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
本文转自:贵州日报
李波 傅铄然 宋伟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大学生实际出发,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大学生利益诉求,及时回应大学生思想困惑,积极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使其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强大阵地,最大限度地拓展高校网络育人实效。
激发主体活力建立统一协调的高校网络育人空间
构建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格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上下联动、教师员工共同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打造一支由学校宣传部、学工部门、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组成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网上辅导员队伍。强化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统筹整合、资源共享、沟通协调,实现育人功能的紧密嵌合,形成工作合力和整体性,深化“三全育人”模式。积极调动学生骨干的积极性,成为学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辅助和补充。
加强校园网络媒体的沟通与互动。打造主渠道的控场优势,主动设置网络议程,提前把控舆论导向。优化网络思政资源配置,通过大数据信息渠道建立互联互通的网络云平台,在云平台中汇集网络意识形态资源,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引领,推进内容资源、渠道资源、用户资源的汇合。深入挖掘先进人物与先进事迹,如“大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明星辅导员”“名人名嘴”,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奋斗,把故事讲生动、把道理讲犀利,给学生心灵震撼、敲击、警醒、启发。
依托大数据资源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效力
利用大数据捕捉网络思政热点和大学生关注点。运用大数据统计热点问题的网民点击量、评论量,精准高效定位社会热点和大学生的关注点。同时将大数据运用到议程数据挖掘分析中,掌握网络即时动态和议程设置的主动权。增强网络舆情应急能力,对敏感事件和突发事件及时监测、预判和处置,做到及时疏导,舆情可控。
依托大数据对教育对象进行智能推送。通过数据分析较为准确地分析出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个性化需求,针对性地提供学习内容。通过智能推算,实时调控、跟踪测评每一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内容设计、方法选择与教育过程,收集用户的状态更新,形成思想演化图谱。借助强大的算法推荐,向学生进行主流价值的新闻推送。再次,将大数据应用于分析思潮变化,及时、精准挖掘数据。
应用网络思维构建高校协同创新的育人方式
提高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构建能够激发大学生主观感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场景,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思政学习的沉浸式体验。创作更多应用VR、AR、H5等技术的思政教育作品,如短视频。提高全体校园人的网络素养,建议高校将网络素养教育开设为大学生必修的课程,提升大学生对网络的认知。
增强内容供给的精准性。借助新技术平台挖掘青年热爱的文化资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流文化进行融合创新,强化网络传播的内容创新和语态创新,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力,引导青年对真善美的追求。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系统性设计、组织、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环节设计时多增加互动、体验环节。
建设网络社区优化高校网络思政的教育环境
开展高质量网络社区建设。开展针对新媒体、移动网络平台的思政教育社区建设,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校园网络文化应用和硬件软件服务。一方面关注热点,引领网络发声。一旦热点事件发生,迅速组织专家进行研究判断,正明立场,引领网络舆情。另一方面讲求艺术,在发布信息、推送内容上注意语言的艺术,把握好时、度、效,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理、情感距离,建立信任关系。监管过滤极端不理性舆论,严惩违规违法舆论行为,保证校园网络精神正能量持续供给。
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品牌化建设。探索长效的、系统的作品培育与推广机制,优化网络文化作品培育的“软环境”,深化作品有效供给,完善丰富传播环节,强化作品全流程推广策略。打造学校网络文化品牌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实现自我育人。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本文系人文社科课题〔GDZX202104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