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理想主义校长的现实最高峰
关注
原标题:他是中国理想主义校长的现实最高峰
来源:中国网
他是中国理想主义校长的现实最高峰
一一郭其俊评十一现象的缔造者、著名校长李希贵
文 | 郭其俊
●【引子】●
“如果没法忘记他,就不要忘记好了。真正的忘记,是不需要努力的。”
2019年8月1日,建军节,可能是因为92周年的原故,军界并没有组织大的庆祝活动。倒是教育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在北京十一学校召开中层以上干部和盟校校长会议,宣布北京十一学校副校长田俊担任校长兼党委书记,李希贵担任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海淀教育战略性人才培养基地主持人。
本来,一名校长因为还有两个月就要退休的原因,不再担任校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由于李希贵校长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使得“李希贵卸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成为当天基础教育界最大的新闻。
又一年轮回,有些传奇不曾远去。
李校长卸任后,北京十一学校的新闻似乎少了很多。直到2020年高考录取尘埃落定,有人将全国各地顶级中学录取清华北大的人数进行了排行(学校没有公布的除外),榜中十一,位置显赫,录取清华北大69人,列北京市前三、全国前五,在生源文化基础并不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再次书写“不为高考、赢得高考”的传奇之笔。
一个好校长不仅要看他能够给学校带来什么,而且要看他给学校留下什么。
李希贵校长在带领十一学校教职员工制定《北京十一学校章程》时说:“《章程》为每一位教师创设安全的工作环境和长效的运行机制,学校将不再以校长的更替而产生动荡。”
毋庸置疑,李希贵校长给十一留下了“全国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先进理念,“改革创新,敢为天下先”的学校精神,“扁平化、平台化、生态化”的学校组织管理结构,与时俱进的学校文化和团结向上的“四有”教师队伍,等等......
李希贵校长留给我的则是遥远的地平线。
我不禁想起了一句名言:“只有不让遥远的地平线在我们的视域中消失,我们才能迈出坚定自信的步伐!”
●【人物】●
李希贵
十九大代表、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海淀教育战略性人才培养基地主持人。历任山东省高密四中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负责人、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党委书记等职,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评论】●
郭其俊
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院长,著名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曾任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副局长、南京市宁海中学校长等职,是全国中小学百名优秀明星校长,深圳市首位"百万年薪"公立高中校长和公立教科院院长,也是《人民教育》2014年向全国重点推介的高中校长。
●【印象】●
一样的教育方针,不一样的学校生态。
2014年,我有幸在十一学校学习一周,得以亲近十一,亲近李希贵校长和他的管理团队,亲近十一的老师和学生。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样的教育方针,不一样的学校生态。”
十一学校一样的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度教育。
十一学校却呈现出不一样的学校生态。
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同一间教室上课,拿着全班一样的课表时,十一学校的学生,课间穿梭在没有班级和班主任的校园,奔向自己所选课程的教室。
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校几乎都被他人安排好时,十一学校的学生,不仅能够选择学什么,还能选择什么时候学、在哪里学、跟谁一起学、以什么方式学。
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为提高分数而殚精竭虑时,十一学校的学生,自己已经尝试开办广告公司、组建投资银行,甚至还可以用盈余设立奖学金。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李希贵。
2019年8月20日,深圳市教育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暨校(园)长暑期学习会上,受深圳市教育局王水发副局长的委托,我应邀担任李希贵校长报告会的主持。
对于不喜欢预先准备主持词的我,在报告会开始前,想起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名言,于是,通过“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希贵校长”的线索开始了主持。
学生眼中的希贵校长,是学生的首席服务官,男学生调皮地称他“贵爷”,女学生亲切地叫他“贵哥”。
教师眼中的希贵校长,是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深受爱戴的好校长,因为教师们都明白,当校长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校长眼中的希贵校长,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教育家,是新学校行动研究和北京十一学校育人创新模式的创立者,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成果奖特等奖获得者。
社会眼中的希贵校长,是中国教育领导学与管理学的大师和名人。十九大代表,国家督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名校长领航工程首个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等荣誉和称号都是对他的肯定。
我眼中的希贵校长,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是一个纯粹的教育人。
尽管更多的说是别人说,却是基于个人认知的对李希贵校长的立体描绘。
●【观察】●
在森林中发现那棵不一样的树。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也就是不能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又不仅要关注每一个,更要关注这一个。
谈起改革初衷,李希贵校长说得很形象:“当我们走过一片森林,只会感叹森林的壮观,却对每棵树的情况语焉不详。就如同我们过去只关注学校办得好,但对每名学生发展得好不好缺乏关注。”
“但是,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这位在中学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校长、县市教育局长等多个岗位历练了大半辈子的教育人,决心让“创造适合每名学生的教育”成为现实。
在改变课程中改变学校。
从2009年开始,十一学校开始对现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进行整合,通过分层、分类设计,开发出近300门学科课程供学生选择。
在这里,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采取分层设计,语文、英语、历史等人文学科采取分类设计。
在这里,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的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门课程,开发出了数据库、移动互联应用、电子技术、机器人、电脑平面设计、影视技术、机械技术、汽车造型设计、服装设计与制作、厨艺等15个模块课程。
在这里,体育课变成了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网球、游泳、艺术体操、击剑、滑雪、龙舟等22个模块。
在这里,艺术类课程开发为中国画、油画、书法、动漫、声乐、戏剧等24个模块,仅戏剧课就有音乐剧《歌舞青春》、京剧《三岔口》、话剧《雷雨》等12个剧目的不同选择。
除此之外,学校还设计了综合课程和特需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别需求。更有意思的是,所有课程,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跑道”。十一学校课程研究院院长秦建云说,开设不同的课程,就是为了给学生开辟成长所需要的不同“跑道”。“过去,我们的学生就像一节节车厢,在升学、分数的单一跑道上被动前行;现在,学生装上了‘发动机’,变成了‘动车’,在不同的跑道上奔驰。”
十一学校采取的是一种大课程观,时时处处都有课程。学校除了有通常意义上的课程之外,还开发了“思方”、“行圆”、“志远”、“意诚”等许多“非典型”课程。打扫卫生、参加社团、看电影、听讲座、接待外宾都成为了有评价、有学分的课程。
十一学校甚至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课程。上学期,高二学生刘毅伦创建“校服文化中心”,和一家知名服装公司合作,把学校单一的校服变为近50种款式,深受同学欢迎。前不久,刘毅伦和他的中心被评为自主实践课程“精品项目”。
十一学校副校长王春易说:“学校提供如此丰富、可选择的课程,着眼点并不止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是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兴趣、才能和需求,将学习与自己的人生方向联系在一起。只有从内到外的充分了解,才能谈得上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学生才能走出‘被因材施教’的尴尬境地。课程改革,触及的是这场育人模式改革的核心。”
在自主选择中发现最好的自己。
在十一校园里,任何不特别的学生,处于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都可以变得很特别。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这所学校给予他们的“自主”。
每周一的“校长有约”是十一学校雷打不动的传统,“有想法”的学生都可以跟校长共进午餐。一次,两名学生因为就寝时间,当着校长的面争论起来。于是,李希贵让这两名学生负责调研,拿出解决方案。两人回去后在全校范围发放问卷,访谈调研,历经4个月拿出一份详细的“分层睡觉”建议书。现在,十一学校住宿生的就寝时间有了3种不同选择。
十一学校的教师都喜欢说这样一句话,“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枚硬币,其正面是选择,背面就是责任”。
不是十一学校的学生不重视高考,他们一定时候也会减少社会工作,转向学习,只是他们拥有更多的思考和主见:“不仅仅因为摆在面前的高考,更是因为我需要在学业方面突破自己,于沉潜的平静下积蓄新的力量”。
在自由宽松的环境里,学生渐渐学会了“对自己负责、对同伴负责,对周围环境乃至社会负责。”
在十一学校,你很少见到东游西逛的闲人,每名学生都行色匆匆地奔向自己的目标。但是每天下午4点15分以后,学生又会遍布校园的各个空间,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讨论问题、制定计划、交换信息,或者聊聊今天的校园新闻、公众人物、社会热点,学校俨然成了学生的公共社区。
在这座校园里,通过课程的选择性、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的自主管理,带来了整个学校的转型,使每名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潜能充分挖掘、内动力充分唤起。这种育人模式的改变,折射的是教育价值的转变。让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然后成为更好的自己,正是十一学校努力追寻的教育本质。
●【联系】●
从“改变课程才能改变学校”到“改变校长才能改变课程”。
李希贵担任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海淀教育战略性人才培养基地主持人后,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李希贵全国名校长工作室的建设上,努力为中国基础教育培养更多的优秀校长。
从“改变课程才能改变学校”到“改变校长才能改变课程”,体现了李希贵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的思考、传承和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先生有一段话说得好:“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当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这就要求校长加强学习、潜心研究、带头实践,不断必须提升课程领导力,成为课程改革的组织者、推进者、激励者、服务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名学习者。
校长要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本地、本校师生的实际情况,确立课改的目标、方案和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充分挖掘本地课程资源、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为实施新课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
校长在参与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要经常“沉”到教师队伍中,与教师交流心得体会,还要善于为教师排忧解难,为教师的学习、进修、培训创造和提供机会,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服务教师,同时还要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
最后,衷心祝愿北京十一学校在田俊校长的带领下,使学校在课程改革、育人模式创新和教育教学质量上始终处在全国的前沿位置。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