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将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6月11日学习中国)

  我国同发达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提高创新能力,必须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求新求实,重抓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潜海、海上钻探、同步光源、大望远镜、天河系列、高铁奔腾、高温超导、纳米科技、移动通信、北斗导航成为中国科技的代名词,正负电子对撞机、高性能计算机、“海洋石油981”平台、高铁核电等工程技术威名远扬,屠呦呦因青蒿素研究成果成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人们欣慰的看到,科技创新正在创造中国奇迹。“将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这是习总立足全局、高屋建瓴向中国科技工作者发出的动员令,启迪科技工作者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觉得对有着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拿再多的奖金,得到再好的待遇,都没过分。功勋卓著的科学功臣拿了巨奖,没有人嫉妒,没有人仇富,没有人质疑,人们更多的是钦佩与欣慰,因为他们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付出了常人所无法承受的艰辛与代价。相比于在电视上露个脸蛋、做个广告十几秒就就能拿好几万的明星大腕来,科学家获得的一次性奖金并不多,但是他们奉献的心血、取得的成就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正如那句俗语所说的,“献了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党和对他们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卓越建树的肯定与褒奖,就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具体体现,对发现、培养、凝聚科技人才,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具有重要的引导示范意义。

  应该让更多的中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培根曾说:“青年的发明力是比老年人的活泼,在他们的大脑里充满了想象力,如有神助。”专家对科学家的年龄研究认为,智力上有两种类型:一是流动型智力,取决于思维速度、短时记忆能力、熟练程度,会经历增长、维持和下降的阶段;二是结晶型智力,随着人生经历不断丰富而增长。相比较而言,科学家是一个需要特别创造力的职业,流动型智力起主要作用,其职业高峰在中青年阶段。比如大多数数学家在30岁之前就完成了自己伟大的数学成就。著名科学学家、科学计量学家赵红洲曾将此称为“最佳年龄区”。中青年科学家有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精力旺盛又富于想象;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广博的科学知识,闻鸡起舞,早出成果,符合精英人才的科学发展规律要让更多的中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必须打破论资排辈的桎梏,冲破条条框框的制约,为年轻科学家们的成长、创新、出活提供沃土。

  “英雄不问出处”。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尤其是高尖端人才在创新发展中起到四梁八柱的作用,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这是必须肯定的,也是必须持之以恒的。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普通劳动者群体,也储存着丰富的创新种子,有的已经在发芽,结出了甜蜜的果实。应借鉴德国模式,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传统的高等教育应走出象牙之塔,建立新的激励机制,给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拓宽制度空间。通过向德国学习职业教育经验,构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新风尚,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推动“中国制造”向“精品制造”升级提速。

  “将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让我们看到在希望的田野里,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正结出累累硕果。在全社会都应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浓烈氛围,就是要让科学家成为明星,让科学家受到追捧。这取决于让更多的社会公众获取科学营养,提升科学素养,在众多的领域,更广的范围乃至社会全景视野之下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培养科学意识、普及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方法。追星当追科学明星,乃建设科技强国之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