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民生谈产业 川渝代表委员聊“双圈”协同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再度成为网友关注的话题。记者围绕医疗、教育、法律、科技、乡村振兴、汽车产业领域,对话12位川渝代表委员,听他们聊一聊“双圈”建设。
话民生说法治
加强基础教育联动 构建相对统一的法治环境
教育是民生之基。两地代表委员对如何优势互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说,“两地多年来进行多层面交流合作,但仍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大学很‘热’、中小学较‘冷’;职教很‘热’、普教较‘冷’。尚没有成立中小学的高层次联盟,普教方面也缺乏高层次交流平台。”全国人大代表,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娅和苏华都认为,两地要加强基础教育方面的联动。“不妨探索带编交流、带岗互动。”刘希娅说。而苏华则建议,未来两地可共同策划一些特色品牌交流活动,由特色项目联动两地学校、学生参与,以品牌活动增强两地青少年参与。同时,两地也要立足未来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方向,做好推动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法治是民生最有力的保障。在川渝两地如何以法治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问题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和全国政协委员、四川恒和信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正国,不约而同提到“区域协同立法”。李正国认为,今年提出的立法法修正草案规定的区域协同立法工作机制,为两地深化立法合作提供制度供给,两地可就跨区域重大问题形成相对统一的制度规范,破除影响区域协同发展的制度障碍,构建相对统一的法治环境。潘复生建议,要针对区域协同立法,加大重要性宣传,建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确定立法重点方向和重要领域。李正国还建议可深化两地在裁判尺度统一、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智慧法院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两地司法机关协调联动。此外,可在法治人才培养、法治教育普及、法治宣传开展等方面加强合作,为川渝两地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司法环境。
健康是民生之本。在推动共建“成渝健康圈”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甘孜州藏医院院长江吉村认为,两地要推动更多项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覆盖更多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也要建立川渝跨界毗邻地区120应急救援服务联动一体化机制,满足患者跨辖区应急救治的院前急救服务需求。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重庆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戎蓉透露,未来重庆拟和四川共同推进疾控机构的共建。
谈产业聊发展
协同打造农业“全链条”产业融合发展 共建高能级科技平台
围绕科技、农业、汽车产业领域如何做好协同发展,两地代表委员各抒己见。
如何让乡村振兴成为川渝协同发展引擎?“养殖业是两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之一,但川渝地区现有的屠宰场仍存在产能过剩、相对分散等问题,且技术装备、工艺流程等与国内发达地区存有较大差距。”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琪金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其鑫建议,主管部门可进一步整合川渝屠宰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设施装备升级改造,提升肉品质量和行业发展水平,提升地方猪品牌价值。“除种养殖业,两地也要立足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杨武云建议,两地要共同挖掘农耕文化、协同挖掘农业景观和农业文化遗产,共同开发乡村旅游线路,并注入农耕文明、农业科技元素。“另一个重点是做好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建议两地在保证粮食安全前提下,协同探索粮经复合模式,充分挖掘和合理开发利用‘沉睡’的特色优质种质资源,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新路径,协同打造农业‘全链条’产业融合发展。”
两地委员还对川渝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发表看法。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和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明炬认为,双方应合作打造或向上争取共建高能级、高水平的合作平台。明炬透露,今年川渝将共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协同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体推进国家成渝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也将高效协同建设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打造以“万达开”协同创新示范区为样板的毗邻地区协同创新示范区,构建区域贯通、要素畅通、功能融通的成渝中线科技创新走廊。曾勇提醒,科技创新中心的打造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引进上要做‘增量’,让科技人才既能保留原工作岗位,又可在这个平台工作,两地研究成果属平台和人员原单位共享,这样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
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也是两地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像重庆整车优势明显,四川也有能源和软件优势,建议两地打造高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工商联主席、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坦陈心中所盼。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启阳汽车集团董事长王麒也表达“强强联手”的愿望,她建议川渝共同制定整体规划,明确总体目标、中长期计划,避免两地重复投资和研发,还可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重庆可发挥新能源汽车产业生产研发优势,成都积累一大批AI、嵌入式开发人才,能提供人才保障,未来两地还可因地制宜、分工协作,开拓更多有特色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