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变疯癫?把他所中官职放到今天,你可能会更疯狂

  原标题: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变疯癫?把他所中官职放到今天,你可能会更疯狂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范进多年来屡试不第,时常受邻里和岳父的奚落。他在向岳父借钱赶考时,竟被岳父一口痰啐到了脸上。突然有一天听到自己考上举人了,他的岳父胡屠夫态度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称范进是天上的文曲星,打他是要折寿的。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周围的邻居对他前呼后拥,范进一时间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难以自拔。可谁曾想因为兴奋过度,最终精神失常了。这也引来了人们的好奇:举人到底是多大的官职?范进为何会因此而发疯?把他的官职放到今天,你可能比他还要疯狂。

  科举流程

  品史君先带诸位对古代的科举制度做一个详细的了解,范进生活在明朝,当时科举考试总共分为四个步骤:院试、乡试、省试、殿试。他一生致力于科举,可在54岁的时候自己才中了秀才。可获得这一身份已经实属不易,但没有任何特权,所以也有“穷秀才”的称号。

  这个秀才是要经过县州级考试,这场考试被称为“童试”,考中者才是“秀才”。秀才在每个时代的含义不同,但在这个时期是最难考的,每年录取的概率为一万五千分之一。品史君在这里特意看了一下每年各个学历录取概率,当时的秀才和如今的博士差不多。

  在获得秀才这样的身份后,才可以参加“乡试”,考中之后则可以被称为“举人”。只有获得举人之后,才有做官的资格,真的是难如登天。对于举人来讲,还分两个等级。年轻力壮者,被选为一等;岁数较大,但体力、外貌都还不错的,被选为二等。

  在中举之后,还会有朝廷组织的省试,考中者又被称为“贡士”。如果想要做官,中个举人就够了;所以说,参加省试的没有哪个人说考到这里就停止了,一般都会继续参加“殿试”。这由皇上亲自命题,状元、榜眼、探花也由此产生。

  科举含金量

  前段时间品史君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说“秀才”等不等于今天研究生的学历?前面诸位也看到了,如此低的录取概率,和博士差不多。学历界博士就是最高了,所谓博士后只是一种俗称,并没有这种学位。举人还位于博士之上,你在获得之后会是什么样的心理?

  同时,科学制度在过去的意义十分明显,首先就是身份会提高许多,在古代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学子地位是非常尊贵的,他们不需要在活得那样卑微。像什么阿谀奉承、点头哈腰等等,诸位从胡屠夫对范进的态度转变就可以感受到;

  其次就是在中举以后不用再缴纳各种税收,也不用服徭役。作为一个平民百姓,每天辛辛苦苦给地主劳作,不过也就图个温饱。到头来还要缴纳各种繁重的税收,入不敷出,这搁谁谁也不愿意。中了进士之后则大有不同,金钱在自己手里可以随意掌握;

  最后就是步入仕途,这块品史君就不一一举例了。我们拿范进被授予的山东学道来讲,它的职务是主管省级的教育行政以及所辖的各个学校、各个学员的考核升降事务。这放在如今怎么讲也算是一个教育厅长的职位了,范进发疯又有什么意外之处呢?

  品史君说

  在品史君看来,古代时期的科举,远比我们当下的考试难得多。对于科举制度的好坏,历史上也充满了争议。有人认为这是时代进步的结果,给了寒门子弟的学子们一个机会;也有人认为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为我留个关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