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好中小学生的这件“小事”——实现高质量作业管理?

全文长 39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 分钟

作业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与孩子的学习息息相关,作业改革更牵动着万千教师、家长的心弦。走入“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作业问题频频引发热议,作业这件“小事”出于种种原因,为学生、教师和家长三方都带来了负担,陷入了实践困境。

本文聚焦新时代教育需求下的作业改革问题,从认知与实践两大维度探索作业设计体系优化、作业时间规划、作业评价机制建立的途径是什么?

4月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3月31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对义务教育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规范作业管理,提高作业设计水平,严格控制书面作业的总量,关于如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的问题引发热议。

而在结束不久的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邵志豪建议学校统筹家庭作业时长,让学生在校内完成家庭作业;全国人大代表何金英建议取消1至3年级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如何变革早已是众人争议的焦点。

未来网围绕作业负担问题进行了一项网络调查,共8.9万人参与,其中支持“留有适当作业”以及“取消1至3年级家庭作业”的人数相差不多,双方观点僵持不下。

《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显示,中国中小学生花在作业上的平均时长是全球水平的近3倍,中国教师每天需用40.37%的时间批改家庭作业,而91.2%的中国家长都有过陪孩子写作业的经历。一份布置给孩子的作业,为学生、教师和家长三方都带来了负担,陷入实践困境,这或许是作业亟待变革的原因之一,也呼吁我们重新审视作业问题,寻找破局之法。

教育发展新时代,需要对“作业”有新认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关于作业的探讨和尝试也一直在进行。2003年,教育部提出了“小学一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要求不为小学低学段学生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到,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让学校的责任回归学校,让家庭的责任回归家庭,共同引导孩子自主完成、自我管理作业。

走入“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作业问题频频引发热议,我们应该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重新审视“作业”的本质和内涵。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罗生全与教育学博士孟宪云认为,功利主义和行为主义价值取向的横行使得当下的作业实践面临困境,要摆脱作业的现实困境,我们就要对作业的概念有新的探讨和认知。

作业是教师基于教育哲学对学习资源的重新整合,是学生基于特定学习任务的一种活动,它应该是学生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运用只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学习过程。然而在功利主义、行为主义的价值驱动下,作业成为了一种机械性的重复训练。

在语文学科中,“朗读并背诵全文”的作业要求屡见不鲜;一道道“换汤不换药”的变式计算题也是数学作业中的“常客”。或许,这样的作业对于学生而言枯燥乏味,但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如此作业无可厚非,因为重复训练在一定情况下确实能为提升学生成绩带来立竿见影的特效,能够满足应试需求。

但教育是一场长跑,教书育人的目的从不是几次好成绩带来的蝇头小利。在知识和技巧的训练之外,我们更应该通过作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孩子的综合运用能力。作业的积极作用,应该是引导学生建构生活的意义,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优化师生关系。

当下的学校作业应该与教育综合改革共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作业内涵不断丰富,体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对于学生而言,孩子应该对作业本身有一个正确合理的认知,这就需要我们鼓励学生质疑和表达,从而塑造学生自我在场的作业理念;对于教师而言,应塑造学生发展中心的作业理念;对于家长而言,需要塑造家校合育的作业理念,积极参与到孩子的作业过程中。

知行常相须,要解决作业问题,除了理念上的更新,还需要切实的行动推进方能“对症下药”。

优化作业设计体系,促进作业差异化

每一位学生在不同学科中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等因素不尽相同,学生对作业的需求以及需要的作业指导、反馈也存在较大差异,而教师布置的作业类型、难度、数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压力情况。

这意味着学校及教师需要优化作业设计体系,争取做到作业分层,推广差异化作业;能够在布置作业时结合教学内容、难度和时间,合理布置作业,不出现超越教学内容或与教学内容脱节的现象。

宁波大学基础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郑东晖提到,分层首先要找到依据——主要是考虑学习目标和学生情况。如果说学习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期望,那么学生情况则是期望的实现程度,为作业分层提供了参照。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往往以知识点替代学习目标,模糊处理学习目标,即使有了清晰的目标,教师也很少将其与作业设计相联系,缺乏学习目标导向作用的作业乱象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因此,郑东晖建议基于目标设计分层作业:

一是以一致性思维选择、改编、创编作业内容。

二是评估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对作业类型、难度和数量进行至少两个层次的区分,如基础题与拓展题、巩固题与挑战题、书面作业与实践操作作业。

三是明确作业层次的选择,引导学生量力而行,确保每个学生选择与其能力水平相当或略高的作业。

作业的设计除了要从学习目标出发,还需要讲究科学性与合理性。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教研员余昆仑在2020年针对11个县(区)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关于作业设计与管理的问卷调查,发现一线教师对教辅的依赖性比较大,能够自主设计本学科日常作业的教师较少。因此他建议:

明确作业质量标准。

规范作业设计流程。

拓展创新作业形式。

注重作业整体设计。

在关于作业设计体系如何优化的讨论过程中,不少区域及学校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实践经验。浙江省金华市宾虹小学开展了设计建构“非书面家庭作业”生态链的尝试,在考虑儿童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研究非书面家庭作业的分层与分类方法,关注作业的量度、质度、难度广度及效度,形成了包括知识拓展作业、科学探究作业、生活技能作业、体艺修身作业在内的家庭作业。

此外,更多学校基于不同的落脚点开展了作业改革实践,比方说关注项目式周末作业的设计,关注长周期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作业设计体系的不断优化将带动学校教学实践走向深入,而成功的教学实践成果又会推动作业设计体系的进一步优化。

时间少,负担重,作业时间需要合理规划

作业时间能够综合反映作业的质与量,作业时间过长会带来不良后果,例如学生的睡眠时间减少、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弱化了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对学习成绩的提高产生负面作用等。然而有调查显示,学生作业时间正呈现越来越长的发展趋势。

导致作业时间增长的原因众多,比方说教师对学生所需作业时间的预估过短,忽视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科的教师间缺乏关于作业量和作业时间的协调,各科作业纷纷抢占学生作业时间;家长对作业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不恰当,主动给孩子增加作业量……

2013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采集了3万个样本,进行大规模的作业调研,发现学生完成学校布置作业的时间越长,提高学业成绩的效果越不明显。如何科学规划学生的作业时间?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月芬首先建议教师要科学合理地预估学生的作业时间。对于部分教师而言,他们倾向于对学业成绩最好的学生的要求为标准来要求全体学生,对学生的认知存在偏差,或是忽视了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可能会花费的查阅资料、向他人求助等时间。

于是,一些学校已采取措施提高教师对作业时间的预估能力,例如让教师做一遍学生作业。

其次,教师还要关注学生自主作业的时间。所谓自主作业的时间,就是学生自愿进行作业或者自己安排自己想做的作业的时间。教师不能一味地用自己预设的作业内容填充学生全部的课外作业时间。王月芬认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安排自己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补充适合自己的课外学习任务,从而间接达到提高作业针对性和选择性的目的。

科学规划学生的作业时间,还需要学校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建立统筹规划机制,控制学生的作业时间,统筹书面作业与非书面作业时间,并为学生进行时间管理指导;建立完善学校作业管理机制,协调各学科的作业安排。

作业评价机制需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一般来说,教师来不及批改作业则说明作业量偏多了,作业反馈不及时又不能充分发挥作业的价值效用。因此,有必要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更综合、更平衡的作业评价机制。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作业评价观,实现由重视作业的“量”到重视作业的“质”的转变;教师应既着眼于班级整体,又关注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能力水平和发展程度,让学生真正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强综合素质,真正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其次,注重作业评价主体的多元协同以及评价过程的科学合理性。教师要及时、认真地批改作业,并在批改过程中汇集典型问题,思考其产生的根源;在批评过程中,教师要作业点面结合,集中批改与面批相结合;同时,适当安排学生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自我批改或者同桌间批改、小组内同学互相批改。

此外,作业评价机制的建构需要整体推进,在学校层面甚至是区域教育层面建构素养导向的作业评价机制,由上至下促进作业改革的实现。

作业看似小事,却不容忽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