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高校教师如何践行生本教育理念?
原标题: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高校教师如何践行生本教育理念?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学习科学系系主任、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李艳教授应邀,分享在线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与个人经验,以期为广大高校教师开展在线教学过程中践行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生本教育理念提供一些思路与参考。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在线教学”
与“课堂教学”的差异
在线教学不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简单搬家,两种教学形式在诸多方面呈现显著差异。课堂教学要求师生在指定时间和指定地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学活动,而 在线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对时空条件的严格限制,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各种终端和学习平台/工具来实现课程内容的传递和教学活动的实施。
如果教师们在线教学设计得当, 在线教学可以在诸多方面发挥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多的优势,如教师的角色会有更多样化的可能、教师的教学资源可以更容易得到更新和保存等。相比较课堂教学, 学生在在线学习过程中也可能有更好的学习体验,如在时空安排以及学习节奏的把控上将会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也将有机会在在线教学过程中将自己从传统课堂的依赖型学习者锻炼成为独立型的自主学习者,这样的实践本身就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内容。
教师践行生本教育理念的可能做法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生本教育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旨在实现学生从“依赖型学习者”到“独立型学习者”的转变。
“以学习者为中心”意味着在线教学要 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与元认知因素、动机与情感因素、发展与社会因素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同时要 最大限度地展示出计算机、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技术所能带来的优势,即它们能更便捷、更生动、更有效地传递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要清晰、易懂
01
具体做法包括: 给学生提供详细的教学大纲和学习指导资料;为学生呈现清晰的教学/学习目标和相关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有关学科知识结构、复杂现象或流程等内容的可视化解决方案;为学生提供贯穿课程的交互活动;为学生提供合理且清晰的课程作业说明。
其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份 可下载的、详细的教学大纲和学习指导对远程学习者而言非常重要,也会给教师节省很多后续的答疑时间。 详细的教学大纲通常包含以下内容:课程名称、开课时间、前置课程要求;任课教师的联系方式、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时安排;课程所需的软件下载地址、安装方法以及技术支持途径;推荐的教科书及其他参考资料;课内外作业要求及评价标准以及对每一项作业、活动的具体要求。此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学大纲或学习指导中为学生提供大学有关版权和剽窃的规定等。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习者
学习特点、学习兴趣和动机
02
具体做法包括: 通过正式(问卷、课前测、课前自我介绍等)或非正式(课前随机师生交流、讨论区聊天、与前置课程任课教师交流等)的方式预先了解每位学生的初始知识和技能水平、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状态、不同学生偏好的信息加工方式以及做作业、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教师也可以在上课之初了解学生们对本课程的期待以及他们对课程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的建议等;教师基于预先了解到的学生信息选择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和合宜的在线教学策略。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策略或技巧吸引学生注意力,保持他们每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比如:经常向学生 提一些让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并且 点名提问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尽量随机;上课前组织学生做一些 破冰或热身的集体活动,内容可以和即将讲授的内容相关联; 呈现课程内容相关的国内外优质案例,通过案例让学生们更清楚地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相关应用场景;在学生群体中 组织“配对分享”活动,两两配对,就所学内容进行个人分享和交流;在一次课程结束之时通过有趣的问题让学生 提前了解并关注后续授课内容等。
教学设计能体现学习的社会性
03
具体做法包括: 围绕教师、学生、内容、学习平台/界面四要素开展丰富的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学生与内容交互、学生与学习平台/界面交互的活动设计。
一般可考虑使用在线讨论区、课堂内部的电子邮件系统、多媒体工具来加强师生、生生以及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尽可能充分的互动。比如,在课程之初,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程讨论区里进行 自我介绍并说明对本课程的期望,或请学生将各自照片放到学习平台上,以便相互熟悉、了解。在课程进行中,可以在平台上加入其他一些 协作写作工具、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交互。
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教师们可以至少安排一种 小组合作活动。在人数比较多(如15人以上)的网络课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分组, 以小组形式进行课程中的讨论活动,每组3-7位学生。学生们可以轮流主持不同专题的讨论,专题讨论有期限(与课程进度同步,一般为三天或一周),主持讨论的学生负责提出讨论主题、开展讨论点评,学生讨论次数有最低限,但不要设置最高限。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们 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们集思广益、增强交流机会,培养交流与互助能力。
教学设计能让学生沉浸于学习之中
04
具体做法包括: 为学生提供交互学习指导;通过小组讨论、辩论、重大事件还原、戏剧/情景剧表演、场景建构、书写评论文、课堂展现等方式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沟通、合作、复杂问题解决等高阶能力;课程中采用嵌入式问题;鼓励使用合作学习小组等。
课程 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展现”,即学生将所学、所思、所做、所感与人分享,以此锻炼他们的总结、概括和演讲的能力。在学生课堂陈述中,他们是“主角”,教师和同学是听众,必要时是点评者。
教师直播或录播内容只占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一小部分,一般起到“提出概念和命题、引发思考”的作用。教师需要 为学习者设计个人及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亲自”做大量动手动脑的活动,比如:阅读辅助在线材料、参与在线测试或问卷、在规定时间内参与小组讨论、写学习日志、写评论文章等等。
老师的作用就是对学生的各种活动进行及时点评,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思路,在必要时给“迷失”的学生带路或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搭配。学生们在学习中要真正体现“主角”的作用,教师更多的时候是“辅助者”,是学生们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增长过程中“脚手架”的搭建者。
教学设计注重给予学习者
及时并有意义的学习反馈
05
通过课程学习平台、辅助社交软件、电子邮件、电话等多种方式给予学习者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尽可能及时的学习反馈,可以满足学生即时的问题解答需求;学习反馈要有针对性,可以切实帮助到学生完善学习体验。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可主要扮演 “旁观者”和“教练”的角色,教师可以不参与直接的讨论,但需要时刻关注讨论,并适时评论,如果讨论出现问题(如偏题、出现无意义争论等),教师应出来及时点评,并将讨论带回主题。教师应尽可能 发现学生所做的努力思考以及讨论中的闪光点,并尽量采用积极评价。有些学生喜欢私下与教师交流,如果交流内容比较私人或敏感,教师一定 注意保密,否则之后会失去学生的信任。
另外,如果在线课程选课人数比较多,为了减轻教师工作量,也为了提高学生在线学习体验,建议教师 申请助教,有助教帮助实时或非实时地在平台上答疑解惑,给予学习者及时并有意义的学习反馈,对于课程学习效果很有帮助。
教学效果好坏取决于
生本教育理念的实践力度
尽管学科性质、授课对象、教师教学风格、教师技术偏好等因素会导致在线课程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各不相同,但优秀的在线课程作品都有一些共通的要素,如 引人入胜的界面设计、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具体做法、学习者能感受到强大的学习支持服务等。
(1) 在线教学不是传统课堂内容简单的文字搬家,师生处于分离状态,课程依托特定的在线教学平台开展实施。在线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在课程中学有所成,达到教师预期、学生预定的学习结果。因此,在线教学要利用其各种潜在优势(如表1所描述),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转变,才能助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教改实践。
(2) 在线教学不要局限于直播/录播中教师对课程知识点的呈现和讲解,为远程学习者创设人性化的在线学习社区以及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对学习者整体课程学习体验很重要。因此,教师们应非常清晰地意识到前端分析和设计的重要性,开课之初要去尽可能 了解每位学习者的背景及特点,要基于学生的前端分析 为他们量悬疑片身定做合宜的线上学习环境和学习社区,其中包含尽可能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师预设的各种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以及公告空间、讨论空间、资料/作业上传下载空间、小组活动空间等。需要的时候,教师通过各种形式 为学生提供认知的、心理的、情感的、以及技术的支持服务。
(3) 在线课程中要体现“教育理念”的先进性,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先进性;要突出“人”的能动性,而不是“物”的表现力。因此,在线课程一定要让学习者“动”起来,教师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 把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交互”活动放在设计的核心位置,为了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交互”活动而设计更多的交互内容(如表2所描述)。只有安排学习者充分投入各种“交互”活动,在线课程的目的和结果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中部分内容选自以下文献:
(1)李艳,Dooley, K. & Lindner, J. R. [2011]. 美国优质网络课程的案例介绍[J]. 远程教育杂志, 29(1): 90-95.
(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2019]. 中国高校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观察报告[2018][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人物介绍
李艳,教育技术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6月在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农业教育系获博士学位,专业为远程教育。2004年9月至今,任教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现为课程与学习科学系系主任、智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包括远程教育、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媒体教育、AI教育应用、教育创新传播等。
本文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与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联合推文
内容来源 | 课程与学习科学系 李艳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此只是教育教研公益转载,非商业使用。
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络,会立即删除,高度尊重作者的版权
敬请 关注生本教育微信公众号:“ 生本教育”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