17—1962.02.24)

  中国文化中最深入人心的人格,便是君子。

  何为君子?君子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做君子?

  若求答案,毫无疑问,胡适是一个标杆。

  陈丹青说胡适:“完全是学者相,完全是君子相。”

  唐德刚说胡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罗尔纲说胡适:“我还不曾见过如此一个厚德君子之风。”

  钱锺书说胡适:“统言之,胡适之品格绝高于鲁迅、蔡元培等。”

  世间如果有君子,名字一定叫胡适。

  

  ▲ 胡适与妻子江冬秀

  ▌君子言而有信、行而有义

  1912年正月,郭沫若屏住呼吸揭开盖头,发现新娘竟长着“一对露天的猩猩鼻孔”,他立马奋身奔出洞房,五天后离家出走。

  郭沫若说:“隔着口袋买猫,交定要白猫,打开口袋却是黑猫。”

  张琼华独守空房68年,一生无子女。

  1906年,鲁迅被母亲骗回老家完婚。新婚晚上,他独自睡进了书房。

  第三天,他从家中出走,去了日本。

  鲁迅说:“她不是我的太太,只是母亲送我的一件礼物。”

  1926年,鲁迅赴上海与许广平同居。

  朱安独守空房41年,一生无子女。

  清末民初,喝过洋墨水或富贵显达者,纷纷追求“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之新观念,抛弃包办婚姻与糟糠之妻遂成新潮流。

  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却是一个例外。

  

  ▲ 胡适与妻子江冬秀

  胡适13岁时,母亲便做主给他定了婚。

  订婚后15年,胡适与江冬秀从未谋面。

  胡适内心也曾抗拒过、疑虑过、矛盾过,但终因“不忍伤几个人的心”而没有推翻婚事。

  “我深深懂得旧式婚姻中女性的地位。”

  1917年,留美归来的北大教授胡适迎娶了江冬秀。

  史学家唐德刚说:“这位小脚、眼有翳、爱打麻将的女人,成了传统中国社会最后一位福人。”

  婚后,胡适写了一首诗自我宽解:

  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

  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

  这便是胡适——言而有信,行而有义。

  犯罪片

  ▌君子周急不济富

  1919年,林语堂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没想到留学期间,经费用尽,生活断炊。

  走投无路的他,只好求助于北大胡适。

  “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贷1000美元,待我学成归国偿还。”

  不久,林语堂就收到了胡适的汇款。

  胡适说:“这是工资预支款,君归国后,一定要回北京大学工作。”

  哈佛毕业后,林语堂又赴莱比锡大学读博。

  他电报胡适:“再向学校预支1000美元。”

  后学成回国,林语堂如约到北大任教。

  他找到校长蒋梦麟,万分感谢。

  蒋校长感到意外:“哪两千块钱?”

  林语堂这才知道:“学校根本没出过这笔资助——那都是胡适个人的钱。”

  而且这件事,胡适从没有向外人说过。

  胡适资助的不仅只有林语堂,还有吴晗、罗尔纲、周汝昌、李敖、沈从文、季羡林、千家驹等一众才子。

  他不仅仅资助才子,也资助贩夫走卒。

  因为胡适交友从不论贫富贵贱。

  

  一次,卖烧饼的袁瓞来胡适家闲聊。

  胡适说:“我喜欢游泳,可鼻孔长了小瘤,呼吸不便。”

  袁瓞说:“好巧,我鼻孔也长了一瘤,恐是鼻癌。”

  胡适立即提笔写了封信,让袁瓞交给台大医院院长。

  信中说:“这是我的朋友袁瓞,一切费用由我负担。”

  当年之民国,很流行一句话——“我的朋友胡适之。”

  胡适之仗义疏财,由此可见一斑。

  有一年,大学者陈之藩寄支票感谢胡适——他留学美国时受过胡适400美元的资助。

  胡适回信说:“你不应该这样急于还此400元。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陈之藩后来说:“我每读这封信时,并不落泪,而是自己想洗个澡。我感觉自己污浊,因为我从来没有过这样澄明的见解与这样广阔的心胸。”

  

  ▌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胡适是倡导白话文的旗手,而黄侃是反对白话文的先锋。

  一次,黄侃在讲课中举例说:

  如果胡适的太太死了,其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

  “长达11字。而文言仅需四字——妻丧速归。”

  胡适的回击也令人叫绝。课堂上,胡适对学生们说:

  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做行政院做秘书,我拒绝了。同学们如有兴趣,可用文言代我拟一则电文。

  学生写完后,胡适选了一则字数最少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

  仅12个字,也算言简意赅。

  但胡适说:“我的白话文电文就5个字:干不了,谢谢。”

  学生们纷纷叹服。

  

  胡适倡导白话文,遭遇无数讥讽和谩骂,但胡适回击总是温文尔雅,从不进行人身攻击。

  羽戈说:“你看他,哪怕与政敌论战,都是和风细雨,平心静气,连一句刻薄话都罕见,更不必说粗口了。”

  1948年,胡适被迫离开北京时,留在寓所的物品中有500多封信件。往来的对象,几乎涵盖了国共两党主要领袖、军政要人以及社会名流。

  胡适虽然朋友遍天下,但从来不曾丧失立场——既不加入国民党,也不加入共产党。

  无论是对待持不同学术态度的“异己”,还是对待持不同政治态度的“友朋”,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风——不站队、不妄议、不迎合、不谩骂。

  这一点,民国能做到者,几人哉?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新文化运动后,因政见不同,鲁迅与胡适交恶。

  此后,鲁迅在报刊上多次挖苦、讽刺胡适。

  面对鲁迅痛骂,胡适从不应战。

  而对于鲁迅的文章,只要认为是好的,胡适就会大力推荐,比如鲁迅的《随感录》。

  胡适便在演讲中多次提到:“一夜不能好好地睡,时时想到这段文章。”

  1936年,鲁迅去世后,作家苏雪林给胡适写了一封长信,称鲁迅是“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

  胡适回信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鲁迅死后,胡适从没发过一句恶声。

  当许广平就《鲁迅全集》出版事宜给胡适写信,请他“鼎力设法”介绍商务印书馆时,胡适“慨予俯允”,立马出面推荐,并担任了鲁迅纪念委员会委员,为《鲁迅全集》的出版奔波效力。

  诛心是人类的通病,祸延千年,勿论中西。

  能做到胡适般“恶而知其美”者,有几人哉?

  

  ▌君子立论,宜存心宽厚

  一天早上,胡适喉部有点发炎,胡颂平说:“肯定是昨晚喝的酒不太好。”

  胡适说:“不要怪人!连医生也不敢随便说的话,怎么好怪人家的酒不好。”

  这就是胡适一直倡导的:君子立论,宜存心忠厚。

  何谓存心忠厚?就是“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1936年,丁文江因煤气中毒去世,胡适撰文纪念他时说了一件事:

  丁文江打牌,把输赢看得太重,当他手握好牌,手心便会出汗,因此常被胡适等朋友取笑。

  罗文干说丁文江:“看钱太重,有寒伧气。”

  但胡适则反思——

  “及今思之,在君自从留学回来,担负一个大家庭的求学经费,有时候每年担负到三千元之多,超过他的收入的一半。他从无怨言,也从不欠债;宁可抛弃他的学术生活去替人办煤矿,他不肯用一个不正当的钱。这正是他严格的科学化的生活规律不可及之处。我们嘲笑他,其实是我们穷书生而有阔少爷的脾气。”

  这就是存心忠厚、有疑处不疑的胡适。

  

  ▌君子之德,莫美于恕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这是胡适流传甚广的一句名言。

  宽容之于胡适,已深入他骨髓。

  作为新文化运动和“自由主义”之旗手,胡适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

  面对别人的咒骂,胡适并不生气。

  有一次,他在给杨杏佛的信中说:

  “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得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骂。如果有人说,吃胡适一块肉可以延寿一年半年,我也一定情愿自己割下来送给他,并且祝福他。”

  

  此前,胡适与鲁迅兄弟谈《西游记》时,说第八十一难应该这样改最合佛教精神:

  “唐僧取了经回到通天河边,梦见黄风大王等妖魔向他索命。唐僧醒来,叫三个徒弟驾云把经卷送回大唐。自己念动真言,把想吃唐僧肉的冤魂都召请来。他自己动手,把身上的肉割下来布施给他们吃。一切冤魂吃了唐僧的肉,都得超生极乐世界,唐僧的肉布施完了,他也成了正果。”

  放眼20世纪,能说这番话者,唯胡适一人。

  耿云志说:“中国最不缺的是极端的力量,最缺的是胡适这种温和而坚定,自由而悲悯的力量。”

  ▌君子不受虚荣、不祈妄福

  1929年,胡适从北京到上海的旅途中,意外碰见了老朋友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

  赫定是瑞典国家学会十八名会员之一。赫定说:“我想提名你做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胡适果断而婉转地拒绝了。

  胡适在日记中写道:“我可没有那厚脸皮。我是不配称文学家的。”

  后来,李敖写了《播种者胡适》一文,充分肯定胡适对国家、民族的贡献。

  胡适读罢此文后,给李敖写了一封信:

  “说我在纽约‘以望七之年,亲自买菜做饭煮茶蛋吃’,其实我不会‘买菜做饭’。”

  “说我‘退回送的6万美金宣传费’,其实从来没有送我6万美金的事。”

  “说‘他怀念周作人,不止一次到监狱看他’,我曾帮过他小忙,但不曾到监狱去看过他。”

  信中指出的错误,全是给胡适贴金的。

  倘若胡适好虚名,完全可以缄口笑纳。但他却毫不含糊,对多处贴金拒不接受。

  胡适难道不好名吗?

  他给别人写的信都要誊抄一份留下来,其日记也明显可以看出是为了日后发表,显然,胡适非常之“好名”。

  但他之“好名”,有两点非常值得如今熙熙于名者学习。

  一是“君子好名,取之有道”。

  “不接受来历不明、言过其实的虚名。”

  二是“成名后,就不要辜负这个名声”。

  “对名誉始终保持着一种警惕和反省。”

  这就是胡适——不受虚荣、不祈妄福。

  

  ▌君子不随众、不盲从

  1937年,罗尔纲赶时髦,出版了《太平天国史纲》一书。

  《书人杂志》将其选入“中国最新十部佳著”。

  胡适读后,当面批评罗尔纲:“做书不可学时髦。”

  “你写这部书,专表扬太平天国,而太平天国之乱,让中国几十年不曾恢复元气,你却只字未提,这样盲从做史是不对的。”

  正因胡适的耳提面命,罗尔纲后终成著名历史学家。

  胡适学术上的伟大,不在于他的著作,而在于他的治学之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

  “世间有一种最流行的迷信,叫做‘服从多数的迷信’。人都以为多数人的公论总是不错的。”

  所以胡适觉得应该“大胆的假设”,不大胆地假设、怀疑,就不会有进步和创新。

  但大胆假设、怀疑之后,应该“小心的求证”,“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

  “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奉为定论。”

  胡适学术上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

  史学家顾颉刚说:“我的研究古史的方法,直接得之于胡先生,而间接得之于辩证法。”

  这种治学方法,也被胡适运用于做人做事中。

  所以他从来不站队、不妄议、不盲从,不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把别人的脑力当脑力。

  

  ▌君子不降志、不辱身

  1952年,胡适应邀到台湾讲学,他当面对蒋介石说:

  “台湾今日实无言论自由。第一无人敢批评彭孟缉。第二无一语批评蒋经国。第三无一语批评蒋总统。所谓无言论自由是‘尽在不言中’也。”

  当时的台湾,连钱穆都没胆这么说。

  1954年,台湾召开“国民大会”,商议改选“总统”、“副总统”,蒋介石假意推荐胡适做总统候选人。

  胡适拒不接受:“我有心脏病,连保险公司都不愿保我的寿险,怎能挑起总统这副担子?”

  有人问:“如果你真被提名甚至当选时怎么办?”

  胡适答:“如果有人提名,我一定否认;如果当选,我宣布无效。我是个自由主义者,我当然有不当总统的自由。”

  1958年,蒋介石邀请胡适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就职典礼上,蒋介石提出明确要求:“应担负起复兴民族文化之艰巨任务”,要配合当局“早日完成反共抗俄使命”。

  蒋介石讲完后,胡适站起来,一开口就说:“总统,你错了。”

  然后逐条驳斥蒋介石,说学术与政治无关。

  蒋介石怫然变色,气得全身发抖。

  蒋介石原来是去“致训”的,结果成了“聆训”。

  蒋在当天日记中愤慨记录:“今天实为我平生所遭遇的第二次最大的横逆之来。”

  这就是“不受左右”的胡适。

  “不降志,不辱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

  学者王元化说:“我这辈子,最欣赏胡适这句话。”

  

  ▌君子之本,知行合一

  1962年2月24日,一场庆祝酒会上。

  胡适发表即席演讲,不料讲到一半,突然心脏病猝发,倒地而亡。

  整个天下,哭声一片。梁实秋说:“但恨不见替人。”

  但蒋介石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了,他在日记中写道:“胡适之死在革命事业与民族复兴的建国思想言,乃除了障碍也。”

  当年,胡适在赠言北大哲学系毕业生文章里,曾引用禅宗的一位高僧所言:

  “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

  

  之所以说胡适是君子的榜样,正因为他一生都在坚持——知行合一。

  既告诉别人怎么做,又做给别人看!

  李敖说:“40年来,能够一以贯之地相信他所相信的,宣传他所相信的,而且在40年间,没有迷茫,没有‘最后见解’的人,除了胡适之外,简直找不到第二个。”

  不由又想起了胡适欲改写《西游记》的结尾:

  “唐僧动手,把身上的肉割下来布施给他们吃。一切冤魂吃了唐僧的肉,都得超生极乐世界,唐僧的肉布施完了,他也成了正果。”

  胡适,实实在在、的的确确就是这样的一位唐僧。

  

  在史家唐德刚眼中:胡适就是“一部近代中国文化史”。罗志田说:胡适是那个时代影响最大的人,那几十年很多事情都跟他有关。胡适身上,至少有三点,让我们受益无穷:

  ◎时代的缩影:从1917~1962年,胡适无论在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或政治史上,都一直居于中心地位,他一生触角所及比同时代任何人的范围都广阔,因此他观察世变的角度自然也与众不同。所以读他的书,就是读整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中国现代史的一个缩影。

  ◎处世的方法:主要让我们看到胡适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代思想启蒙导师,他对社会、个人、文化、学术有哪些看法,他为人处世、做学问、看世界的方法是什么。方法,正是胡适成为“大家”的关键。

  ◎思想与视野:胡适先生对“健全的个人主义”、护宪、自由主义等的思考,以及对乌托邦主义、辩证法的批判,尤其是对宽容社会的呼吁,至今振聋发聩。胡适无论在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或政治史上的地位,已无需赘言。他一生触角所及比同时代任何人的范围都广阔,这使他观察世界的角度完全与众不同。

  然而,认识忽视、理解胡适、乃至看清胡适思想和文化上真正的遗产,并不容易。他是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学者,也是最不容易理解的思想家,历史的创造者:时代的复杂多变,让其自身充满矛盾;他的誉满天下,又谤满天下,让真相更容易被遮盖。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读懂胡适”专题(5卷16册),从他未经删改的写作、最经典的传记、亲身自述三个维度,认识一个真实、完整的胡适:

  ◎无删改版《胡诗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2卷精装版《胡适文集》,这套《胡适文集》内容特别全面,相关章节未作删改,保留胡适思想的原汁原貌;而且装帧典雅精良,美观大气,校订专业,大大提升了编校质量,是迄今胡适著作最为精审的版本,极具收藏价值和馆藏价值。

  ◎《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胡适传记,有多经典呢?曾一度绝版!更是许多人“心中最好的胡适传”。这是一部关于胡适研究的代表作,一部具有独到见识和洞察力经典之作。可以说任何想认识胡适、认识胡适的时代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胡适传》,走进胡适精神世界,见证一代知识分子的“文明之梦”。

  ◎唐德刚《胡适杂忆》《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是胡适的门生,他一直秉持胡适老师“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九分证据不能说十分话”的治史原则写书。他写的这两本胡适的传记,都是根据本人毫无保留的自述,以及唐德刚对胡适的亲眼见闻所写。既是两代大家的合璧之作,也是一段后学与先贤的思辨录。

  读先生的书,读先生的人,读先生的思想。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一键收藏(赠独家好书: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30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京东好评率100%无理由退换旗舰店¥1359购买

  想要先了解胡适,也可以从一本杂忆开始,看他到底是什么样人。

  《胡适杂忆》京东好评率100%无理由退换旗舰店¥60购买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