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上不会教你的历史,文明的终结一纸流年版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精神跪族们。
有一种说法是中华文明对近代科学的贡献为0!说这话的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只能说明其对人类文明史、世界历史和科学史的无知,事实上中国对现代科学诞生所做出的贡献远超你的想象,故事很长,且听我讲。
有诗云;地球代有强国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法老王,欧洲作为一个文明来讲,在历史长河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表现都是相当差劲的,七千多年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已经开始书写文字,制造青铜器且有了完备神话体系的时候,欧洲人还生活在洞穴里,你没听错,那时候的欧洲人跟我们10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同处于新石器时代。
而当罗马帝国的凯撒登上英伦三岛时,他在岛上只看见了一群围着草裙,拿着标枪,身上涂着蓝色染料在满山乱跑的野人,他们的具体形象可以参考阿凡达。
至于西方文明全面超越东方,是因为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后,现代科学诞生在欧洲并最终催生出了工业革命。而科学其实不是人类文明的必需品,在大航海时代之前,美洲停留在了青铜时代,非洲停留在了部落时代,而中国在治乱循环的怪圈下,再一次陷入到闭关锁国之中。
在讲现代科学为什么诞生在老欧洲之前,我想先给大家捋一捋现代科学诞生的基本脉络。
首先人类文明的开启源于农业定居,而人类科技的萌芽发端于天文学。
没有人能在看到璀璨深邃的星空之后不在心底产生一丝涟漪,除非他没有心。诗人奥斯卡?王尔德有一首诗说的极好,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总有人要仰望星空,可能很多人不了解星空对于人类的意义,人类的一切都是从仰望星空开始的,而如果人类还有未来那也必将是星辰大海。
已知人类最早的农业生产发生在距今约一万一千年前的新月沃地,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 叙利亚和巴勒斯坦那一片区域,这并不是偶然,而是因为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使然,新月沃地夏季漫长且炎热干燥,冬天则温湿多雨,这导致很多植物为了适应当地这种环境都进化成了矮个子一年生植物,而它们的种子则具有生长周期短,产量大,易收割,耐储存等特点,这些作物简直就是为人类发展农业而量身定做的,今天的大麦小麦、豌豆、鹰嘴豆,还有亚麻等原始产地都是哪里。
在古代,地种的好不好关乎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生死存亡,对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想要种好地,一定要懂天时,“天时”即农时。因为农业生产与季节和气象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几乎每一个今天依旧叫的上号的文明都独立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天文历法并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比如把一年分成24节气的中国农历。
而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是在古埃及人的太阳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古埃及人研究天文历法的初衷是为了能精准掌握尼罗河的泛滥时间,因为古埃及的农田只分布在尼罗河两侧,其他地区则是寸草不生的沙漠,而每次尼罗河水退潮后,被冲刷过的田地都需要重新丈量,而且古埃及人又喜欢建造金字塔,所以古埃及的几何学是相当发达的,古埃及的几何学传到古希腊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最终欧几里得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了现代科学的基石之一,欧式几何。
人们对天文学的深入研究则反过来促进了数学和几何学的发展,同是九年义务教育,大家应该都知道祖冲之算出了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却基本不知道祖冲之之所以去研究圆周率是为了更好的测算岁星(木星)的运行轨迹,而更精确的测算木星运行轨迹是因为祖冲之当时奉了皇帝之命去制作更精确的天文历法,公元510年祖冲之编制的《大明历》颁布施行代替了原来的《元嘉历》。这就是为什么说每一次天文历法取得新的成就,其本质其实是数学的成就。
由于地球的公转,我们每个月看到的星空都不一样,古巴比伦人通过长期观察,将星空分成十二个区域,每一个区域代表着天神的一个行宫,这就是古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而今天大家熟知的古希腊十二星座其实是由此演化而来。
这里稍微展开一下,近代欧洲崛起之后自信心爆棚,但是碍于自己的信史,(有记录的历史)比起其他古文明来说有点短,有暴发户之嫌,所以西方在文化上给自己找了两个爹,一个是古罗马、一个是古希腊,而古罗马文明继承了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又是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次生文明。所以西方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讲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想没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类历史里古希腊文明曾经如此辉煌?
其实历史充满了必然与偶然,就像茶几摆满了悲剧与喜剧,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到底是那些因素塑造了当今的世界呢?
问题的答案正是本文的核心观点之一,既地理决定命运,犹太教诞生于哪里?迦南地区是沙漠,伊斯兰教诞生于哪里?阿拉伯半岛是沙漠,佛教、印度教诞生于哪里?是经常全国50度又湿又热的印度,也是古代瘟疫最频繁的地区且没有之一,有学者认为种姓制堪称变态的等级隔离制度也是为了防止疫病在各阶层之间传播,正是古印度人见惯了生死离别,所以印度文化是极致的悲观主义,人生短暂,如露如电,人生虚幻,似梦幻泡影,胡适曾言;中国后来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受到了印度文化的污染,当然了,咱对这些也不懂就不做评论了。
说回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两个地区临地中海的一面,半岛和岛屿星罗密布,地形极其破碎且狭长,而与欧洲大陆连接的部分又被重重山脉阻隔,所以这种地形决定了二者的文明形态,
一、山水的阻隔使其必然是城邦文明。
二、航海和商贸是必须的,因为一个城邦的物产是有限的,而希腊四周纬度,气候都不同,可贸易物品丰富多样,地中海虽然号称是海,却风平浪静的像是一个大澡盆,而我们一出家门口就是风波险恶的太平洋,所以约6000年前,青铜时代的埃及人和希腊人就开始了跨地中海的贸易活动,而中国在三国时期才登上近在咫尺的台湾岛,总结:地中海的航行成本和风险极低,获利却极大。
三、城邦之间的竞争和贸易必然导致对文化的和多元化的包容。
四、进入文明较早,离人类最早的古文明非常近,很早就受到了文明的熏陶,(在地中海上与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成三角形分布)。
古希腊所在的北纬30~40度之间的地中海西岸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天选之地,地中海气候是地球上13种气候类型中唯一一种雨热不同期的气候类型,也是人类最宜居的气候,特点是冬季温暖湿润,夏季干燥少雨,真正的冬暖夏凉,阳光宜人,最重要的是地中海是古代瘟疫烈度最低的地区同样没有之一,(学者推算,古代的地中海气候比现在还好)。我想也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才能孕育出如此繁荣灿烂的古希腊文明吧。
其实地理事实上还决定了当地人的性格,比如热带地区获取食物比较容易,随便朝地上撒把种子都能有不错的收获,而且热带地区的作物往往一年三熟,几乎没有饿死人的压力,但是热带不好的一面是天气太热并不适宜长期劳动,而且传染病较多,生生死死常见一些,所以热带的人们往往更乐天知命一些。
相反东亚人就比较能卷,东亚人的祖先就是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卷出来的,来到中华大地后依然没有躺平的条件,从大禹治水开始就必须团结在一起,与天斗、与地斗。有了皇帝后,又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千年如一日的背朝黄土面朝天,就这样中国人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美德。
换个说法就是自然驯化人,而人驯化动物,进化论没有被普遍接受之前,学者认为人乃万物之灵跟动物有本质区别,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人也是动物,是动物就是可驯化的,甚至有的人还会自我驯化,巴布洛夫的小皮鞭抡在谁的腚上效果都是一样的。传说中的斑马不可驯化只不过是因为非洲人有更好的选择,比如驴和骆驼。
其实天文学的发展不仅对农业和数学是至关重要的,对航海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古代和中世纪早期,因为没有精确的航海图和导航设备,在大海里精确推算距离和方向是不可能的,那时候航海主要依靠个人经验、风向、潮汐、洋流、近海水域的深度,在特定水域发现的鱼类、鸟类、海洋动物以海岸的特征甚至是从船底的岩石、沙子或稀泥来推测自己所在区域,当然了还有很多其他的困难限制人类的远海航行,比如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食物不能长期储存,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十分糟糕等问题,总之那时的远洋航行危险重重,稍有不慎就会葬身海底。
11世纪之后,天文学开始应用于航海导航之中,人们通过观察正午太阳的高度、北极星或者恒星在天空中的相对方位来导航。
12世纪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并将之应用于航海,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14世纪指南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15世纪欧洲航海家已经普遍用上了指南针。
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是革命性的,它使得本来只能白天行驶的船夜晚也能行驶,更重要的是它极大的提升了海上航行的安全性,对地理大发现和促进海上贸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空口无凭,举一个例子,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破,东西方之间的贸易被阿拉伯世界所垄断,西方想要开辟一条新的去往东方的航道,当时的航海家哥伦布想,既然地球是圆的,如果朝东能去往东方,反过来一路向西的话不是一样能到达目的地?结果他就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如果没有指南针的话,哥伦布的想法本身就无法执行。
话说回来即使有了指南针,人们主要还是顺着季风和洋流在固定的航路上航行。如果想要远离海岸线在大洋上自由探索,就必须知道自己的经纬度,纬度好测量一点,用一根绳子绑一块木头,然后用这根垂直的绳子测量与某个天体的角度就可以知道纬度,但是如何精准测量经度却一直困扰着航海家们,因为测量经度必须有一台在大海上也能精准计时的仪器,以当时的技术根本办不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欧洲各航海大国都颁布了高额悬赏。
英国议会甚至于1714专门设立了一个海洋经度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为精确度在30英里以内的计时体系提供两万英镑的奖金,这在当时是一笔天文数字因为那时候的普通英国人一年也一赚不到10英镑,正所谓重赏出奇迹。
1765年,英国钟表匠约翰·哈里森花了四十年时间做出了天文钟,从而赢得了这笔奖金。
至此,人类在地球上建立起了球坐标体系。远洋航行难度降低了几个等级,安全系数也直线上升,可以说天文钟的发明对远洋航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只唯一可惜的是此时的地理大发现运动已经进入了尾声。
其实天文钟说到底本质上还是一个钟表,只不过更复杂一些,它和钟表的底层逻辑同样来自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这也是为什么今天钟表上显示的是12个时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很多老式钟表的时针上都有一个小圆圈,它代表的其实是太阳,钟表的表盘模拟的其实是地球自转一周太阳的位置变化。
正是为了让这个小太阳动起来,西方科学家先后发明了钟摆,发条,复杂的齿轮+连杆传动系统。
而瓦特蒸汽机最关键的部件就是这个齿轮+连杆的传动机构,有了这个可旋转的传动机构,才可以让蒸汽机的应用场景成倍增长,自动纺织机、火车、轮船等标志性机械都因此才能诞生。
从西方科技发展的历程来看,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西方的知识传承没断过,原因有三。
一,西方国家林立,各个国家的交流非常频繁,局部战乱毁灭了一地的传承,其他国家的传承还在。
二,虽然欧洲地区是人类战乱最频繁的地区,但是宗教一直是稳的,宗教势力为西方保留了科学传承。
三,阿拉伯世界为西方保留了古希腊罗马一系的文明火种,具体参详百年翻译运动。
但是反观中国这方面却做的极差,虽然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传承的极好,但科学技术却被认为是奇淫巧技而被划入了下九流。
举几个例子,现代钟表的核心结构是擒纵器,西方的擒纵器是1670年英国人威廉.克莱门特发明的,但是公元1088北宋的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的水运仪象台已运用了擒纵结构,这比西方早了六百年,但是从水运仪被造出到毁于宋金战争,水运仪仅存世37年,南宋时朝廷想要重做一个水运仪,但竟然做不出来,直到1958年新中国才重制成功,其实这种重复发明一个轮子的事中国还不少。
重做司南的故事,中苏建交时郭沫若主持复刻四大发明送给苏联,造纸,活字印刷,火药都很简单就复制了,唯独司南一个磁盘再放一个勺子这样看似最简单的东西,复刻后竟然无法指南,当时的研究人员遍翻史书也没找到司南的制作方法,中国古文献很多都是这样的,如历史文献虽然记载了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但是却没记录他的计算方法,这就是没有传承的悲剧。
13世纪之前,欧洲人的数学极其落后,他们延用的是罗马数字,罗马数学里没有0和负数的概念,其采用七个罗马字母作数字、即Ⅰ(1)、X(10)、C(100)、M(1000)、V(5)、L(50)、D(500)。
如果要用罗马数学表示12就是Ⅻ,10加1加1。这种数学体系非常不利于计算乘除法,所以能算出三位数乘以三位数的结果在当时的欧洲就可以称为大数学家了。更离谱的是古罗马的圆周率是3.15 而古希腊的数学就更差了,古希腊数学里没有一万以上的概念,凡是数字到了一万以上统一记为无穷大。
13世纪之后,印度的位值法和阿拉伯数字符号,还有中东的代数学先后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入了欧洲,这之后欧洲的数学水平才突飞猛进,并在16世纪时率先进入了建立数学模型的阶段。
其实现代科学体系的真正建立,标志就是数学模型被引入科学研究之中,比如拉瓦锡被称为现代化学之父,他的贡献就是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并将代数学引入到化学计算之中,自此起化学才真正有别于炼金术。
而近代物理学的开端则始于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同样是因为牛顿将微积分引入力学的结果。
但是说出来讽刺的是,真正促使欧洲人对数学进行更深入研究的动力是宗教原因,那时的教会认为对天文学和数学的研究能帮助人们和上帝进行更好的对话。
很早以前科学家们就认为,科学从来都不是人发明的,它是宇宙中早已存在的规律,它就在那里,你只是发现了它。研究科学就是一个验证宇宙真理的过程,是跟神对话的过程。
我们所熟知的很多大科学家本身就是虔诚的神的信徒,比如西方数学之父毕达哥拉斯说;神秘的数学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我们做数学是与神沟通的方式。交流电发明人特斯拉说;我的发明都是因为得到神的启迪。
牛顿的科学研究在当时叫自然哲学,其实是神学的一部分,牛顿三十岁后的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启示录上面,并得出世界末日会发生在2016—2060年之间的结论。
注1 位值法就是今天的十进制,中国古代数学虽然没有符号化,但也是十进制。
注2 突厥学者花拉子米创立了代数学,并且当时已经有了方程组、移项、消元、二次方程等概念,现在英语中“算法”一词 algorithm 的词源就是花拉子米,值得一提的是阿拉伯还是现代化学的源头,蒸馏瓶、 漏斗、 平底蒸发皿等实验设备, 蒸馏、升华、过滤和结晶等许多实验方法都来自阿拉伯世界。
牛顿那个时代的人们已经观察到一些行星运动的规律,比如行星是沿着椭圆轨迹运动的,并且伽利略已经发现了球体的匀加速定律,既“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铁球下落快慢是一样的”。
在这个背景下,科学家们都想找到物体背后运动的规律。
1619年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发表,1673年惠更斯向心力公式问世,而牛顿在以上两个发现的基础上,以微积分和解析几何为工具,高屋建瓴的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应该说那是全人类的科学精华日积月累下最终在牛顿这里开了花结了果。
用牛顿自己的话说,我看的更远,只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跟什么苹果树掉下的苹果没有一毛钱关系。
事实上在牛顿之前,创立直角坐标系统一了代数和几何的法国人笛卡尔就用数学的方法对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进行过统一的解释,并提出了自己的旋涡理论,而牛顿对笛卡尔的学说研究很深且推崇备至。
另外,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还涉及到科学史上的两桩公案。
一,微积分到底谁发明的?
无可否认的史实是1684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就发表了微积分论文,牛顿的微积分理念则是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面提出,整整比莱布尼茨晚了三年,但是微妙的是现在提到微积分就变成了牛顿﹣莱布尼茨数学,谁让牛顿是英国皇家科学院的大神那。
另一桩公案,发明弹簧定律的胡克对万有引力的贡献。
胡克和牛顿曾经在双方的通信里争论过一个关于引力的问题,如果在无穷高的高塔上平抛物体,且该物体不受阻力的影响,那么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牛顿认为,引力是一个不随距离变化的常量,该物体的运动轨迹应该是一条螺旋线,而胡克则假设性提出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平抛物体不损失任何能量,应该呈一条椭圆轨道绕地球一周并回到原处。
很显然胡克是对的,他这个观点几乎就是万有引力的雏形,但是因为胡克数学不行最终万有引力被牛顿发现。
我说这些不是要否认牛顿的伟大,而是想说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天不生牛子,人类就万古如长夜的事情,如果牛顿出生在16世纪,他就没有可能研究出牛顿三定律,因为人类的科学积累不够,没有诞生牛顿三定律的土壤,就算18世纪没有牛顿,也一定会有羊顿出来总结出万有引力,因为万有引力定律的所有必要条件已经具备。
如果你不相信,那我就要问,为什么18世纪出了那么多大科学家,堪称人类群星闪耀时,但是却没人能提出相对论,反而要等到19世纪由爱因斯坦提出那?牛顿这种不出世的天才也不行吗?答案很简单,因为相对论是在牛顿经典力学、麦克斯韦经典电磁学的基础上用黎曼几何来证明的,而这些学说牛顿的时候还不存在,没有鸡哪有蛋。
今天的科学大厦是先打好地基,然后一层一层盖起来的,并不存在先盖出了某一层空中楼阁然后再往下打地基这种神话故事。
欧洲的科学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大航海时代之前,这一阶段西方的科学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阶段,研究的目的或是出于宗教原因,或是贵族的精神追求和兴趣爱好。
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后,欧洲国家为了争夺航道和殖民地开启了几个世纪的乱战,为了能获得战争优势,先进的武器成了迫切的需求,而当时空前繁荣的海贸带来的社会需求和商人爆富后对更多投资机会的追求则共同促使了科学理论被系统的应用到武器研究和生产生活之中,虚无缥缈的科学理论由此切实的转化成了实际成果并创造出巨额的财富利润,科学研究这才有了现实的意义。
以蒸汽机为例,1679年蒸汽机已经被法国人丹尼斯?帕潘制造了出来,但是因为“没啥用”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它只是被当作一个有趣的科学演示仪器在一些场合进行科学表演,甚至传说中有一台蒸汽机模型曾被带到大清在乾隆面前演示过。
事实上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关键标志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源于一次能源危机。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的木材资源濒临枯竭,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0%以下,木材价格也涨到了普通人负担不起的程度,所以英国人被迫转向了使用煤炭取暖。但是当时靠人力和畜力是没办法排除矿井中地下水的。
通常这种时候,科学家开始闪亮登场,1698年,萨弗里制成世界上第一台以蒸汽为动力的提水机并取得标名为“矿工之友”的英国专利。
7年后,纽科门发明了大气式蒸汽机,提升了蒸汽提水机的效率。
1765年瓦特设计出十几种装置彻底改良了蒸汽机,新款蒸汽机的效率提高到原来的四倍,这极大拓宽了蒸汽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并最终引发了工业革命。
其实,木材枯竭转为使用煤炭这种事情同样发生在了明朝末年的北京地区,但是从明到清,处理矿井地下水的方式一直就是用牛皮袋装水,再用人力配合绞车拉出矿井这种落后的方式处理,不要说蒸汽革命,任何技术改良的情况都没有发生。
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呢?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前文提到过的两万英镑悬赏航海钟的故事?它本身揭示了当时东西方文明差距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两个文明对待工匠方式的不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力出不了奇迹,重赏才能。
英国为了鼓励发明创造,早在1632就诞生了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专利法,发明一项有用的专利意味着一夜暴富。
其实在专利诞生的很久之前,英国皇室就开始以公示令状(Letters Patent 专利一次的词源)的形式来表彰给英国带来新技术的欧洲大陆技师,赋予他们在英国利用该技术生产的独占经营权。
英国历史上最早的公式令状可以追溯到公元1331年,彼时英王爱德华三世将纺织、漂洗、染色等相关专利授予了来自弗兰德斯(现在比利时、荷兰一带)的纺织工人约翰·坎普,允许其独占其经营权。
而同时代明朝的工匠就非常不幸了,因为明代沿袭了元代的“诸色户计”户籍制度,就是依照职业将人分成民户、军户、匠户、僧、道等,手工业者全入匠籍,他们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代承袭且不许分户。
匠籍若想脱离原户籍极为困难,需经皇帝特旨批准方可。匠籍给朝廷做工是无偿的,还要受到官吏的层层盘剥,有明一朝,入匠籍和军户的都相当凄惨,几与官奴无异。
在这种吃饭都成问题的情况下,本职工作都是尽量敷衍,发明创新自然无从谈起,实际上明朝的官方制物基本上是那种放在拼多多上9快9包邮也要滞销的品质。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两个文明对待工匠的方式如此不一样呢?还是要提到本文的核心观点之一,地理决定命运。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时期很有希望比西方更早诞生科学,就是春秋战国时代,话说人类伟大的进步总是伴随着人类思想的大解放,西周奴隶制度破灭后,就迎来了这样一次思想大解放,各种学说空前发展,诸子百家争鸣,其中就包括了与儒家齐名的墨家(本质是科学家,后面会细说),而当时各国在灭国的压力下默许了这些学说的发展,随后大秦天降猛男统一了中国,但是秦和汉初依然还是鼓励发明的,甚至发明了有用的东西还会受到国家的奖励,再后来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了,这之后工匠就沉沦成了下九流,科技发明也不幸被归为了奇淫巧技。
而欧洲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历史上则从未被统一过,比如说欧洲有很多肥沃的区域,但这些区域之间相距较远,所以历史早期难以形成较大的单一政权,而欧洲各个地区又被汹涌的大海、半岛、山脉和河流隔开,法国和西班牙半岛之间有比利牛斯山脉,法德和意大利半岛之间的阿尔卑斯山脉,德国和捷克之间的苏台德地区,匈牙利四面环山,巴尔干山脉隔开了奥地利和奥斯曼,法德之间有莱茵河,俄罗斯和德国之间则是狭长的原始森林和寒冷的无人带。
阿尔卑斯山脉
除此之外还有个搅屎棍大英孤悬海外虎视眈眈。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欧洲无法创造和维持单一的文化,相反这些不同的区域和文化之间彼此摩擦不断,战争频繁。
而当拿破仑这样有可能统一欧洲的人出现时,其他国家联合起来消灭了他。正是这些原因导致欧洲在历史上从未统一过,而是一直处于战国时代,这反而迫使欧洲各国政府为了不被邻国消灭而不得不容忍科学和创新的存在,甚至是主动自我革新。
现代科学的诞生在于知识的持续积累,广泛的传播,无私的交流和血腥的原始积累。
前文说到欧洲因为地理的原因难以被统一,所以欧洲一直是人类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地区,没有之一 。
而大航海时代来临后对海外殖民地的开拓,一度缓解了欧洲内部的矛盾,但当西方国家再次为了争夺殖民地利益而爆发冲突时,反而把欧洲内战扩大到了全世界,两次世界大战其实都可以看做欧洲及其附属势力的大战。
正是欧洲的长期战争和对外殖民使得国家变得更善于从其人口中榨取税收,然后他们利用这些税收来入侵和征服新的人口来征税。虽然政府收入激增,但维持职业军队和战争开销的成本也越来越大,这导致政府要从民间借钱,并创造越来越复杂的金融工具来保持自己的偿付能力,现代银行和金融业也由此而来。
除了战争和政府债务融资以外,毒品、奴隶贸易和对殖民地的残酷掠夺同样为最初的工业化提供了启动资金,比如西方用从美洲抢来的金银去印度买棉布,然后用棉布去非洲换奴隶,奴隶送去美洲种甘蔗,甘蔗制糖再卖钱,这就是最初的三角贸易。
三角贸易促进了欧洲造船业和火器的进步,这使得欧洲国家开始变得船坚炮利了起来,比如曾被评为史上第五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就曾长期担任威尼斯兵工厂的炮击专家和科技顾问,而当时威尼斯兵工厂主要生产舰炮和铁球炮弹,为了让自己家的火炮打的更准,伽利略系统地借鉴了他那个时代的啊拉伯﹣古希腊数学知识,并将他们运用到研究圆球的抛物线运动里面,这也是为什么是他发现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原因。
伽利略能被排在第五伟大,当然不可能只是因为发现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事实上他某种程度上是物理学的先驱,被尊为现代物理学之父,他在力学、天文学、材料学和科学方法上都有很多卓越的贡献,比如1609年伽利略“制造出一架放大20倍的望远镜,并用它观测了月亮,伽利略将他的观测结果记录在了《星界的报告》一书中,在书中他说,月亮并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完美无缺,而是坑坑巴巴的。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第一台温度计也是伽利略设计建造的。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种对人类贡献非常大的材料,玻璃,17世纪,玻璃以它独特的透明属性延伸了眼睛这一人类感官的视野,为人类打开现代物理学的大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比如说,几种以玻璃为材料的测量仪器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进效应,这些仪器是望远镜、显微镜、气泵、温度计和气压计。它们每一种都使得过去不可想象的实验和测量工作成为现实。
然而 不巧的是中国能制陶,能制瓷器,能做琉璃,但是唯独中国没有玻璃,因为中国缺乏天然纯碱,但是西方却很早就做出了玻璃,早在3000多年前,欧洲腓尼基人因为一次意外“发明了”玻璃,具体过程是船员们在一次做饭时将铁锅架在了沙滩上,船员无意之间用一些船上的晶体苏打快垫锅,在高温火焰的作用下,沙滩上的石英砂与晶体苏打发生化学反应意外的烧出了一层透明物质,就这样玻璃问世了,因为出现的早,在罗马时期玻璃在西方就已经相当普及。这就是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中的偶然。
工业革命之后,英国自己的机器生产效率提高,再也不用从印度进口棉布,就这样,英国殖民了印度并强迫印度农民种植靛蓝、棉花等非粮作物,然后再以非常便宜的价格从印度农民手上收购,棉花从曼彻斯特的大机器工厂生产出来后,反手再对印度倾销棉纺织品,这不仅让印度大量手工纺织业者失业,还造成了人为的大饥荒。
与之相反的是欧洲的大量农业人口被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并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到工商业和服务业中去,而美洲殖民地的存让英国等国避免了马尔萨斯陷阱,剩余的人口有地方转移,这让内战和革命的风险消弥于无形,当欧洲人抢劫了足够的财富,就可以供养足够数量的科学家群体脱产去搞研究,这些科学家跑到全世界去探险,去交流,去考察,他们接触到了全人类知识的精华,他们对能接触到的知识进行汇总和提炼,并且深入研究,最终去芜存菁,深入本质,形成科学体系。
同样的美洲更是给欧洲人提供了基本的处女地,让他们在没有传统包袱的情况下去实践世界上最新的技术和知识,比如电力革命就是因为英国的蒸汽设备沉默成本太高所以发生在了美国。
另外现代科学的基础是建立在大量科学实验之上的,没钱根本玩不转。举一个例子让大家直观感受下,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的本职工作是法国的包税官,科学研究只是他的兴趣爱好,而他这个兴趣爱好不是谁都能有的,因为他一套实验设备的花费就相当于现在的100万美元,而好在他一年的年收入相当于现在的250万美元,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是今天工业化的国家也没几个的原因。
可以说,欧洲少数人直接从这种殖民剥削中获利,多数人从支持这种剥削的系统(战争、贸易、发明、金融、运输)的发展中受益。
不过可能跟大家想的不一样,最初真正推动世界贸易蓬勃发展的其实是植物,尤其是美洲的植物,美洲的植物对世界到底有多重要?我把他们列出来,只要你稍有常识就可自行判断,玉米、土豆、红薯、烟草、辣椒 、橡胶、木薯、甘蔗、长绒棉、可可、花生、菠萝、腰果、鳄梨、西红柿、南瓜 、木瓜 、向日葵、金鸡纳树(可提取奎宁,疟疾特效药)等。
这些植物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流通起来,并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影响。在16到18世纪,欧洲人从植物的种植和倒买倒卖中,收获了天量财富,18世纪后期,在不同大陆上,出现了几千个种植园,形成了从植物种植、采摘、加工到贩运的巨大产业链和贸易网络。
所以科学发展的初期,受到最多官方和商业资助的科研项目其实是制图学和植物学,比如说拿破仑远征埃及的时候,身边带了200多位科学家,其中大部分是植物学家。
本文前面写了人类科学诞生的基本脉络,以及为什么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的发生地在欧洲,下面的部分要说的是,为什么中国没有诞生现代科学,以及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对双方的影响。
为了便于理清头绪就按王朝顺序写了。
春秋战国时代
有人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思想,也没有逻辑学基础,其实是错的,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这些我们都有,墨家就是科学家,而名家就是逻辑学家,但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我们今天对它们已经知之甚少,百家大部分失传了,比如我们今天只知道名家中的寥寥数人,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白马非马的公孙龙。
墨家典籍本来也在历史上消失了,好在清朝的时候有人从一套《道藏》里面翻出了墨经,这些墨经残卷里共收录墨家学说53篇,这才让后人知道了墨家的伟大,可惜墨家的其他著作和机关术却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为什么说墨家是科学家呢?且看墨经上都记载了些什么?
《墨子.经上》曰:“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几何学里点线面的概念,
《墨子.经上》曰:“方,柱隅四权也”,“矩写交也”“圆,一中同长也”。墨家关于方圆的定义。
《墨子.经上》曰:“力,形之所以奋也”,—运动由力引发。
《墨子.经下》曰:影倒,在午,有端与影长 ,光学里的小孔成像。
墨经里还阐述了一些宇宙的观念,比如墨经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一体的,这跟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思想是一样的。
墨经里面对光学研究很深、对凹、凸面镜如何成像,甚至焦距都有描述,也记录了力学里杠杆、滑轮、轮轴、斜面及物体沉浮、平衡和重心等概念。
为什么墨家会研究这些东西呢?因为墨子是个木匠,是劳动人民,自称“贱人”从“贱业”墨子与鲁班是好朋友,个人技艺同样高超,墨经记载,墨子能制木鹰飞于天(应该是风筝),能制大车载粮千斤。
墨子的门徒同样是以百工为业的平民阶层,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了很多科学知识,墨家把这些知识记载在墨经上。
墨子的思想同样很先进,领先那个时代,墨子提倡节丧,反对殉葬制度,墨子说要兼爱,也就是人人平等,这比法国大革命喊出的天赋人权要早两千年,墨子提倡交相利,认为商业可以富国,墨子的偶像是大禹,圣赞其十年治水 利国为民。
墨子与孔子同样周游列国,诸侯问孔子怎么样才能搞好政治那?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诸侯同样问墨子怎么样才能搞好政治那?墨子答:匡时救世,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不过遗憾的是,战国时得到最多重用的是法家和纵横家。那墨家最后的归宿是哪里那?是秦国。今天大家都以为秦灭六国靠的是法家,但是事实上秦灭六国靠的是法墨两家。
先说法家对秦的影响,秦朝的法律用16个字总结就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公开公正,一视同仁,秦太子犯了错没法处理,那就把太子的老师鼻子割掉以儆效尤。
秦国审判机关为中央、郡、县三级。判决后准许上诉,御史大夫和监察御史对全国进行法律监督。
在细节上,诉讼可以由受害人提起,也可以由国家官吏提起,(公室告与非公室告)审讯过程反对刑讯逼供,重视现场勘验和证据搜集。
“秦朝定罪量刑的原则有:确定主犯从犯,区分故意与过失,共同犯罪和累犯加重处罚,诬告反坐,教唆犯加重,自首减轻处罚等。
什么叫两千年法皆秦法?这就是了,当然了秦法同样是一套很严苛的律法,对犯法的人动则实施肉刑,如砍手、剁脚、割鼻子等。
虽然说商鞅变法对秦的强大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是墨家对秦强大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秦献公四年,墨家入秦受到献公重用,所以秦国的科学技术战国里最强,秦的剑比六国的剑长且锋利,因为战国的剑受限于青铜材质大部分是60厘米,但是秦坑出土的青铜剑有91厘米,原因就是秦的青铜剑是合金,里面有30%的锡,甚至秦的王剑表面还有一层铬盐氧化层,厚约10微米。它具有抗锈耐蚀的作用。而这种铬盐氧化”工艺是美国在1950年左右才发明的。
秦的弩比六国的弩射的远,《墨子.备高临》里就记载了一种连弩车,号称可同时放出大弩六十支,小弩无数的大型机械装置,秦的箭簇由兵工厂统一打造,所以秦箭的差距极小,而秦弩的配件可以互换使用。
秦以一国之力修了战国四大水利设施中的三个,分别是郑国渠 灵渠 都江堰 秦国为了增强运力修了秦直道和给马车用的木制铁轨,最神奇的是秦朝出土的竹简上还记录了九九乘法表。
但是春秋战国时还与儒家齐名的墨家在汉初之后却神奇的消失了,这是为什么那?
教员熟读二十四史也曾有这样一个疑问”我看历史这么久,怎么史书里只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人民群众去哪里了呢?
也许孟子的一段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
扬朱强调自我,在历史上彻底无了,墨子推崇兼爱,史记上只有24个字,诗经三百首都是佚名,人民群众写的不配有名字。
东西方文明之间的直接交流在明朝之前其实很少,约为零,更多的是间接影响,其中汗唐之间的影响主要通过西域,而宋元时期则是通过阿拉伯海商。
先说汗对西方的影响
公元3世纪,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匈奴被汉朝打败后,一部分匈奴残余进入了中亚地区休养生息,百年之后突然从东欧草原地带侵入了欧洲腹地,他们像一阵飓风一样,很快扫荡了整个中东欧地区,也就是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的活动区域,并很快打到了罗马帝国的疆域,罗马人不敌,开始给匈人岁贡。
这些匈人的入侵引发了当时整个欧洲民族的大迁徙和大动荡。比如著名的哥特人本来是生活在乌克兰平原附近的部落,结果被匈人撵到了瑞典和意大利一带,而匈人对西罗马的连翻勒索和劫掠则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这帮突然冒出来的凶蛮之辈让当时的欧洲人以为是上帝降下来的惩罚,并称呼匈人的首领阿提拉为“上帝之鞭”。
当然了,欧洲学者是不承认他们是匈奴人的,虽然他们部落名字发音一样,长相东方,而匈人墓穴出土的遗骨基因则同样证明了他们跟匈奴人一样,都是赛族人(蒙古—高加索混血)。
唐朝对西方的影响。
唐朝时,中国的造纸术经西域传入阿拉伯世界,14世纪左右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文明和知识才开始在欧洲大面积传播,在此之前,欧洲的文字只能记录在羊皮纸或者自埃及进口的莎草纸上,这些文字载体的一个特点就是贵,这就导致了两个恶果,一是14世纪之前的欧洲历史文献较少且不成系统,二是知识被宗教垄断,知识被垄断也就是人才被垄断,代表世俗权利的国王体系没有足够的人才去对抗教权,所以教权凌驾一切,宗教裁判所的阴影笼罩了欧洲一千年。
其实在蔡伦改革造纸术之前,中国的知识同样是昂贵的,几乎被贵族所垄断,正是蔡伦的造纸术极大的降低了纸的成本,才使得知识从贵族那里开始向下流通,间接促进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如果你不能理解,就想一想大哥大就知道了,一部大哥大几万块,没几个人用的起,如果价格一直下不来,那信息时代就不会到来,但是数字化时代来临后,一部诺基亚只要几百块,手机才得以普及。
所以可以这么说,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进入欧洲后极大的改变了欧洲,
首先打断了宗教对知识的垄断,让封建贵族势力有足够的人才对抗宗教。其次书本的价格下降使其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工薪消费品。这导致当时西方民间有了阅读的习惯。
在这一点上西方的表音文字优势明显,因为只要把字母和单词发音规则搞懂就可以像读拼音一样进行阅读,例如越南文字罗马化之后,扫盲只用了一个月时间。
但是在古代中国,学会繁体字和文言文则至少要学三年,这个学习时间对古代农业社会的平民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代价,另外就是西方鹅毛笔在书写方面也是比毛笔更容易掌握的工具。
书籍的广泛传播对当时被宗教禁锢的人心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比如后人从罗马宗教法庭的审案记录了发现了这样一个案子,某人因为多次在与人聊天中对神不敬,被多次举报,最后被判死刑,但是这人原本是个虔诚的信徒,在审讯过程中发现,他多次发表异端邪说不是受到他人的蛊惑,而是因为他看了很多书后开始胡思乱想,动摇了自己原本虔诚的心。
当然了最终打破黑暗中世纪的还得说是马丁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可以说马丁路德以一己之力让欧洲各国摆脱了罗马教廷的统治,马丁路德认为,大家可以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并以圣经为媒介和上帝直接对话,而不必通过教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影响深远,后来的欧洲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宗教自由,自治政府和自由等思想都深受他的启迪。
马丁路德的思想能有如此影响力,则完全得益于当时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普及,当时反对教廷的力量把马丁路德写的《九十五条论纲》印成了几百万本的小册子并传播到了整个欧洲。
思想的自由和科学体系自带的权威性与皇权或者神权的权威本质冲突,所以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受到权利的影响,可以说权力对人类知识的积累和科学发展的影响贯穿了历史的始终,任何科学萌芽,一旦妨碍到当权者的统治就会被雪藏或者扼杀。
春秋战国之时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自由最开放的一段时间,那时不仅各种学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且中国还有稷下学宫这种类似现在大学的学术中心和教育中心。
稷下学宫以游学为主,来去自由,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也可以自由辩论,相互吸收。
当时儒、墨、道(黄老)、法、名、兵、农、阴阳、小说、纵横家等各派的着名人物,纷纷在稷下学宫的讲坛,大力宣传和传播本学派的思想理论,驳难其他学派的观点,许多著名人物,如孟子、荀子、、李斯、韩非子、公孙龙等,都曾来稷下学宫游说和游学。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的。
但是这一切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彻底变了。
这一切的转折要从董忡舒说起,董是汉初大儒,家里是大地主,说起来儒家先贤出身都不低,孔孟都是大贵族出身。
董忡舒当时提出了一套理论被当时的汉武帝所采用,对中国后世的影响之深,至今无出其右。
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自此之后中国的天文学和皇权扯上了关系,民间无法私下研究,也不能胡乱解读,否则就是抄家灭族之罪。之后研究天文只能是官方机构如太史局、钦天监来做。
为什么这个影响很大那?
看过前文的就该知道,天文学才是现代科学诞生的根源,而我国的天文学原本是领先世界的,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
从西周开始,就有专门从事天文历法的世家,人称“冯相氏”、“保章氏”,星象知识世代相传。而从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先秦古籍更是记录了许多关于新星、恒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 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但是天人感应就像智子一样将中国的天文学锁死了。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忡舒在给汉武帝的奏对里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除了六艺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其他学说都不允许其发展下去,如此百姓就不会被混乱的思想迷惑,知道该遵循什么,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三、董忡舒在给汉武帝的《举贤良策问》里系统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概念。
可以说自董忡舒起,儒学成了一门帮助君王如何统治百姓的学问,到了明清,研究儒家经典彻底沦落成当官的敲门砖,而不是做学问,而伦常秩序那一套东西也成了天地一样不可动摇。
所以明清相对于汉唐宋不仅仅是哲学思想方面远远不如,而且在机械,钢铁冶炼,军事战略上都发生了停滞和倒退。
汉代出土的曾侯乙尊盘以明清的技术那是想都不敢想的水平。
儒家兴起前,中国关心的学问是偏理性和实用的,比如先秦书籍《九章算术》是教大家如何用数学和几何去解决实际问题,里面还包含了一元方程,勾股定理等内容。《考工记》记录了木工,冶金、皮革、染色、陶瓷等六大类的制造工艺,《齐民要术》农业,《孙子兵法》军事,《淮南子》、《吕氏春秋》杂学。
儒家兴起后,中国的学问从务实转为务虚,出的书都是经史子集之类的道德文章。
而自隋朝以经文开科取士之后,中国进入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皇帝朝代可以换,孔子后人却世代封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末。
1905年9月2日,直隶总督袁世凯、盛京将军赵尔異、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和湖南巡抚端方等一批高官,联名上奏朝廷,明确提出:国家危迫情形,一刻千金,“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言辞激烈地请求“雷厉风行”“停罢科举”。面对这些举足轻重的南北封疆大吏的联合奏请就在9月2日的当天,便以光绪帝的名义颁下谕旨,向全天下宣布:“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但是,清末的这个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还是失败了,因为反动腐朽的地主士族阶级不愿意失去土地,更不愿意放弃建立在人身依附之上的奢侈浮华生活,所以如果不是土改,我们今天也就是个好点的印度。
前文说过,战国是中国最有可能诞生现代科学的时期,而宋朝则是中国最有可能诞生科学的朝代,为什么这么说那?
长期以来,大部分时候我国古代的老百姓都是处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他们活的太穷苦了,纵使有技术革新也完全没有应用场景。
但是大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异类,与其他王朝不同,大宋商业发达,宋巅峰时一年财政收入6000万贯,是明朝的三倍。与其他朝代的税收主要是农业税不同,宋朝百分之七十的税收来自商业税,发达的商业还促使了人类最早的纸币“交子”的诞生,
宋朝初年,宋太祖就取消了宵禁,百万人口的汴梁是真正的不夜城,宋代市井生活的繁荣,《清明上河图》有最直观的呈现,它堪称北宋社会的百科全图,街道交错纵横,民居鳞次栉比,商铺百肆杂陈,商旅云集,车水马龙。
当然了一说宋朝繁华,就有人说宋朝是小农经济,农民过的很苦,面朝黄土背朝天,问题是哪个朝代的农民不幸苦?
旧上海很繁华,但是跟黄浦江的苦力又有多大关系呢?但你不能说黄浦江的苦力很苦就去就否定旧上海是远东第一大城市的事实啊,用部分的事实去否定全部的史实,某些杠精大可不必。
宋朝的商业发达还体现在它的海贸发达,宋时有23个通商口岸,与全球50多个国家通商,宋的船队最远到过绿衣大食(法蒂玛王朝的埃及),宋朝最大贸易港口泉州设置蕃坊供蕃客(外国人)居住,南宋时泉州城内蕃商突破了蕃坊的限制,蕃客与汉民杂处早已见怪不怪。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北宋元祐年间,广州甚至有个蕃客娶了赵宋宗室之女为妻并改了汉姓。
《梦梁录》卷一二载:宋朝“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者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
《岭外代答》卷六载:
宋船“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舵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
当时的市舶司从海贸所抽的商税是南宋国家财政的一大来源,号称“天子南库”。宋高宗赵构曾言:“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若措置得宜,颇助国用,岂不胜取于民”。
正是因为宋朝的商业如此发达且厚待读书人,所以宋的文化科技都很繁荣。
中国四大发明之二都是宋朝发明的,宋朝不仅发明了铜活字印刷术,还开发了彩色套印技术,改变了以前一次只能印一种颜色的低效情形。
宋朝发明了指南针并大规模运用于航海,这极大的降低了当时的航海风险。宋朝发明了火炮,火箭,并将火药大规模军事化。宋时的烧瓷技术取得很大进步,形成五大名窑,哥窑的技术能够烧出冰裂纹瓷器。
宋代的大科学家沈括著有《梦溪笔谈》一书,他通过精确测量子午圈,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年。沈括还确定出北极星几个世纪运转的位置。这使得海员在航行时利用指南针更准确地确定方向。沈括根据当时日食和月食的观测情况,他分析出太阳和月亮是球状的。
宋时苏颂发明的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数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巅峰之作。其中运用了水力传导,齿轮传导,发条装置,刹车装置等。是世界最早的天文钟,也是机械钟表的鼻祖。水运仪象台设计了活动的屋顶,这便是如今天文台活动圆顶的祖先。水运仪象台上的浑象仪一昼夜自转一圈,不仅形象地演示了天象的变化,也是现代天文台的跟踪器械--转仪钟的祖先。此外,其中首创的擒纵器机构,即是后世钟表的关键部件,因此它也可以说是钟表的祖先。
此外,宋的医学也有很大发展,本来汉时独尊儒术后,中国人的观念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都不能损毁又何况是解刨那?但是因为宋朝重视医学,所以宋用死刑犯和叛军尸体做了解刨,并绘有五赃图和存真图。甚至宋的法医学都是有很高水平的,参见大宋提刑官宋慈,还写了相关的专业书籍洗冤录集。
元朝
大家可能听说过黄祸一词,其实这个词本来是中世纪的欧洲人用来形容蒙古人的。
一直以来,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都是喜欢和中原的农耕民族相爱相杀,很少越过中亚跑到欧洲去,但有两次是例外,一是前文提到过的上帝之鞭,再就是蒙古人对欧洲的三次远征。
蒙古人十三世纪的这次爆种,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之深远,站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来说都是数一数二的,一战、二战加在一起也未必抵得上。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蒙古的这次崛起永久地改变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文明,华夏文明,阿拉伯文明和西方文明。蒙古崛起之前的中国是汉唐宋,是较开放包容的中国,蒙古崛起之后的中国是元明清,是封闭保守的中国。
至于蒙古是如何永远改变另外两个文明的,且听我讲。
先说一下当时的蒙古人为什么能打?
一,兵强马壮,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蒙古草原的统一之战已经打了几十年,可以说统一后的蒙古军队是一支百战之师,而蒙古马虽然看着并不高大,但是耐力非凡,所以蒙古军队通常一人双马甚至三马,蒙古人的战术通常是不惜马力,一日夜奔袭百里,机动能力举世无双,而蒙古人刚会走就会骑马,可以说是天生的骑兵,蒙古人打仗不用生火做饭,他们的军粮就是干奶酪和肉干,行军途中在马上就可以吃饭。实在不行还可以吃马肉喝马血,而当时的蒙古高原已经出现了双曲复合弓,它拥有比传统弓箭更惊人的穿透力和射程。以上原因造就了彼时的蒙古军队成为史上最强的弓骑兵。
二,成吉思汗改革了蒙古军制,
其中两条最重要。
1,是以十进制为单位将原本以部落为单位的军队进行了重组,每十人设立一个十夫长,每百人设百夫长,千人设立千夫长。百夫长阵亡,十夫长逃回者处死,千夫长陷阵而百夫长后退者处决。
2是所有劫掠所得决于目前,私藏者死。
蒙古军力强盛之后开启了对世界的征服,本来蒙古的军事重心主要是东方的金朝和大宋,但是因为一件杀使事件让蒙古意外发动了对欧洲地区的三次远征行动。至于这次事件的详情和三征的具体经过我就不细说了,感兴趣的可以自行了解,这里只说蒙古三次西征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首先蒙古三征相继灭了当时世界上的三大伊斯兰势力,分别是中亚的花剌子模、中东的波斯和阿拉伯帝国。也因此阿拉伯文明由盛转衰,由开放包容走向封闭保守。
跟大家想的可能不一样,当时世界上的科技中心和学术中心在阿拉伯世界的巴格达,没错就是现今伊拉克的首都。当时的巴格达有一座智慧宫,它是阿拉伯帝国的宫廷翻译研究机构、天文研究机构和皇家图书馆,同时它还是一所国家级的综合性学术机构及高等教育学府。当时的智慧宫已经产生了完整的科学实验体系。它的第二任馆长就是前文提到过的代数学之父—花拉子密。
而百年翻译运动就是在智慧宫完成的,当时的智慧宫用重酬从世界各地聘请了数十名学识渊博的学者和翻译家,其中有阿拉伯人,也有非阿拉伯人;有穆斯林,也有基督、犹太、萨比和袄教徒。
他们在智慧馆将波斯、印度、希腊、罗马、东方的科学文化典籍大规模有组织地翻译成了阿拉伯语。这场运动历时二百多年,地跨亚、非、欧等广袤区域。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的希腊典籍已经失传,不得不把一些翻译成阿拉伯文的古典文本从阿拉伯文又重新译成拉丁文。可以说智慧宫为人类文明保留了火种。
1258年蒙古大军攻入巴格达,摧了智慧宫,巴格达图书馆里的书被投入底格里斯河,一时之间连河水都被染黑。
蒙古的西征造成了欧洲历史上最大的迁徙运动,大量的权贵富人跑去了西欧,带去了中亚、东欧和中东的技术、文化和财富。
除此之外蒙古人还把黑死病带给了欧洲。科学界现在普遍认为黑死病源的鼠疫杆菌源于蒙古高原的啮齿动物。
蒙古军队一次前去攻打意大利黑海城市卡法的行军途中,军队爆发了瘟疫。蒙古人将患者的尸体通过投石机发射到卡法城内。卡法是黑海重要商贸港口,聚集着各地商人。鼠疫病毒随商人们、水手、货物的流动从地中海沿线一路向北传播,直至传遍整个欧洲。发生在十四世纪的这场瘟疫约夺走了2500万人的生命。将近欧洲一半的人口。
在亲历者薄伽丘所写的《十日谈》中如此描写黑死病,佛罗伦萨突然一下子就成了人间地狱:行人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倒地而亡。在惨状前,薄伽丘惊呼:“天主对人类残酷到了极点。”
黑死病导致了欧洲农奴制度的崩溃,封建领主制度的崩溃 和天主教会权威的崩溃,而国王的中央集权反而得到加强,欧洲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才得以发生。
蒙古人将中国的火炮和火药带到了欧洲。
元灭北宋时,吸收了大批中国北方汉族工匠,其中陕西华县有个能工巧匠,名唤郭侃。郭侃将自家研发的新式火炮献给了蒙哥汗。蒙哥汗非常高兴,封郭侃为官并让其组建了元朝第一支专业的炮兵部队,而火器在蒙古人西征的过程中大放异彩。
蒙古人第二次西征的时候在波兰德国境内遇到了西方联军主力,据文献记载,蒙古人在骑兵对战时使用了火炮,这是欧洲人第一次接触火器,战马被火炮巨大的轰鸣声吓的自乱阵脚,结果就是罗马教廷的三大骑士团,圣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和善堂骑士团,一战而殁,根据波兰历史学家德鲁果斯《波兰史》一书的记述,蒙古大军在此次西征中还使用了一种木筒中成束发射的火箭,因为在木简上绘有龙头,因此被波兰人称作“中国喷火龙”。
就在蒙古军队第三次西征从阿拉伯一路打到奥地利再往前就是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之时,1259年蒙古大汉蒙哥在钓鱼城下被炮石击中而亡,蒙古第三次西征结束。从这个角度讲,大宋是拯救了欧洲的。
虽然西方的火炮和火药是由中国传入的,但是不得不说将其发扬光大的是欧洲人,当清朝的火炮沦落到只能守城时,欧洲人把它用在了海战上,用在了陆战上,用到了修桥开路上。之后万有引力等力学原理又被应用到了火炮的研究上,将地上的炮弹和天上的行星统一到了一套理论模型之中。这样炮的威力越来越大,射程越来越远,它在战争中也越来越起到决定作用。
不过16世纪之前,西方的铸炮技术还是不如中国的,从炮管的英文单词就可以知道,barrel / ?b?r?l / n.桶;枪管;炮管。
西方做炮管的方式跟做木桶的方式是一样的,相同长度的铁板条有序排列成圆环形状,外围用金属箍加固。这是因为西方的冶炼金属技术落后,没有办法一体烧铸一根铁管。不夸张的说彼时中国的冶铁技术领先西方2000年。
根据里斯本国家档案馆《季风书》的记载,1627年3月6日,葡印总督禀告国王说,澳门总督唐·菲利佩·罗博已觅得“两位铸造高手”,正在来果阿的路途上。这两位华人铸铁匠人因不习惯使用果阿的铸铁,造炮事无进展,又返中国。1632年3月14日,葡王批准葡印总督在果阿使用澳门华人师傅铸造铁炮,这之后西方才有了一体铸造的火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三次西征在事实上打通了东方和欧洲的陆上交通,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而真?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马可波罗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从陆路来到中国的,他回到西方后写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曾经是欧洲最受欢迎的读物,号称‘世界一大奇书’,其影响之巨大,完全超乎想象。
它把彼时的中国描绘成一个富饶、文明、伟大的世外桃源,引起了欧洲人对中世纪黑暗蒙昧的憎恨。成为文艺复兴的动因之一。而欧洲人对书中描述的遍地是黄金的神秘东方的向往,更是直接掀开了大航海时代的篇章。
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是转手贸易,中间有好几手的中间商,贸易成本非常高昂,进入十五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崛起并打下了东西方贸易通道的必经之路,扼黑海咽喉的的君士坦丁堡。威尼斯受到奥斯曼土耳其的封锁与入侵,西方人急迫地需要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路。
红圈部分君士坦丁堡的位置
这条新商路的开辟要从葡萄牙说起。
葡萄牙的恩里克王子,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但是这位王子一生却从未进行过远洋航行。
1415年,恩里克等一众王子跟随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出海去打劫,他们的目标是直布罗陀海峡对面北非的一个贸易重镇叫修达,突袭很成功一天就拿下了,但是恩里克王子却被这里的富庶震撼到了,整个修达竟有两万四千多家商铺,价比黄金的香料、丝绸、珠宝、象牙这里应有尽有,很快恩里克得知了这里如此富庶的秘密,原来这里的商人掌握了一条穿越撒哈拉沙漠连通阿拉伯世界的路上商路,因此恩里克有了开发一条海上贸易路线让葡萄牙也发家致富的想法,他得到了葡萄牙国王的支持。
随后恩里克王子开始创办航海学院,设立天象台,网罗各国科学家研究航海和造船技术,开放皇家森林给造船者提供免费木材,建立航海图书馆并广泛收集各种文献和地图,其中就有马可波罗游记,1440年,葡萄牙造出了适宜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船舶——卡拉维尔帆船。
1448年,葡萄牙建立了欧洲第一个西非殖民地,拉开了所谓“地理大发现”序幕,开启了奴隶贸易。
可以说恩里克王子最初组织并资助了持久且系统的航海探险,也是他将探险与殖民结合起来,使探险变成了一个有利可图的事业。
其实中国的远航要比葡萄牙早,1405—1433年,郑和共七次下西洋,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和“牵星术”都是世界领先的。
学界一般认为,郑和航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即今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一带。
但是因为郑和船队既不是去做贸易也不是去打劫的,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所以这一直是个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到了成化年间《郑和出使水程》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被时任车架郎的刘大夏以船队出海是浪费钱粮为由销毁,这之后中国主动退出了大航海时代。
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深受马可波罗游记影响,从小就立志做一个航海家,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他说,根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中国和印度遍地黄金和香料,只要能开辟一条去往东方的新航道,那就意味着国家实力的极大跃升,最后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用自己的私房钱资助了哥伦布的远洋航行计划并给印度和大明国王写了信,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并固执的认为自己到了印度。为此他把美洲当地土著称为印地安人也就是印度人的意思。
但是历史上真正到达印度的船队是葡萄牙达伽马船队,1498年4月,葡萄牙人终于成功绕过非洲大陆好望角,从大西洋进入了印度洋,然后航行三千七百公里横穿整个印度洋到达印度,这是欧洲人第一次抵达传说中的印度,东西方贸易历史由此改变。
虽然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大航海时代的先行者,但是受益的却只是一小撮贵族,他们抢来的财富除了供自己挥霍,就是用来建造雄伟的城堡或者金碧辉煌的殿堂,底层人民依然过着贫苦的生活,甚至西班牙因为从美洲抢劫的金银太多,导致了西班牙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严重到什么地步?地主都破产了的程度,简直是千古奇闻。而且因为殖民地越来越大,管理成本不堪负重,最后连西班牙国王自己也破产了。
所以真正称得上日不落的还得是我带英,彼时的英国出了个很厉害的人物叫亚当斯密,号称经济学之父,他写了一本书叫国富论,总得来说英国的殖民政策遵循了他的思想,所以大英一般不抢劫,只要求自由贸易而且也并不直接管理当地,而是扶植买办。
这里分析下,为什么我们的远洋航行比西方早,却最终在文明竞赛上输了个彻底那?
因为心不黑手不狠,你看葡萄牙,国王带着王子出去抢劫。而西班牙人每侵略一地,都是用对方听不懂的语言以主的名义宣布对方成了奴隶,美洲三大古文明,印加文明,阿兹特克和玛雅都是被西班牙人毁灭的。
英国也不遑多让,他们收编了一批海盗,给他们颁发私掠许可证。当然最过分的还是感恩节事件,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那年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这时,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和火鸡让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间,然而他们站稳脚跟后转手就把天花病人的毯子送给了印第安人,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系统的屠杀他们。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大明朝对待周边国家的行为模式,彼时的大明可能是因为儒家的关系,也可能是一直以来的天朝上国的优越感,所以殖民是不可能殖民的,反而还很优待,比如朝贡这件事,通常是你送我一百两白银,我就反送你一百两黄金,绝对的亏本买卖。所以以至于大明还不得不限制周边国家的朝贡次数。
再比如开边市这件事,本来这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而且还能有效减少游牧民族的劫掠,但是有明一朝总是因为莫名的原因而拒绝开放边境市场。
正所谓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强梁夜夜笙歌,守法朝朝苦闷。曾经的强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而且很轻易的又占领了道德高地,对曾经的受害者们指指点点。
我国虽主动退出了大航海时代,但是却被动参加了大航海时代的贸易。
16世纪,西班牙在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银矿波托西银矿,它太大了,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积累,每年产银占世界的二分之一,同时期日本的石见银山也进入了高产期,每年产银占世界的三分之一,由此世界贸易一下子就起来了,但是这些产出的白银却大部分流入了中国和印度,换成了中国的茶叶、陶瓷和丝绸或者印度的棉布和香料。
不过讽刺的是,大明是禁海的,因为要守祖宗之法,但是禁海之后,沿海地带反而能通过走私获取暴利?明末浙闽走私成风,而海上走私与地方豪势大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地方毫族在明末时却即是官商,又是地主,士绅商三位一体。
所以明末收不上商业税,因为官员们反对,这是与“民”争利,明末的农业税也是越收越少,因为投献,举人以上功名的读书人可以免税,所以小民们把地寄托在举人老爷名下。
而繁荣的海上贸易则推动了南方的改稻为桑和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江浙大商人的手工作坊动辄雇工过万,但是繁盛的沿海商贸经济,只养肥了一小撮人,由此带来的通货膨胀,土地兼并,粮食紧缺等弊病,却最终搞垮了大明朝。
中国在世界上最重大的变革前夕再一次王朝更替,再一次陷入到闭关锁国之中。
其实一时的科学落后本来并不要紧,因为从万历十年开始,西方的传教士利玛窦等就已经主动送上门来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了。
明清两朝来华的“传教士”并不仅仅搞传播宗教迷信的本行,而且个个都是百科全书式人物,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几何原本》、《坤舆万国全图》、《奇器图说》、《化学鉴原》这些其实都经传教士之手传到了中国。
甚至利玛窦还收了崇祯朝内阁次辅徐光启为徒弟,两人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几何这个词就是徐光启翻译的。
再说两件事。
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1596年曾给明朝万历皇帝写过一封信。希望两国通商,遗憾的是万历皇帝并没有收到这封信,因为女王的特使约翰.纽伯莱在前往中国的途中遭遇了大风暴,这份信和船以及使者都葬身于大西洋底,直到1978年,沉船被人打捞出来,这封信才重见天日。
1986年伊丽莎白二世访华时带来了这封迟到了390年的信件作为礼物送给中国。
第二件事
1291年,马可波罗将第一件灰绿色的陶瓷小罐子(现藏于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带回威尼斯,由此掀起了整个欧洲对于瓷器的热情,瓷器成了西方王公贵族们争相拥有的珍宝,出现在君王、教皇的财产清册上、外交使节的礼单上。而当时欧洲还诞生了一个词儿叫“瓷器病”,人们用它来形容贵族们对瓷器那走火入魔一般的朝思暮想。
17世纪中期,人称“太阳王”的路易十四,希望可以通过外交的方式拿到瓷器制造的秘方。他派出传教士向康熙大帝送了很多神奇的礼物,比如能播放中国歌谣的钟表,具有透视效果的风景画,单筒望远镜等礼物,并向康熙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希望可以换回大清的制瓷工艺,从而实现“宇宙中两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在“艺术和科学领域一切发明创造”的共享与交流,可是明显康熙对这些不感兴趣,
明清的统治阶级并不希望有技术革新,从而影响大清的统治。
所以清朝把有关科学的东西都禁了,满清贵族不是不知道这个世界啥样,康熙本人自然科学水平就很高,但是仍然要传教士把自然科学翻译成满文,不能翻译成汉文,从近代公布的军机处档案来看,很多涉及到俄罗斯中亚的情报都是只有满文情报没有汉字情报的。
同样的乾隆也见过望远镜,三角棱等各种仪器,传教士也给他们说过各种原理,自己研究过解剖学和数学。
1793年,又一名马可波罗的铁粉乔治·马戛尔尼率团抵达中国,他代表英国官方来访是想要与中国通商,此时正值所谓的康乾盛世,(实际上是明末传入中国的地瓜土豆得到推广,所以康乾盛世也叫地瓜土豆盛世),马戛尔尼本是怀着朝圣的心情来的,但是目光所及很多房屋都是泥巴茅草屋,人民都破衣烂衫面有菜色,官吏更是随意殴打平民,他差点以为自己来错了地方,直到他见到了乾隆,马嘎尔尼代表英国向清政府赠送了一批国礼,其中包括:前膛枪、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安装有110门火炮的船舰模型,但是因为十全老人还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和英国人的无礼(不肯三拜九叩)最终拒绝了英国通商的要求。
西方还从中国学到了什么?
公元550年,拜占庭皇帝派遣两名印度僧侣从西域地区偷走了蚕虫和丝绸技术。
茶叶在当时的西方非常受欢迎,尤其是英国,英国当年从中国进口的茶叶每年以数十亿英镑计,从茶叶收的关税和消费税占英国财政收入的10趴,所以英国决定在自己的殖民地种植茶叶。
1848年9月,英国派出商业间谍罗伯特·福钧乘船来到上海公共租界。上海的中国买办动员各种资源配合福钧的行动,不仅为福钧弄了一个少数民族官员的身份,还给他找来了一个货真价实的武举人做保镖,之后福钧身穿大清官服大摇大摆在中国境内盗取了中国的茶种和制茶技术,买办们还雇佣了大量的中国茶农送去印度的锡兰(斯里兰卡)教当地人种茶,至此有了所谓的世界三大红茶,中国红茶 印度大吉岭红茶,锡兰高地红茶。
法国传教士在景德镇卧底多年,偷走了陶瓷的核心配方与技术。
自贡,中国西南的一个小城市,却拥有领先世界的深并开凿能力,在手工业时代,四川工人就开凿过千米深盐井,远远超出当时欧美的矿山技术水平。近代传教士断断续续地把相关技术带回欧洲,帮助西方突破了许多技术难关。甚至欧洲从第一次工业革命(采煤)向第二次工业革命(采油)的跃进,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中国输出的关键技术细节。
抗战时期,美国空军机械师在昆明见到中国人传统的失蜡法制造一口钟,看到造出来的钟非常坚固,表面精美,纹理也非常细致,受到了启发。当时美国空军的飞机涡轮叶片采用锻造的方法,锻造后的叶片存在金属裂缝,在飞行中易断,容易酿成灾祸。如果用失蜡法方法铸造涡轮叶片,熔液铸成的涡轮叶片浑然一体,必定更加结实,于是回国后,对失蜡法稍加改进,变名“熔模铸造法”。1955年,奥斯丁将所谓“首创的失蜡法”在美国申请专利。日本学者鹿取一男根据中国和日本历史上使用失蜡法的事实表示了异议。最终奥斯丁申请专利失败。
在19世纪之前,英国的文官选拔制度还是没有的,政府官员都是恩赐制,能当官的人都是权贵身边的人,之后英国从我国整套照搬了官员公务员选拔管理考核一整套制度。
传教士丁韪良说:“现在欧美各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而英国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学去的。
事实上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1570年出版的《中国情况详介专著》中就谈到了中国的职官制度与科举制度,如异地为官原则、会试制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