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5,这部国产纪录片,看完让人泪目

  不失联,需要你的加星

  点击上方蓝字→主页右上角 ···→设为星标?

  你好啊,我是朵朵~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部近 20 年前的老片子《幼童》。

  在豆瓣上,虽然只有 4000 多人发表评论,得分却高达9.5分…

  有网友评论道:泱泱大国,居然让 120 名小小幼童,扛起了整个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故事,美丽而忧伤。

  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注视到他们的命运曲线时:有的人,离开后便再也没有回来;有的人,回来后被时代排斥 ......

  但他们依然创造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日后的他们中,有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最早的校长,有中国最早的外交官,有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 ......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 留美幼童 "。

  长按二维码进入我们的后台

  回复 "幼童",直接观看

  民族的觉醒

  少不了开眼看世界的人

  100 多年前的清政府,闭关自守,极其封闭。

  从皇帝到臣民,对于外国情形一无所知,更没有兴趣了解。

  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外国皆是蛮夷之地,那里的人民既粗俗又不懂礼数,怎能和大清王朝相较。

  这样的环境下,到底是谁能有胆魄和远见想出 " 幼童出洋 " 的奇妙点子?

  这个人叫容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名校的人。

  从七岁开始,容闳就在外国人开办的学校读书,虽然中间因为战争遭遇辍学,但他还是因此拥有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聪慧的容闳在那里得到良好的教育,内心却开始痛苦,他希望中国有更多的孩子,可以和自己一样出国留学。

  日后他曾回忆道:

  " 我 1854 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到 1872 年中国开始出现第一批留美学生,期间历经了十八年的风云变幻和漫长的等待。"

  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促使下,朝廷终于决定选派聪慧的幼童前往美国学习,并计划之后每年派出三十名,分别学习军政、船政、布算、制造等西方人擅长的技能。

  因为要学习 15 年,所以留学生的年龄一再降低,最后降到 12 岁。

  幼童的选拔标准很严苛,涉及年龄、性格、容貌等各个方面。

  甚至连名字起得不好都要家里现改一个。

  因为出国后代表的是中国的形象。

  然而,计划一开始便受到了阻碍,几乎没有人愿意把孩子送去留学。

  费了牛劲,才终于选出第一批最优秀的 30 名幼童。

  临行前,所有孩子的父母和朝廷签订下一份 15 年的合同,上面写着:" 业成后回华差遣,不得私在华洋各处另谋生理。"

  而让人感到悲壮的,是合同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其在洋在途,如有天灾疾病不测等事,各安天命。

  多年后,留美幼童李恩富在自传中写道:

  和母亲分别时,我没有拥抱她,没有亲吻她,因为那样做是没有中国体统的。我只是四次下跪磕头,她试图保持很高兴的样子,但我能看见,她的眼里满是泪水…

  就这样,他们在亲人的不舍中,肩负国家的使命,踏上了一条几乎没有前人走过的路。

  传奇的幼童?

  少年天才一鸣惊人

  少年们没有给祖国丢人,他们分别居住在 40 多户美国人的家里,以惊人的速度打破语言障碍,适应了当地生活和文化。?

  受到时任美国总统格兰特将军接见;与马克吐温比邻而居;总能在短时间内成为班上成绩最优秀的学生。

  1878 年,随着留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升入,留学经费也日益增多。

  但追加经费很困难,因为当时的清政府,也已经处于亏空的状态,为了不使留学半途而废,李鸿章只得从海防经费中,拨出二十八万两银子。

  随后耶鲁大学,也开始陆续迎来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欧阳庚和詹天佑便是第一批进入这所大学的留学生。

  其中詹天佑就读于土木工程系,选学的是铁路专业。

  詹天佑

  彼时,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一条由外国人承建的铁路,但因为人们坚信铁道会破坏祖坟和风水,这条铁路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被拆除了。

  之后,又有二十名留美幼童进入耶鲁大学,在这所著名的大学里,他们同样保持着优异的成绩,甚至在体育竞技场上,也当仁不让。

  1879 年进入耶鲁大学的钟文耀,便成了耶鲁大学校划艇队的舵手。

  中间衣服不同的这位就是钟文耀

  早在 1852 年开始,在哈佛耶鲁的划船比赛中,耶鲁便很少获胜,但是钟文耀习惯根据风力对水中木块的推动判断行船状况,带队两年,耶鲁队一直大获全胜。

  留学幼童不止给耶鲁大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其他的大学,同样熠熠生辉。

  据统计,除了进入耶鲁大学的 22 名留学幼童,还有八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一人进入哈佛大学,三名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再加上进入拉法叶学院、伍斯特理工学院、布朗大学等高校的留学幼童,有近一半的人进入了美国大学学习。

  颠沛流离的一生

  他们的故事美丽而忧伤

  1880 年,留学幼童已在美学习八年,清政府的一些人却对于留学生的变化无法接受了,新到留学事务局的监督吴子登,便是其中之一。

  在吴子登和留学幼童的第一次见面中,他发现这些孩子居然敢看自己的脸,而且对他所说的话并没有顺从之态时,他震惊了。

  他们爱上了自由,意味着马上要失去自由。

  吴子登开始颁发新的制度,给学校发公告,要求美国的老师不要给中国的学生教不必要的课程,如美国的地理、弹钢琴等。

  他还在留学事务局里开设学堂,让孩子们来学习自己的文化,不管你懂不懂意思,都要背诵下长篇的古文,如果背不下来,就会受到惩罚。

  这种和美国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把这里都叫做是" 地狱楼 "。

  越是被限制,就越是要挣脱。

  直到两个孩子受到寄养家庭家长的影响,开始剪掉辫子,加入基督教,遣送回国成了他们的必经之路。然而他们却逃下火车,并宣称和中国留学事务局脱离关系,要留在美国。

  为了不让其他的留学幼童脱离控制,清廷决定撤回留学生。

  时任耶鲁大学校长的波特先生,在给清廷的公开信中写道:

  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人人善用时间,研究学术,各门学科成绩优秀,虽然年少,却谨言慎行,作风沉稳,不愧是来自大国的国民,足以为贵国增光。美国少数无知之人,对中国人颇有偏见,也因为这些孩子而逐渐消失…目前,正是孩子们最紧要的学习关头,即将开花结果,此时撤回无异于尽弃前功…

  但圣旨已下,无力回天。

  所有学生中,只有最早进入大学的欧阳庚和詹天佑完成了学业,而其中有一批学生,只要等过暑假,便可以进入大学。

  曾经,他们刚踏上美国的土地时,因为长长的辫子,被分不清性别,在报道中被称为是" 优秀的有才智的淑女和绅士 "。

  但他们明白自己肩负的重担,努力在陌生的自来水、煤气、电铃、升降梯中,努力融合新的生活环境,有人甚至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15 岁便进入瑞萨莱尔理工学院的 " 天才少年 "潘铭钟,入校一年,因学习过度刻苦而因病去世。

  而他的墓碑前,从没有家人来凭吊过。

  告别共同生活八年的 " 家人 ",离开好不容易进入的学校,回国后的他们等来的不是荣耀,而是同胞的排斥和冷漠。

  " 当我们乘坐日本号轮船溯江而上时,我们又一次见到了上海,曾想象会有人在码头热烈地欢迎我们,能见到我们的亲人,能感受到我们阔别已久的祖国拥抱我们,但一切全成了泡影。"

  原来,他们已经被定义为 " 有害于社会和无益于国家之人 ",所以他们一回国,便成为了众人眼里的 " 怪物 ",遭到来自社会的谴责。

  在外求学多年,此时故乡早就成了他乡。

  但他们的故事远还没有结束。

  壮志未酬的少年会向国家和人民证明自己。

  他们投身于回报国家的事业中,分别参与了中国最早的电报、矿山、铁路的建设。

  只是这条路异常艰难,因为当时的国家风雨飘零,接二连三遭受战争的冲击。而五四运动后,他们又被看作是前清遗老 ......

  如今,跟随纪录片,我们再次感受到他们的悲欢离合。

  他们的故事虽然已经远去,但作为曾经的探路者,他们和历史永存。

  一键获取观看链接

  长按二维码,跳转至公众号后台

  回复关键词「幼童」,立即获取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公众号

  和娃去博物馆,不懂找我

  ▼

  我今天的快乐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