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高考命题、答题、阅卷中的“套路”!早知道早受益!从高考真题看中国制造业的
高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知己知彼,方能得胜。努力复习,认真刷题,接受每一次考试的检验,这是“知己”的过程,你还需要一个“知彼”的过程!高考中的一些套路你需要知道,在平时考试中注意一下,高考中才能更得心应手。
【命题】过程中的套路
01
一切以教材和大纲为准
高考出题时要求每一道题,无论大小,一定要在考纲上有相应的考点对应;其题意、描述、问题、解答都必须能够在教材上找到援引。考纲的内容每大块都要覆盖,而且要注重交叉,各有侧重。知识点的考频,也可以在《考试大纲》上查到。
也就是说,当复习接近尾声的时候,回归教材、仔细阅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甚为重要。
02
尽量不出怪题、偏题
命题人出题时会考虑该题对考生来说难度系数是否偏大,原则上不出怪题、偏题,主要在命题角度、方法、题型上下功夫。
03
要体现选拔性和区分度
那些让大多数学生感到为难的题恰恰抓住了多数学生在某一知识点上的短处,即所谓“软肋”,目的正是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这也就是所谓的“区分度”。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目的是把考生按成绩分层,便于高校挑选。平时的测验或模拟基本上是测试性考试,目的是检测掌握知识的程度,查缺补漏。
因此,没有深刻领悟、精做与高考平行的选拔性试卷,就常常会在高考中丢了这部分分数。
【答题】过程中的套路
01
拿到试卷通读一遍
首先拿到试题,要通读一遍,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高考在发卷后五分钟内不能答题,考生应先检查的名称、页码顺序有无错误,每一页卷面是否清晰、完整,同时一定要听清监考提出的要求及更正错误之处。
接着将试卷浏览一遍,了解试题结构、题型、分量,当读到熟悉而有把握的试题时,应暗示自己,这里可以得分,树立信心,切忌把注意力集中在吃力的试题上。
若通读全卷后尚未到答题时间,则应认真完成大题的审题,最好将试题多读几遍,语文科目可以先看一下作文题目,因为在前面的答题过程中,可能灵机一动,好的作文立意就有了,要及时写下来。
这些在平常的考试中要养成习惯,在高考中才能自然发挥。
02
避免“分秒必争”
一般考生为了赶快做完试卷题目,于是就分秒必争,做完一题之后,马上做下一题。虽然时间对结果影响很大,但是这种不妥当。因为回答一个问题的思考模式并不一定适合其他的问题,必须让头脑冷静下来。
为了以新的思考模式去回答下一题,就必须暂停5秒钟,在心中暗示自己“又顺利解决一题”,同时认真地读下一道题,使头脑改变思路,这种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浪费时间的做法,实际上却是在节省时间。
03
实在答不出的问题,干脆放弃
答不出的题,磨半天也是徒劳,放弃它,而在会做的题上确保高分,才是高考获胜的战术。那么如何决定是否放弃呢?有经验的老师认为,决定放弃的时间是每道题所分配时间的三分之一。假如,每题有10分钟的解答时间,如果碰上该放弃的题目,大致做题约3~4分钟,仍然觉得无从下手即可决定放弃。
不过要强调的是,放弃并不是不作答,下文阅卷老师的套路中会有介绍:遇到不会的题怎么抢分。
04
想不出答案可以换一种思考方式
换一种方式解决问题,例如:在写英文时,如果想不出“直抒胸臆”要如何译成英文,就可以将“直抒胸臆”→“说话直接”,结果就能顺利写出句子了。
无法答出问题时,还可预先列举与问题有关的一切条件,再配合需要来确认问题,将这些条件以各种角度来进行检查,也许能找到解题的“钥匙”。
05
做不出来继续答下一个题目
一旦遇到难题无法再继续下去时,应暂时放弃,先做其他的题目比较理想,但是在做下一题时,先在做不出来的题目前做一个记号,可把题目所包含的信息要点和你已经进行的思考写在草稿纸上,下次再重新检查时,可节省重新阅读该题内容的时间,省去了重复的思考。
06
突然忘记时千万不要慌张
考试时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本来某个题目记得很清楚,可是突然什么也记不起来。这时切记不要慌乱,可以放松一下,也可以想想该项内容在书的哪一部分,这部分又有哪些等。
07
抓住答题要点,不必赘述
有的考生答题时惟恐答不全,于是就把许多有关联的答案都“堆”到卷子上。其实论述题、简答题是按要点给分的,只要答案中反映出该题的要点,就会得到相应的分数,所以答题时要抓住中心问题,再拟出答题提纲,然后简单地书写。这样既能得高分,又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
08
答案不是很确定,坚持第一印象
考试中常会遇到一题有几个答案,而自己又不能肯定哪个是正确的情况,这时应选择先想到的那个。
接触一道题后想到的第一个答案往往是我们因长期练习而产生的本能反应,选择它,正确的概率会相对大一些。
09
先审题后落笔,先思考后回答
千万不要为了赶时间,没有弄清题意、题目所包含的全部信息以及所问的问题就急于下笔,结果答题出错或答非所问;或者看到题目与以前做过的题目类似,不认真思考就给出答案,其实题目的条件、问题、考察的角度已发生变化;对于一些答题,要先理清答题思路,再开始答题。
010
检查试卷时,要变换思路
采取另外的方法论证答案,同时要自信,不要无端怀疑自己,将原来正确的答案改掉,匆匆忙忙另做一套错误的内容。
【阅卷】过程中的套路
高考阅卷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因此迫使阅卷老师不得不去寻找一种标准简易、阅题速度较快、评卷相对公平的方式进行评阅。
01
阅题时间紧张
据近几年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透露,高考评卷速度要求非常快。
面对如此改卷速度,考生在答卷时就要有技巧,尽可能博得老师的好感。
首先,卷面要整洁,字迹要工整,层次清楚。其次,概念要准确、叙述要简明,让人一看就明白。另外,要依题作答,不要乱涂乱画。考生万一答错只需要在错误答案上划条斜线即可,并在指定位置写上正确答案。
02
抓点成为阅卷关键
高考时,每小题的答案都会依题意设置若干个评分点,只有按规定的评分细则的采分点答题才给分。因此,阅卷过程中,许多老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对评分点的寻找上,实际上就是对某几个关键词进行扫描。
答题时,不论答多答少,首先要把答案的关键部分、关键词写出来,第二步才考虑句子的质量。这样,不论你怎么答,都不用担心失分。
政治、历史的论述题或者物理、化学的大题都是按照得分点给分,建议考生在答题时最好是分点作答,层次清晰地表明各点内容,不要整体一大段地回答一个面。
03
阅卷往只盯住答对部分
由于评卷老师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上,所以往往只注意答对部分,对于答偏答错部分常常无暇顾及。“答对得分,答错不失分”的现象非常普遍。
解答题给分方式是“采点给分”,题目再难,每个题目中的条件总是可以推导出结论,实在不行,写出题中应该用到的公式,也可能有得分点。
尤其是数学和物理考试中,很多大题是按照步骤给分,而且大题的前一、两个问题都比较容易,看到不擅长的内容就放弃,这样不合理。
同时建议考生根据分值多回答一个要点,因为阅卷是“不写不得分,多写不扣分”,所以三分的题目最好能回答四点,这样避免出现“采分点”不全。
04
老师喜欢条理分明的答案
每天要改数百份、甚至数千份的卷子,光是翻看页面,点击鼠标都已经十分辛苦,因此,在繁重枯燥的评卷过程中,条理分明,字迹清晰的试卷无疑给阅卷老师平添一份好感,都尽量给分。因此答卷时,一定要注意条理分明,字迹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05
重用语规范轻个性感悟
用语规范是高考试卷标准答案权威性公正性的具体体现,在各省市制定的评分细则中,对标准答案里关键词的近义词替换有明确的要求,符合就得分,不符合则失分,毫不含糊。
因此,那些个人感悟能力较强而用语欠规范的考生失分几乎成了必然。提醒大家尽量用规范的答题术语。
引言:制造业是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标志,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一直以来,每年的高考题中几乎都有对工业的考察,从高考试题和各地模拟题中材料中我们可以依稀察觉世界和中国工业的发展动态。
【典型例题1】
(2016?全国Ⅱ卷)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某国外转移,图1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
2.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
3.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是(???)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答案】1.B ??2.A???3.D
考点:本组题考查产业转移知识,具体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转移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本组题以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转移为背景材料,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考查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及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第1题明确“家电组装工厂”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结合图示信息,产业逐渐转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因此劳动力成本是转移的主要因素,日资企业向经济水平较低,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球和国家转移,20世纪70年代韩国是理想的转入地,而到了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出现,中国成为理想的转入地。
第2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都有所上涨,因此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渐丧失成本优势,越南劳动力价格比中国具备了优势,但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中国,市场条件不如中国。该题关键在于越南和中国的优势对比。
第3小题,中国家电产业在丧失劳动力优势后,应该加大科技,研发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增加市场的竞争力。该题考查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方向。掌握相关知识,灵活运用和迁移是解题的关键。
【典型例题2】
(2016全国Ⅲ卷)目前,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控制国际棉花进口,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在国外建纺纱厂,并将产品(纱线)运回国内加工,在我国同行业企业纷纷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的情况下,总部位于杭州的K企业独自在美国建纺纱厂。2015年4月底,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运至杭州。据此完成4—6题。
4.如果K企业将纺纱厂建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利润比建在美国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
A.离原料产地较近
B.离消费市场较近
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
5.K企业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A.原料价格
B.劳动力价格
C.投资环境
D.市场需求
6.该案例表明,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纺纱业已大幅度降低了( )
A.原料使用量
B.劳动力使用量
C.运输量
D.设备费用
【答案】4.D ?5.C ? ?6.B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的应用,并引导学生了解国情,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答案基本来自文字材料,4、6两小题难度较低,区分度较低,5小题区分度较高。
第4题,材料中“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得出劳动力价格美国最高,越南、巴基斯坦等国最低,故选择D。
第5题,据材料可知,纺纱厂的市场在中国,与美国无关,劳动力价格美国最高,而且美国与我国距离遥远,运费高,故成本高,美国经济比巴基斯坦等国发达,基础设施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投资环境更好。
第6题 ,审题时要特别注意“大幅度降低”,机械化、自动化等使劳动效率提高,劳动力需求量大幅度减小,当然技术进步也会使纺纱时原料使用量和能耗有一定程度降低,都不可能大幅度降低,交通技术进步可以降低运费,但不能降低运输量。
【典型例题3】
(2018全国Ⅱ卷)1994年,我国M公司(服装企业)在浙江温州成立,发展过程如图1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1996年,M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主要是为了(???)
A.?提高附加值
B.?降低人工成本
C.?缩小规模
D.?加强合作
8.?M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迁入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
A.?基础设施好
B.?交通便利
C.?销售市场大
D.?信息通达
9.从发展过程看,M公司一直致力于(???)
A.?打造自主品牌
B.?扩大生产规模
C.?产品款式多样
D.?增强国际影响
【答案】7. A 8. D ???9. A
【解析】本题组以M公司的经营发展为载体,考查M公司经营重心变化的原因、产业转移的原因以及M公司的发展特点,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7.根据图 1,1994 年 M公司在浙江温州设厂,1995 年有多家生产厂加盟并开设第一家专卖店,1996年该公司关闭了自有生产厂,整个过程在不断减少生产厂直至全部全部关闭,说明 M公司将重心放到了自主设计方面,这种做法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故A项正确。加工服装的人工成本低于设计服装,B项错误;关闭自有生产厂,只是改变了经营重心,规模不一定会减小,C项错误;企业发展主要是为了提高利润,加强合作是过程,不是目的,D项错误。
8. 研发中心和总部需要及时获取市场信息,与温州相比,上海经济发达,信息通达,便于企业掌握市场信息,故D项正确。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对总部的布局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A、B项错误;M公司的销售市场在国内,不只是上海,C项错误。
9. 结合M公司的发展历程,公司在1996年关闭生产厂、开设专卖店,随后将总部和研发中心搬迁到信息通达的上海市,所以M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自主品牌,故A项正确。M公司1996年关闭了自有生产厂,没有扩大生产规模,B项错误;材料没有产品款式的信息,C项错误;据图1,M公司2008年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其市场并不在国外,D项错误。
【点睛】本题组解答的关键是根据M公司发展历程图,抓住M公司经营方向的转变,再推断出M公司具体的转变方向为自主设计服装品牌。
【典型例题4】
(2022山东省德州市高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中印经贸合作区位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以东贝卡西县(左图),是我国首批“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也是近年来印尼正在积极推进的核心项目。该合作区采用“园中园”发展模式的合作网络(右图),该合作区帮助入园的企业更快适应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以规避制度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类风险,聚集了众多来自日本、中国、韩国等国家的知名制造业企业。截至2020年7月,中印经贸合作区入驻了机械汽配、基建建材、仓储物流、食品加工、包装印刷等行业的55家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聚集效应。
(1)说明该合作区吸引大量外国企业入驻的区位条件。(6分)
(2)说出该“园中园”模式给我国其它境外合作区建设可提供的借鉴。(6分)
(3)简述建设中印经贸合作区对中国的重要意义。(6分)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参考答案】
(1)有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交通便捷;印尼推进的的核心项目,支持力度大(政策优惠);临近首都雅加达,消费需求大。(6分)
(2)构建起企业、园区、等多主体间的合作网络;建立协调机制,根植于地方的制度文化环境;合理利用当地的基础设施共享、产业集聚等方面的优势。(6分)
(3)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增强国际经贸合作;增强对外投资力度,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印尼的丰富廉价的土地、劳动力资源,降低生产成本。(6分)
【解析】本题考察了工业区位因素、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相关知识。
(1)该合作区优势区位条件,主要从市场、政策、工农业基础、交通、科学技术、劳动力等角度思考。由左图图例可知,该地有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交通十分便捷;同时由右图可知,该项目由中印两国牵头合作,是印尼推进的的核心项目,的支持力度大;同时该地临近首都雅加达,消费需求大。该地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健全。
(2)此问应分析“园中园”模式的特点和优势。由右图和题干可知,“该合作区采用“园中园”发展模式的合作网络”,其合作网络从国家到地方到园区,进而到企业,层层递进,紧密联系;由材料,“该合作区帮助入园的企业更快适应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以规避制度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类风险"可知,该合作区建立协调机制,使投资方快速适应当地的制度文化环境,规避风险,使合作顺利进行;由材料可知,合作区大量吸引多个行业入住,能够充分发挥其产业集聚的优势,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3)首先中印经贸合作、的建设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加强国际合作;其次,印度尼西亚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土地价格低,在印尼投资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中印经贸合作区的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对外投资力度,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典型例题5】
(2022山东卷)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某省一些服装企业为缓解成本压力,将总部和部分生产部门留在国内,把欧美服装订单转移到东南亚进行加工。在此过程中,该类服装企业自带技术和丝绸、刺绣等原材料,同时携手与其在工序上联系紧密的相关企业共同“走出去”。据此完成11~13题。
11.该类服装企业“自带原材料”主要是为了( ???)
A.缩短加工时间
B.保证产品品质
C.港台综艺降低生产成本
D.加强文化交流
12.该类服装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携手相关企业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自身技术更新
B.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C.共用当地基础设施
D.提高服装生产效率
13.该类服装企业需要在东南亚配套的服务部门是( ???)
A.设计咨询
B.展览销售
C.金融保险
D.专业物流
【答案】11. B????12. D????13. D
【11题解析】自带原材料并不能对生产加工环节产生影响,不会缩短加工时间,A错误;自带原材料,可以保障原材料的品质,有利于保障产品的品质,B正确;自带原材料,会加大企业的运输成本,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C错误;自带丝绸、刺绣等原料,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但不是企业的主要目的,D错误。所以选B。
【12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同时携手与其在工序上联系紧密的相关企业共同‘走出去’”可知,“走出去”的过程中,主要携手的相关企业是与其生产工序密切相关的企业,可以促进工业联系,提高服装的生产效率,D正确;对于自身技术的更新影响较小,A错误;能够促进当地就业、共用基础设施,但不是携手相关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原因,BC错误。所以选D。
【13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服装企业的原料主要是丝绸和刺绣等,可知,其产品的售价相对较高,东南亚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是其主要消费市场,其产品生产出来之后,需要运输到欧美等主要的消费市场,所以需要配套专业物流部门,D正确;现代社会信息交流较为方便,不需要在当地配套设计咨询部门,A错误;当地不是主要的消费市场,所以不需要配套展览销售部门,B错误;服装企业对于金融保险的需求较小,C错误。所以选D。
【点睛】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知识链接】
美国学者莫德尔斯基总结过去500年的历史经验发现,提出国际政治格局每过100至120年左右就会发生重构。全球制造业已经经历了四次大迁移:
第一次制造业大迁移,发生在20世纪初,由美国接棒英国承接全球制造业。
第二次制造业大迁徙,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由日本接棒美国承接全球制造业。
第三次制造业大迁徙,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由亚洲四小龙接棒日本承接全球制造业。
第四次制造业大迁移,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由中国接棒亚洲四小龙承接全球制造业。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与众不同。
中国工业的未来
中国在60年代优先发展重工业,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发展轻工业。80年代起,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以每年15.3%的速度增长。90年代中期,电器、电子零配件等也迁移过来,截上2003年,95%的服装和皮革制造业、90%的塑胶制造业、85%的电子制造业和90%以上的手表和玩具制造业都从香港迁出。
大量外资制造业涌入,一方面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商品出口,1980年外贸依存度仅为12.6%,2002年迅速提高到50.2%;一方面创造大量工厂流水线岗位,截止2002年底,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接近50万家,在这些企业的就业人员接近2000万人。中国制造业在2010年的GDP比重达40.1%,而1952年仅17.6%,有200多种商品产量居世界第一,钢、水泥、煤炭、家电、手机、计算机等行业的产量世界占比超50%,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这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中国的劳动力、地价成本大幅上升,技术水平提升幅度也很大。我国制造业面临更加复杂和严峻的形势:一方面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订单被印度、越南、印尼等人工更低的国家抢走:另一方面机器人和自动化发展速度很快,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开始倡导制造业回归本土。而中国过往依靠人口红利的制造业增长还尚未在高端制造业有引以为傲的产品,虽然军工、家电、路由器、 PC等行业领先世界,但实际上这些产品的基础材料和高精度配件,以及加工这些产品的机床,很多进口自国外。人口红利消失,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以上高考题中展现的中国制造业发展有这几个特点。
第一个阶段:廉价劳动力占优势。
第二个阶段:技术水平提高,转向外国投资或自主研发打造自主品牌。
第三个阶段:建立境外经贸区,支持。
第四个阶段:自带原料,抱团走出去,产品品质更高。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发展都会有这些共同点:一、迁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保留及发展技术密集的高附加值制造业;二、转型服务业,服务业占GDP的比例逐渐增加,制造业的比例逐渐减少。可以预见中国制造业的未来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但怎样发展更好,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