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语言经验对句子加工的影响,有助于儿童的双言学习教育

  随着世界各国及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不断地加强和深入,许多外国学生选择来华留学同时研习汉语,我国双语者甚至多语者的数量与日俱增。

  

  与此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族群汇聚的国家,不同地区的人群所使用的语言(俗称“方言”)也会不同。

  汉语作为世界上方言最复杂的语言之一,其方言与方言之间在字形、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往往差异极大,使用不同方言的人群之间往往言语不通、无法交际。

  普通话的普及消除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群之间交流的障碍,同时也促使我国大量双言者的出现。双语与双言现象逐渐成为心理学与语言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

  与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成果的双语现象略有不同,双言是指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口头语和基本一致的书面语的现象。

  正如研究所关注的黎-普双言者,他们普遍从入学前在生活情境中习得黎语方言,而后在学校情境中逐渐习得普通话。

  

  黎语作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由海南黎族人世世代代承袭使用,尽管存在地区方言的差异性,但他们仍具有壮侗语族句法、语法上的共性,且没有黎语文字,在书面表达方面与汉族人共用汉语文字。

  根据黎-普双言者掌握普通话的熟练程度,可将他们分为不熟练的黎-普双言者和熟练的黎-普双言者。而研究研究对象则主要关注普通话熟练程度较高的黎-普双言者。

  早期研究及相关理论对双语者的语言表征机制存在词汇联想模型、概念中介模型、修正层级模型等三种假设。

  但大多数行为实验及脑电实验研究的结果都肯定了修正层级模型的理论观点,支持双语者两种语言的心理词典是共享的。

  即词汇层相对独立但互有联系,语义层共享,而这种共享必然会对两种语言的加工产生影响。

  

  在诸如语言转化加工、二语句子认知加工等研究中,均证实了双语经验的确会影响双语句子阅读加工过程。

  而双言中的两种方言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和相似性都要高于双语,双言者的语词加工竞争可能会更加激烈,基于双语的相关研究结论也许并不完全适用于双言情况。

  所以,通过考察汉语阅读理解中关系从句挂靠偏向歧义消解加工的眼动过程来探讨双言者与单言者对第二语言的语言加工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语言经验的影响

  在研究的三个实验中,均通过选取第二语言熟练程度高的黎-普双言者和普通话单言者为被试来进行双言经验与单言经验的比较,进而考察不同语言经验对关系从句挂靠偏向句加工的影响。

  

  结果表明,黎-普双言者和普通话单言者在面对主/宾语关系从句挂靠偏向歧义句时的挂靠倾向不同,普通话单言者更倾向于低位挂靠,黎-普双言者则无明显的挂靠倾向。

  不同语言经验的人们对同一类型歧义句的歧义敏感性及加工机制可能不同,黎-普双言者对主语关系从句挂靠偏向歧义句的歧义敏感性弱于普通话单言者,黎-普双言者更可能采取的是先局部后整体的阅读加工策略,与普通话单言者相反。

  一直以来,研究者们将双言经验与双语经验对人类认知加工的影响作比较,认为双语经验对人类执行控制能力有促进作用。

  甚至能够改变人类的某些大脑神经结构,在一些抑制控制任务上存在优势,双言经验可能也存在同样的抑制控制优势。

  然而,在研究需要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激活意义信息提取的关系从句挂靠偏向歧义句加工中,并未发现黎-普双言者加工歧义句的加工优势。

  

  相反,黎-普双言者普遍比普通话单言者需要更多的阅读时间,说明黎普双言者可能并不存在抑制控制优势,或者说黎普双言者在语言加工任务中不存在抑制控制优势,这一点与双语者不同。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黎-普双言者的两种语言之间语义表征与词汇表征联结强度不同,双言者的语义表征与黎语词汇表征联结强度较弱,一定程度上支持修正层级模型。

  主/宾语关系从句加工难度

  研究中黎-普双言者和普通话单言者在加工主语关系从句挂靠偏向句和宾语关系从句挂靠偏向句时所采取的加工机制不同。

  加工前者时可以明显地看出黎-普双言者和普通话单言者在挂靠点名词处早期加工眼动指标中采取的阅读策略不同,分别是先局部后整体的阅读策略与先整体后局部的阅读策略。

  

  而加工后者时两类被试的眼动指标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阅读策略方面的差异,且出现黎-普双言者加工低位挂靠偏向句的阅读时间显著长于高位挂靠偏向句的结果,弱化了语义调节的作用,可能与主/宾语关系从句本身加工难度不同有关。

  关于主/宾语关系从句加工难度的问题,现有研究一直存在争议,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其中,支持主语关系从句加工优势的理论有名词短语可及性层级理论、结构距离假说、视角转换假说、填充词-空位域理论等。

  支持宾语关系从句加工优势的理论有,依存局域理论、常规语序假说等。在研究中,鉴于主/宾语关系从句挂靠偏向句中挂靠点名词处均为生命性名词,且在主语关系从句挂靠偏向句中两类被试存在更为明显的阅读加工策略差异。

  

  我们推测可能是主/宾语关系从句挂靠偏向句本身的句法特点造成的句子加工难度不同,进而导致上述宾语关系从句挂靠偏向句加工的结果,更符合视角转换假说的解释。

  另外,不少实证研究的结果,也表明汉语主/宾语关系从句加工的确具有不对称性。

  基于汉语语料库研究的考察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日常生活中汉语主语关系从句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宾语关系从句,根据频率假说的内容,汉语主语关系从句的确更容易加工。

  由此可见,黎-普双言者和普通话单言者对主/宾语关系从句挂靠偏向句的认知加工会受到主/宾语关系从句本身句法属性的影响,两类被试在加工较难的宾语关系从句挂靠偏向句时其语言经验的差异对句子加工的影响会变小。

  

  关系从句挂靠偏向句的加工机制

  研究通过三个实验试图考察汉语主/宾语关系从句挂靠偏向句的加工机制。实验中,依靠语义调节的作用将汉语主/宾语关系从句挂靠偏向句分成三类:

  分别是主/宾语关系从句高位挂靠偏向句、低位挂靠偏向句和挂靠偏向歧义句。

  其中,关系从句挂靠偏向歧义句是人类语言领域内经常遇到的语言现象,是人类考察句法歧义现象的重要窗口。

  目前,已有的跨语言关系从句挂靠偏向的理论模型均是基于印欧语系的研究,主要包括通用的句子加工模型、参数化的加工模型和基于经验的句子加工模型等。

  研究者们的基本观点是尽管人类语言在文字形态与语法结构上存在诸多差异,但仍然存在共同的认知加工机制,受人类普遍语言加工规则的制约。

  

  然而,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既具有SVO语序,又将核心词后置,关系从句前置的语言,其不具备严格的语言句法形态,句子建构更多地依赖话题信息、文本环境直接驱动,与印欧语系的句子建构极为不同。

  所以在汉语关系从句挂靠偏向句加工研究中,其加工机制是否可以完全利用上述提到的各项理论模型来解释,还具有不确定性。

  就研究的行为实验结果来看,黎-普双言者与普通话单言者两类被试加工汉语关系从句挂靠偏向歧义句的挂靠倾向不会受到句法属性本身的影响。

  普通话单言者均倾向于将关系从句低位挂靠于名词1上,黎-普双言者则无明显挂靠倾向,可见前者符合参数化的加工模型中的即时临近原则,后者则因语言经验的影响没有特定的关系从句挂靠倾向。

  

  这可能与黎语本身关系从句多为后置且与汉语用法不同有关。然而,研究的各项眼动数据结果显示,黎-普双言者与普通话单言者两类被试对汉语关系从句挂靠偏向歧义句的阅读加工机制会受到句法属性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早期加工主语关系从句挂靠偏向句与加工宾语关系从句挂靠偏向句时所体现出的两类被试阅读策略的差异。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