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对其自身的社交认知偏向有哪些影响?

  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工作。很多农村人口选择外出打工,导致许多年轻父母外出务工时,把幼小的孩子留在家中。这就是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

  

  01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人的心灵迅速发展,也是性格情感发生改变的关键时期。

  父母不在身边使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对父母情感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回应,从而使这些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

  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问题:学习压力大,比较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在生活中乐观积极的水平比较低;人际交往方面,对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比较敏感,比较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

  但并非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往消极道路上发展,也有很多留守儿童在经历了与父母分离的创伤之后心理依旧可以健康发展。

  

  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是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认知偏向是个体面对特定的刺激和环境表现出的特定的认知的特点。

  认知偏向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注意偏向,记忆偏向和解释偏向。

  认知偏向可以使个体在应激状态下迅速的做出反应和判断,同时不同的认知偏向会影响个体接下来的判断,对个体今后的身心发展带来影响。

  02

  研究人员探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对于社交认知偏向的影响,来考察这一保护因子在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对以后的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通过训练提升其心理弹性水平,从而可以促进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最后促进其身心发展,提升幸福感。

  

  研究者通过点探测范式来考察不同心理弹性留守儿童的注意偏向,通过学习——再认范式来探讨记忆偏向,通过文本材料范式来探讨解释偏向。

  实验结果显示组别和社交信息属性的交互作用显著,也就是说不同心理弹性的留守儿童在对于不同属性的社交信息的注意偏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心理弹性低的被试更偏向注意拒绝性的社交信息。

  组别与社交词汇的属性交互作用显著,在不同属性的社交信息的记忆偏向上,不同心理弹性留守儿童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心理弹性高的留守儿童对于接受性词汇的再认正确率更高,心理弹性低的留守儿童对于拒绝性的社交词汇再认正确率更高。

  具体表现为心理弹性高的留守儿童对于模糊社交情境倾向于做出积极的解释,心理弹性低的留守儿童倾向于对模糊社交信息做消极解释。

  

  03

  留守儿童,从大体上说就是因父母外出,不能和父母一起外出而留在本地的儿童。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准确定义有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到经济发达地方工作,孩子无法跟随父母外迁,而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

  研究人员则在留守儿童的定义里,加入了年龄的限定:16岁,除去父母离家的条件,更是在年纪的条件上做出了规定。

  研究人员把留守儿童的年纪规定在6到16岁,也就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目前还没有关于留守儿童的准确的定义,虽然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规定,但这个定义包含的几个因素是可以确定的,即双亲外出与否、外出时间长短,儿童现在居住地,儿童的年龄。

  在这几个因素里,最重要的是前两个因素。其中对于第一个方面的定义的衡定也已经明确:双亲一方或者一方以上离家打工。但在对于第二个方面的定义多数的文章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衡量标准。

  

  学龄阶段的孩子必须要接受教育从而留在家乡,父母作为家庭的支柱为了生计和家庭要留在机会更多的城市打拼,这大批留在老家的孩子就形成了留守儿童群体。伴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激增,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一群体。

  留守儿童在全国所有儿童中的比例在五年时间内从8.05%上升到21.72%。留守儿童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

  现阶段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大,而且预计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数字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照顾,疏于管教,从而产生了一些成长问题。

  这些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他们的报道屡见报端,例如在贵州毕节留守儿童四兄妹服毒自杀、留守儿童垃圾箱取暖中毒身亡等。

  有些留在老家的孩子因为个体生存环境并不友好而对社会环境产生消极的看法,因此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据统计在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留守儿童犯罪率一度占到了70%的比例,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04

  在这个概念里,与父母分离而留在家里的孩子在学习和个人的身心发展上都出现了一些问题:逃学,厌学;孤独感高,焦虑,抗压水平低等。

  一些现阶段关于留守孩童的心理问题,比如孤独,焦虑,自卑。同时还提出,父母与孩子的分离时间超过三个月,孩子会对生存现状产生焦虑,提升儿童的“烦乱度”。

  离开父母太久,儿童容易出现情绪和心理上的问题,比如说躯体化、恐惧、敌对、孤独、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

  还有一些其他专家对留守儿童的问题做出了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相对较多的表现出违法和违纪行为。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交焦虑问题。

  然而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存在以上提到的问题,有些留守儿童在“留守困境”的压力下适应良好,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比如由于父母的离开,有些留守儿童在更加独立自主,会以更加成熟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05

  随着留守儿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对这一群体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对于他们心理健康的研究。在个体的心灵发展过程中,儿童时期是非常重要而且关键的时期。

  而在这个关键时期中,留守儿童却长时间的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而父母的支持是个体外部支持的重要因素,是健康成长的重要因子。

  

  留守孩童缺少来自父母的照顾,父母的缺失也无法给他们在思想和成长方面给予直接的正确引导使,因此,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会遭遇困境,表现在他们容易在认识上产生偏差和在心理发展上不健全。

  很多研究人员通过调查或者访谈的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其中大部分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问题。其中部分的研究都表明,人际交往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

  长期与双亲的分离导致父母支持的缺失,加上身边照顾的人不能全心全意的关心孩子导致有些孩子在人际交往时自身缺乏自信。具体表现为不愿意或者不敢主动的与人交往, 产生孤独感,行为孤僻,不能积极的融入集体;在对待他人的时候会出现冷漠、 对他人信任度低,或目中无人。

  有学者提出,导致人际交往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包括人际认知偏差和缺乏人际交往技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及时的发现和解决,不然会成为阻碍儿童的健康发展得而因素。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