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能力
作为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能力
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讲一讲学生的思维发展。今年的寒假,学校的读书要求与往年不同,不再是自己选取书目,读后有感而发;而是有了统一的命题:为学生思维发展而教。结合自己的教学生涯,围绕“为学生思维发展而教”总结提炼自己的教学思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使读书不再是盲目地读,而是服务于教学的有效思考和尝试。本来想选戴维·珀金斯( David perkins)著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觉得更好切入主题,更容易发挥,但仔细想想又会流于形式。转而翻了翻《面向未来的课堂—“为理解而教”单元教学实践案例》这本书,恍然觉得与以往所读的教学案例截然不同,看了几个其他学科的设计发现其“理解目标的搜寻”。
“对理解目标的核心再提炼”“对理解目标的论证和确定”“对理解活动的设计和评估”等环节都颇有新意,而这些所谓的“繁文缛节”又是为了什么呢?是的,毋庸置疑,一切为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索性快速搜索着自己熟悉的学科,谢天谢地,真有两个:“社会实践方案设计”单元教学设计,乍一看以为跟英语没啥关系。单元名称:北师大版初中英语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季节和天气”;教材内容:学校旅行方案之----“设计征集”“明确的目标”“有意义的活动”“合理的路线”“小组汇报”。拿到这个话题,我想每个老师心中都会有一套自己的教学设计,应该说这个话题并不难,学生和老师也都熟悉,接下来就应该是设计任务。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往往能想到的就是设计任务。而在此话题下设计的任务仍旧不能脱离传统的设计模式—“假设你是XX的笔友,请为国外来的笔友介绍本地的天气和着装建议”“假设你是旅行社的员工,请为客户设计一份暑假出游的推荐线路”“假期去哪里玩儿?”等等诸如此类,以往我们还津津乐道于自己所设计任务的真实性,在教学设计里也不乏溢美之辞,夸赞自己如何将语言的学习与真实语境的完美应用。而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却认为这种“伪装”出来的任务毫无新意,因而进入了为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教的阶段: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意义和价值,努力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作者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课本内容:我们为什么要带着学生讨论去哪里玩的问题呢?
答案可以是为了寻找和体验生活中的美好,而这个启发性的论题回到教材才发现课文中所蕴含的语言材料并不够丰富,而且初一的词汇水平还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因此目标落实起来会很困难。于是作者继续思考学生和旅游之间能建立起来的联系。不是为教而教,一切源于对学生发展而教的努力,作者想到了超越课本,从生活实际出发去寻找师生共同感兴趣的真实话题。他们想到为学校建游泳池提供设计方案的案例:案例中教师借助这个发生在学校里的真实事件,把面积、体积等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因此整个学习过程非常有趣。那么回到我们的教学单元,能够在学校这个背景下进行的旅行活动又能有什么呢?当然是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School Trip”。
当然话题确定,接下来一系列的方案设计就都迎刃而解了,也就顺其自然的上了轨道。我感受颇深的是教师对活动的反复思考,这源于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止于嘴上而是用心了。敷衍了事谁都会想出一两个话题,周而复始,我们就荒废了培养学生的最佳时机。特别关键的是启发性议题旦确定,理解目标就是实现其价值的最直接体现。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的威金森博士提出的“逆向设计”教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工具—我们从单元的终极任务开始思考,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和铺垫,才能让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思维,既不是违心的设计,不加思考的答案毫无意义,也不是能力所不能及,达不到的目标谁还有兴趣。
这个度就需要了解他们的老师拿捏把握,给学生的思维发展铺台阶,搭梯子,这是养成习惯的重要过程,日复一日,教师于每个学生的成长功德无量。不仅于此,作者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完成的活动形式、选择理由、天气特点、地点特点等诸如此类一系列就此展开的方案自不赘述,还有一点也让我在读书中茅塞顿开:就是活动评价。当然,我们在教学设计后也会按照新课标的标准堂而皇之地表述一下学生通过学习学到了什么知识层面的东西,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所得。这些内容只是被要求写上去撑门面的。我们何时认真分析过活动本身带给了学生什么?是经历?还是能力?这四条不是让老师去评价的,而是学生对活动设计的评价。这说明课堂所学的东西是有价值的。
是建立在有真正应用意义的基础上,不是表演,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学生应该通过每一次学习知识的同时把自己融入社会而不是和现实生活脱节的,也就是我们教出的学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只会纸上谈兵,而是使自己有甄别的能力,有自己的思维和思想的真正人才。开学初学校安排的讲座我觉得特别得好,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来自北京市基教研的专家从国家层面分析了各国在基础教育中对受教育者核心素养的培养,这点非常重要,是我们所培养的人在未来社会中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作为教师在了解未来中高考改革层面我们也必须做些努力和尝试,尤其是一些跨学科的试题例子非常有说服力。知识不再是孤芳自赏的存在的,而是需要用来解决问题的。
什么样的知识值得学习?哪些知识在学习者未来的生活中能够发挥生活价值?传统教育如何才能突破障碍,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也许,我们需要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也许,我们需要一种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想象一种教育,其中的大部分课程都能带来全局性理解;想象一种学习,它能够给这样的理解带来生命力,使其长存,并且支持终生学习;想象一个世界,大部分人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对基本的政治活动、个人健康护理、经济行为、生态责任、人际社会交往。以及其他许多概念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发展方向。
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真正的“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作为教师,首先应具备更新教育观念的勇气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能力。学生的成长关乎千万个家庭,学生能力的培养关乎国家的未来。是的,是到了反思我们教学行为的时候了,再不思变,不是误己那么简单,而是误人、误国呀!用去年读的《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作为结束,因为那是我们永远要做的。教学永无止境,没有人能够真正到达教学巅峰。即使是卓越教师也会犯错,不同的是,卓越教师会努力让自己不再重复同样的错误,他们会让教学技巧一天比一天进步,这也正是他们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好了,今天小编就讲到这里了,下次见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