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史地!2023年2月四省高考适应性考试试卷解读与备考建议

  — 政治学科 —

  为加强教考衔接,实现平稳过渡,针对2023年云南、安徽、山西、吉林、黑龙江五省高考生使用新课标参加老高考的情况,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了适应性测试卷,供2023届高考考生进行适应性测试,考试于2023年2月23-24日进行。本文特针对本次考试思想政治学科试卷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一、试卷使用变化1.2022年使用的试卷:云南(全国甲卷),安徽、山西、吉林、黑龙江(全国乙卷)2.2023年老高考新教材高考省份:云南、安徽、山西、吉林、黑龙江。结论:2023年这五个省份将使用同一份试卷。这五个省份的师生在最后复习阶段可以多借鉴这些省份的联考题、模拟题,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二、各模块结构对比分析1.适应性测试卷试题结构

  2.适应性考试题量与2022年全国卷对比

  结论:1.本次考试思想政治学科总的题量与2022年12月发布的文件精神一致。2.从这次五省适应性考试卷来看,虽然教材变了,但试题题量基本相同,选择题仍然是12题,每题4分,非选择题题量发生变化,由原来的3题变为5题,但从小设问来看,基本相同,对考生来说,在文综模式下的答题时间不变,不会受到影响。3.从各模块题型来看,必修1、必修2只考了选择题,没有考查非选择题,分值都是8分,这也与这两个模块的学分比重相一致(思想政治总共有7个模块,12个学分,每个学分占8.33分)4.从题型来看,其他五个模块(有两个学分的)都既考查了选择题,又考查了非选择题,分值在14分至18分之间。在后期复习时,要加强这些模块的非选择题训练。三、适应性测试卷考点细目表

  结论:本次适应性考试只是从考试形式上给高三师生提供参考,具体考试内容与高考无关,所以针对具体的考点不用太过关注。高三师生们关注的应该是各模块的题型、题量、分值占比,以便后期复习时调整复习策略、合理分配时间。— 历史学科 —

  一、考点考向疏理

  

  二、整体分析和备考建议

  1.从试卷结构上来看,新教材老高考适应性测试卷(以下均简称“测试卷”)采用“选择题+非选择题”的形式,与老教材老高考的试题结构一致,测试卷题目都为必做题,取消了老教材老高考的选做题。选择题还是12道,题量没有变化。测试卷非选择题取消了选做题,一共3题必做题,具体来看:第1题还是三材三问,分值保持为25分;第2题还是开放性试题,分值保持为12分;第3题取代了之前的选做题,依然是一材两问,分值保持为15分。备考建议:可以看出,试卷结构保持了较大的稳定性,有利于考生合理分配考试时间。2.从考查内容上来看,选择题部分具体到分时段的考查内容,老教材老高考是4道考查中国古代史、4道考查中国近现代史、4道考查世界史,测试卷则中外史并重(6道考查中国史、6道考查世界史),测试卷压缩了对中国近现代史(共2道,且均考查中国近代史)的考查,这并不是说明中国现代史不重要,第45题15分考查的正是中国现代史党史和改革开放的内容。非选择题部分明显中国史部分多于世界史部分,延续并强化了老教材老高考的考查趋势。备考建议:可以推断,在题型题量上,今年新教材老高考可能会改变原来老教材老高考一成不变的模式,但中国史部分的考查还会多于世界史部分的考查,党史部分依旧会是考查重点。3.从设问角度来看,体现了非常强的开放性特征。如第26题“该时期书院的兴盛”,第29题“由此可知,当时根据地”,第31题“据此可知,查理时期的法兰克王国等”。开放性选择题的增多,也引导着现代教育的理念指向,即“在增加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当然,选择题主要还有说明、反映类。非选择题主要是概括、简析,各出现两问,开放性大题必不可少,还有一问是结合史实说明。备考建议:可以预测,开放性试题的比重会越来越大,是高考备考的重点和难点,广大师生要强化对不同题型的适应性训练。4.从情境依托上来看,测试卷只有文字材料,和以往的老教材老高考和新高考命题特点不符。备考建议:可以肯定,这只是一个意外。我们预测,今后新教材老高考、老教材老高考以及新高考的命题,在情境设置上,一定会继续坚持百花齐放的趋势,图片、图表、漫画等材料会占有一定比例,不可能只是文字材料。5.从考查知识点来看,总体上是以必修上下的内容为主,但也涉及很多选择性必修的内容,还有史学研究方面内容。备考建议:复习要有重点,最后阶段要结合热点巩固学科主干知识,同时适当关注史学前沿。— 地理学科 —

  为加强教考衔接,实现平稳过渡,针对2023年安徽、山西、吉林、黑龙江、云南五省高考生使用新课标参加老高考的情况,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了适应性测试卷,供安徽、吉林、黑龙江、云南四省2023届高考考生进行适应性测试(山西省未参与),对地理学科试卷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复习备考的措施。一、总体分析本次试题从结构上来说,采用“选择题+非选择题”的方式,与老高考的试题结构一致,题目都为必做题,取消了老高考的选做题。选择题分4组11小题,与原来一致,自然与人文知识考查大致相当。综合题2道,每道4小题,共8个问题,与老高考差别不大,只是取消了选做题,分值配比相应增加。命题很好的发挥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总体比较平衡稳定,同时彰显时代特色。1.整卷多维细目表,宏观了解试题概况

  

  2.试卷结构比较

  3.试卷内容分析(1)从考查内容上看,突出主干知识抽样考查。本次考查内容主要涉及“工业、服务业、土壤、水循环、城市建设、文化、交通”等方面。而 “人口、农业、气候、植被”等考查有限,符合“重点知识轮流考查”的高考要求。选择题人文地理部分的背景材料很新,紧跟时代步伐,第1组题以现在“鞋业与航空业的结合”为背景材料考查,第2组题以我国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为背景材料考查。综合题以中国扬州和亚洲孟加拉国为背景区域,也符合高考的区域选题分布惯例。特别是以中国扬州为区域背景,综合考查了文化遗产、城市建设、建筑选址等方面的知识,体现了地理知识的综合性。(2)从设问角度和方式上,体现了非常强的开放性特征。一般情况下,选择题的问题与选项结合才可以判断题目的考查方向,单独从题干上分析很难得到有效的指向性答案。如第1题“鞋业公司选择机场俱乐部休息室为定制鞋场所,是为了”,题干的指向性开放性非常强,甚至说不明确。只有结合选项,才能清楚问题指向。此外,此次试题在每一组选择题中,都有1道多项组合题(3、6、8、11),这极大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与难度。这种方式上的改变,也引导着现代教育的理念指向,即“在增加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能力”。(3)从情境依托上来看,试题情境丰富,学习探索情境较多,呈现形式多样。有“文字材料、地图、拆线图、示意图”等多种形式,综合性强,体现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理念,很好地诠释了试题的选拔特性。(4)从导向上看,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双减”。试题紧扣新教材内容,强调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基本方法与能力的灵活运用。第1~3、6、7~9、36、37(4)题均来源与新教材内容。1~3题依据课标“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及人教必二“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选必二“地区产业结构变化”;6、37(4)题依据课标“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7~9题依据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样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及人教必一“土壤”;36题依据“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联系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及人教必二“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选必二“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从而引导教学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二、试题分析(一)选择题航空业和鞋业的跨界合作使机场成为定制鞋的区位。国外某鞋业公司曾与英国某航 空公司合作,在伦敦某机场的俱乐部休息室,利用登机前时间为旅客提供定制鞋服务,并承诺一个月内将鞋底刻有旅客姓名、航班号和目的地的定制鞋送抵客户。据此完成1~3 题。1.鞋业公司选择机场俱乐部休息室为定制鞋场所,是为了A.接触高端客户B.获得足够订单C.赢得旅客赞誉D.吸引成熟客户2.航空公司主要通过旅客的获得及扩散效应扩大影响,该案例中旅客的获得是A.高性价比的鞋子B.更多的交际机会C.愉快的休憩时间D.新鲜有趣的体验3.该案例反映了鞋业公司的服务化趋势,其在鞋业公司的体现是①有自己专门的公共服务机构 ②与社会服务部门合作 ③生产和营销都顾及服务需求 ④与管理部门合作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②解析:本题考查传统工业生产、区位的新发展。突破思维定势,给学生很大启发,思想冲击。引导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发展。第1题 在机场俱乐部休息室休息的旅客,一般都是高端客户。鞋业公司选择俱乐部休息室为定制鞋场所,应该是可以直接接触高端客户。答案:A第2题,高端客户在俱乐部休息室获得一个双个性化的鞋子,新鲜有趣。鞋子可能很贵,性价比不一定高,客户购买鞋子不是为了更多的交际机会,定购过程就不是休憩时间。答案:D第3题,鞋业与交通部门合作,交通部门是服务部门,个性化的生产和销售,顾及服务者的需求。答案:B2022 年1月,我国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全面建成。该项目由齐鲁石化从排放源中分离并提纯二氧化碳,胜利油田把二氧化碳注入地层,增加了原油的流动性,利于难以驱动的原油开采,剩余的大部分二氧化碳被永久封存地下。据此完成 4~6 题。4.我国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全面建成,可促进齐鲁石化 和胜利油田A.生产能耗降低B.产业一体化发展C.生产流程简化D.产品多样化经营5.胜利油田利用二氧化碳注入油田地层驱油可A.提高石油开采率B.降低石油开采的成本C.提高石油的品质D.减少采油产生的污染6.我国将加大力度实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化发展,其重要意义在于能够①保障国家能源安全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③降低能源消费价格④服务碳中和目标的实现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本组题考查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对二氧化碳创新的捕集、利用与封存,为工业生产碳排放的治理提供了创新方案,彰显了碳中和、碳达峰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推动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改变的需要,美丽中国建设的需要。体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负责任的大国担当,是我国对全球治理的重大贡献。第4题,“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把生产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处理,达到了产业一体化发展。生产能耗没有降低,生产流程更复杂,产品类型并没有增加。答案:B第5题,胜利油田把二氧化碳注入地层,增加了原油的流动性,利于难以驱动的原油开采,那么,胜利油田利用二氧化碳注入油田地层驱油可提高石油开采率。答案:A第6题,实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化发展,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利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并不能优化能源结构,不一定能降低能源价格。答案:C某小集水区(海拔介于 3 565~3 716 米)位于青海湖流域的北部。某科研小组通过 样带调查发现,坡向和坡位对该集水区的土壤性质影响较大。图1示意该集水区及样带设置。据此完成7~9 题。

  7.相对于甲样带,乙样带的土壤A.厚度大、含水量高B.厚度大、含水量低C.厚度小、含水量高D.厚度小、含水量低8.导致甲、乙样带土壤腐殖质含量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是①生物量②土壤湿度③成土母质④地表径流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9.三个样带中,丙样带的土壤A.黏粒比重小B.腐殖质分解快C.通气效果好D.保水性能强解析:本组题考查地理空间思维、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回归学科本质,回归学科基本思维。第7题,甲带土壤位于阴坡,蒸发弱,水分保持好,土壤发育厚,含水量高,乙带土壤位于阳坡,蒸发强,水分保持差,土壤发育薄,含水量低。答案:D第8题,土壤腐殖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物量与土壤湿度,与成土母质、地表径流没有关系。答案:A第9题,甲乙土壤样带都在坡地上,保水性差,丙带土壤在水的汇集区,地势低平,保水性好。答案:D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我国对天山 1 号冰川开展监测。图 2 示意天山 1 号冰川消融量和融水径流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0~11 题。

  10.融水径流量小于冰川消融量的部分,主要是A.蒸发损失B.蒸腾损失 C.下渗损失D.冻结损失11.冰川消融量中补给高山草甸水量占比高的年份,融冰期①时间较长②时间较短③气温变化幅度较大④气温变化幅度较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本题图中两折线关联性不好总结。其实做题不需要用图去判断、总结它们相关性,根据地理基本经验、基本常识就可以判断,其实难度不大。本题考查考生的灵活性,地理基本素养。第10题,冰川消融后形成融水径流。冰川消融后有蒸发损失、下渗损失。冰川下一般是冻土,不易下渗,但冰川消融,说明气温上升,冻土会解冻,那么融水下渗将会较多。答案:C第11题,冰川消融量中补给高山草甸水量占比高,冰川消融时间长,气温变化幅度较小。因为气温变化幅度大,冰川消融可能断断续续。答案:B二、非选择题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 分)扬州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主要得益于大运河的开凿和经营。扬州是大运河的节点城市,曾是盐运和漕运的中心。运河扬州段是整个大运河中最古老 的一段,至今仍保留着大量较完整的古城古镇,延续着运河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三湾片区位于扬州城南,有重要的运河水工文化遗存。自1958年开始,三湾片区逐渐成为工业生产的集聚区。2014年以来,扬州市以区域内运河湿地资源为依托,按照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理念,把三湾片区打造成运河生态文化公园。2021年6月,位于三湾片区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它是国内首个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中国大运河时空演变的现代化博物馆。图3示意3个年份三湾片区各功能区的分布。

  (1)归纳图示 3 个年份三湾片区文化景观的特征。(6 分)(2)为修复运河文化遗产,推测2014 年以来扬州市开展三湾片区规划与建设的主要内 容。(6 分)(3)指出三湾片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功能对大运河文化遗产带来的影响。(6 分)(4)简述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选址在扬州三湾片区的人文原因。(8 分)解析:本题考查了三湾片区运河文化遗产经历荒废、破坏、恢复与再生的过程。考查保护传统文化与生态和谐统一,体现了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体现了高质量发展时代主题。答案:(1)1955 年:以荒地、村庄、农田为主的农耕文化景观;(2 分)1990 年:以厂房、荒地、村庄为主的工业文化景观;(2 分)2020 年:以生态与旅游用地为主的运河生态文化景观。(2 分)(2)搬迁污染严重的企业;湿地修复,建设运河生态文化公园;恢复与重建古运河 水工文化遗址;建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在保留和改造工农业遗 址和聚落的同时融入运河文化与旅游元素等。(说明:答出其中一项得 2 分,答出其中 3 项即可得满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但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6 分。)(3)三湾片区土地利用功能从以农业用地为主发展到以工业用地为主,最终演变为 以生态与旅游用地为主。三湾片区运河文化遗产也相应经历荒废、破坏、恢复与再生的过程。(6 分)(4)运河扬州段历史悠久,留下大量的运河文化遗址(遗存);(2 分)长期以来 受到运河(漕运)文化的熏陶,扬州的古城古镇至今延续运河沿线居民的生产 生活方式。(2 分)扬州市重视对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挖掘;(2 分)中 国大运河博物馆与位于三湾片区的运河生态文化公园相得益彰,加深人们对大 运河文化的体验与理解,有利于弘扬与保护中国大运河文化。(2 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 分)孟加拉国人口稠密,经济发展快速,绝大部分地势低平。帕德玛河是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后的入海主水道,由于河道宽、流量大、洪水频发、淤积层深厚等,建造 跨河桥梁成为世界难题。我国基建公司承接跨越帕德玛河的公铁两用大桥(主桥长 6.15 千米)的建设工程,经过 8 年,目前公路桥已通车,结束了河流两岸人民长期靠摆渡往 来的历史。图 4 示意帕德玛大桥的位置。

  (1)简述帕德玛大桥处河流流量、水位、河道宽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形成原因。(10 分)(2)分析帕德玛河淤积层对修建大桥的不利影响。(8 分)(3)说明帕德玛大桥建成对河流西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6 分)(4)结合“中国克服世界基建难题建成帕德玛大桥”,简述你的两点感受。(6 分)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基建公司承接跨越帕德玛河的公铁两用大桥的建设工程,体现一带一路的合作、落实、发展。体现国际视野。同时彰显我国先进的基建技术,激发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第(4)问:结合“中国克服世界基建难题建成帕德玛大桥”,简述你的两点感受。是创新设问,答案开放,考查素养。答案:(1)季节变化特征:每年 5-10 月,河流流量大、水位高、河道宽;(3 分)11 月至 次年 4 月,河流流量小、水位低、河道窄。(3 分)形成原因:流域每年 5-10 月盛行西南季风,为雨季,降水量大,叠加上游冰 雪融水;(2 分)11 月至次年 4 月盛行东北季风,为旱季,降水量小。(2 分)(2)大桥桥址位于地势低平的河流三角洲,淤积层深厚、松软,加大桥墩建设难度;(4 分)(河上作业依靠作业船,)由于河水流量季节变化大,河床变化较大, 为便于施工船顺利作业,施工过程需要经常疏浚河道。(4 分)(3)大桥建成结束了河流西南部地区和首都之间靠摆渡往来的历史,促进人员、货 物大量、快速运往首都达卡及河流东北部其他地区;(3 分)同时大大缩减了与 首都间的时空距离,可直接受到首都的辐射作用,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3分)(4)可从技术(基建)、经济、文化等方面谈。谈出一点感受且观点正确、逻辑合 理,得 3 分。下面给出 3 个感受示例。示例 1:此大桥修建被世界称为难题,但我国基建公司迎难而上,圆满完成, 说明我国是“基建狂魔”,此大桥也成为我国基建实力的实证。示例 2:此大桥建成可作为我国向世界各国积极宣传基建实力的名片,促使我 国基建公司承接更多国家的基建项目,同时推广中国基建标准和服务标准。示例 3:此大桥修建说明我国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相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与相关国家互联互通、互惠共赢,让更多的国家享受中国发展带来的实惠。三、备考建议(一)整体策略1.“双基”仍然是根本高考试题虽很少直接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多数考查题目均是在双基的基础上进行延伸的。因此,若想把握好高考试题就要先掌握较硬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注重对地理原理与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把握地理规律。2.提高图文判读能力,快速寻找答题要点图文材料涵盖答题要点增多的同时信息量也增大,这就要求考生在短暂的考试时间内快速读取图文信息并抓准关键点,提高审题能力。3.关注社会热点,开阔区域视野高考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时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高考材料以基础知识为起点并与时事热点靠拢,且命题区域随机性增强,因此考生在备考时更要关注各个不同区域的热点问题并将其与已学相关知识联系,避免因材料陌生而影响答题效果。4.注重答题语言流畅性与逻辑性训练,学会建模与拆模高考题目围绕材料呈串联分布,试题逻辑性增强,相应的题目答题要点逻辑性也增强,答题时应注重对因果关系与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同时应注重对知识、思维与答题方式的建模,构建主干知识体系,提升地理思维素养,规范答题行为。同时又要避免照搬照抄,分析某一具体问题时要学会拆模,对模板中的答题要点进行取舍,进行精准化答题。(二)具体策略1.关注社会发展主旋律,把握时代大主题2023年四省适应测试卷卷和2022年全国卷一样,地理试题紧密结合学科内容,试题情境与具体任务选择反映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精准扶贫、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等素材,强化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引导。因此在高考备考中我们要关注党和国家建设发展成就,关注时代大主题。2.研究课程标准, 研究高考评价体系在新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引领下,高考正在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途中前进;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的途中前进;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的途中前进。夯实基础,整合知识,构建体系能够更好的应对高考针对综合性、应用型及创新性的考查要求。3.做好教材知识整合,培养综合思维素养在研究地理高考时,我们需要对高考真题进行分析统计,便于我们强化主干知识,常考内容以及轮考内容,并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我们应重点突破的知识与题型。近几年地理考题考查内容覆盖了四大圈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区位分析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为主。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夯实主干重点知识并形成响应解决相关问题综合思维能力,面对高考才会胸有成竹。4.聚焦具体任务,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地理试题尤其是主观题,试题的设问(具体任务)必须弄懂该题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有效的从试题情境中获取解读必要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有效答题,答案必须使用地理术语,逻辑必须清晰有序。小结:针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有助于未来更好的备考。备考是一个规划,备考是一种态度,备考是一套方法,备考是一个过程。只有精心规划、积极向上、精准施策、持之以恒,才能做到有效备考、高效回报。在今后的试题命制中,参照此次适应性测试的试题结构、考查内容、设问角度和方式、情境依托等,需精心研究高考试题的核心素养、试题情境、测试内容、具体任务和质量水平,精心研究课程标准与高考评价方案,全面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发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