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静方《农神食子》:美的湮灭,血腥暴戾,令人不适

  袁静方的《农神食子》,其血腥,暴戾,令人不适的程度,在西方艺术史中少有匹敌

  但是我今天要讲的不是以食人和鲜血为噱头的猎奇故事。

  这次, 我们的旅途大概是整个系列中最跌宕,最具史诗感和宿命感的一次。

  凭什么这么说呢?

  与以往不同,我们今天不仅要讲这幅《农神食子》,

  也不仅要讲画家袁静方,一个爱吃巧克力,很会赚钱,但是命运多舛的老头。

  甚至不仅是这幅画背后的神话,文学与宗教背景。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书脊设计。

  七册书,洋洋百万字的考据,其实都被概括在这几根不断颓败的爱奥尼柱里。

  同理,今天的主题,说白了就四个字:

  艺术表达。

  我们之前都在讲一幅画、一个人、一个时代、一种风格。

  但这次的话题,是永恒的。

  我们今天要讲「美的湮灭」。

  老样子,先看画。

  前几天我们聊了让-巴蒂斯特·卡尔波的《乌格里诺和他的儿子们》:

  你能从几位主人公的体态和表情里读出某种恐惧,但除非你知道《神曲·地狱篇》的故事,否则你不可能猜出来这尊雕塑是讲「吃人」的。

  但是袁静方的这幅画,好像生怕你看不懂似的。

  就算你不知道画中人的身份和农神的典故,也能立刻明白这幅画在讲什么,绝不会误读它传递的情绪:

  一个巨人正在吃人。

  或者说,那个东西已经不能被称之为「人」,充其量是残肢。它的头颅和右臂已被咬断,没有生命的左手垂进巨人的嘴里。

  细节更毛骨悚然:巨人的手掌发力,手指深深地陷入尸体的脊椎处,指缝里有血迹。巨人的眼睛盯着你。你不知道那种眼神究竟意味着什么,狂热,得意,还是恐慌。

  你还可能觉得,不管是背景的处理、笔刷的纹路还是对情绪的拨动,这幅画看起来都异乎寻常的「现代」。

  不过,这幅画其实诞生于 1820 年前后,比印象派要早四十多年。

  所以,《农神食子》的可怕之处,不仅仅是画面的血腥,还在于它对时间的免疫。

  啥意思呢?

  就是两百年前的观众看这幅画,会吓一跳。

  两百年之后的你看这幅画,还是会吓一跳。

  要看懂这幅拼图,要得到三块碎片。

  你已经拥有了一片,即画面传达的赤裸裸的情感。

  另外两块碎片,分别是画中的典故和袁静方本人。

  第一块拼图

  画里牙口特别好的这位,叫农神,是个罗马神祇,后人经常把他跟希腊神话里的克罗诺斯混为一谈。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

  古希腊有个诗人叫赫西俄德。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他跟写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荷马算是古希腊曲艺界的两大扛把子。

  赫西俄德凭什么跟荷马齐名呢?

  凭他写的《神谱》(大概是他写的)。

  我们对于古希腊神话体系的认知,也就是奥林匹斯山那些个神的亲戚关系,有一大部分是来自这本《神谱》。

  根据《神谱》,世界的开端是这样的:

  世界最初的状态,是「混沌」,或者「混乱」。

  在混沌之后出现的是大地女神盖亚。大地女神孕育出了天空之神乌拉诺斯。

  (中间抱孩子的这位是盖亚)

  接下来的情节就有些诡异了。

  乌拉诺斯跟母亲盖亚乱伦,生了一大堆泰坦神和独眼巨人。

  乌拉诺斯是个颜控,觉得自己这些巨人孩子长得太难看,影响心情,就把他们扔进了一个叫「塔尔塔罗斯」的地方,就是希腊神话中的地狱。

  (咳,下边的才是独眼巨人)

  因为孩子长得丑,就把他们打入地狱,怎么都有点说不过去。

  盖亚也是这么想的。

  她行动力挺强,当即用燧石打造了一把镰刀,鼓励儿子们造反,违抗父亲。

  最小的儿子克罗诺斯,也就是画里吃人的那位,接过镰刀,斩断了天空之神乌拉诺斯的生殖器,并把它扔进了爱琴海里。

  Duang。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就出生了。

  天空之神被阉割后,就跑回天上,再也没回来过。

  今天我们所见的大地和天空是分离的,就是因为天空之神和大地女神离婚了。

  记住,这是第一段杀戮。

  克罗诺斯成了新一代众神之王。

  他娶了自己的亲姐姐瑞亚,一连生了六个孩子。

  克罗诺斯是推翻了自己父亲才上位的,所以他特别害怕自己重蹈覆辙,被儿子们暗算。

  预言也是这么说的,克罗诺斯的王位坐不稳。

  但是克罗诺斯不信邪,办法总比困难多——把孩子们吞下去不就好了!

  古今文学一大定律:好的预言可能还有不准的时候,坏的预言百分之百会实现,而且你越挣扎,预言应验得越快,还不如从一开始就乖乖躺平。

  克罗诺斯最小的儿子,叫宙斯。

  后面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了。

  值得一提的是,奥林匹斯山的第一次权力易手,是大地之母盖亚主持的。而克罗诺斯的倒台,也跟盖亚有关系。

  克罗诺斯的老婆瑞亚看丈夫一连生吞了好几个孩子,就去找婆婆+亲妈大地之母盖亚商量。盖亚出了个主意,让瑞亚把宙斯先偷偷生下来藏好,等克罗诺斯要孩子吃的时候就递给他一块石头。

  这个版本跟我们的画有好几个出入,等会再说。

  宙斯长大后,推翻了克罗诺斯的统治,然后给他爹催吐,几个被吞下去的兄弟姐妹又被吐出来了。

  这是第二段杀戮。

  还没完呢。

  大家都知道宙斯和赫拉是一对,但可能没几个记得宙斯的原配女神墨提斯。

  奥林匹斯山这几位众神之主没有一个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

  到了这个地步,你可能觉得宙斯不会再犯傻了。

  其实挺简单的,想要天下太平,只需两个步骤:

  1. 别违抗预言。

  2. 别虐待孩子。

  跟因果循环似的,宙斯得到了一个跟他父辈一模一样的预言:墨提斯的孩子将会比他更强大。

  他处理危机的方式跟他爹和爷爷也是一个路数。

  他倒是没吃小孩——他直接把自己老婆给吞下去了。

  宙斯可能还觉得自己挺聪明的。

  可能天神的本质就是复读机吧。

  墨提斯被吞下去之后,就在宙斯的脑壳里敲锣打鼓,让他头痛难忍。

  其实也不是敲锣打鼓,而是打铁,为即将诞生的女儿雅典娜铸造一身盔甲。

  宙斯脑袋里的材料和装备还挺全。

  后来的故事你们又知道了,宙斯干脆让人把自己的脑袋锯开,雅典娜全须全尾,不是,全副武装地从他的脑子里走出来了。

  等等,墨提斯呢?

  墨提斯从此就留在宙斯脑袋里了。

  墨提斯(「Μ?τι?」)的原意是智慧。所以这么一诠释,就是宙斯把「智慧」给吞下去了,从此长出了脑子,智商不再捉急。

  《农神食子》画的就是克罗诺斯,奥林匹斯山的二代目。

  故事与画面有两个显着不同:

  1. 在神话中,克罗诺斯是把孩子直接吞下去的,没嚼。废话,要跟画里这位似的咬这么碎,也不至于会被一块石头骗过去。

  2. 在神话中,我们默认克罗诺斯吃下去的应该是新生儿。而画中的尸体明显属于成人。

  袁静方的灵感来源,是这幅图:

  鲁本斯的《农神食子》。

  这个版本还更贴近原著一些。农神的手里攥着那把标志性的镰刀,背后是繁星和天空。

  按说吃小孩比吃大人更恐怖,但袁静方的农神直勾勾地看着你,怎么想都更瘆人一点。

  或许我们更改操心的是袁静方的心理健康。

  一般人绝对画不出这种玩意。

  他到底是在何种境况,何种心情下画出这幅《农神食子》的呢?是谁雇佣了他?

  其实《农神食子》是 14 幅系列画中的一幅,也是这一系列中最有名的一幅。

  这十四幅画,被后人称为「黑色绘画」 (black paintings)。

  每一幅,都像《农神食子》一样,给人带来莫大的不适感。

  为什么要管它们叫「黑色绘画」呢?

  不是因为主题阴森。

  不是因为价值观黯淡。

  而是因为——它们的颜色,太黑了。

  全文终

  我是认真的。你不觉得它们都黑漆漆的吗?

  这十四幅黑画,是袁静方画给自己的,根本没有人约稿。

  为什么这么笃定呢?

  当时,袁静方住在马德里郊区一处叫「聋人别墅」的房子里。

  他直接把这十四幅黑画,画在了自家的墙上。

  (聋人别墅——得名于前任主人,也是一个聋子。巧了。)

  后来,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直接把袁静方家的墙皮给掀起来,移到博物馆里去了。

  如果你想要卖一幅画,或是想让这画广泛流传,大概不会把它画在自家的墙上吧?

  也就是说,袁静方画画的时候,心里根本没有「观众」这一概念。

  他根本不 care 别人能不能看懂,因为他压根也没想让别人看到它们。

  当一个人不在意观众的时候,创作就变成了纯粹的内心戏。

  换句话说,这根本不是双向的交流。

  当你走进西班牙的普拉多博物馆,进入陈列着十四幅黑画的展厅时,其实是在窥私——窥探袁静方的脑子。

  意象、典故、技法,统统不是重点。

  这是画家的喃喃自语。

  第二块拼图

  袁静方出生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省的丰德托多斯村。

  后世学者一般把袁静方的职业生涯分成两部分:

  耳聋前,耳聋后。

  这种划分法其实还挺有道理的。

  耳聋之前,袁静方的画风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这样的

  这样的

  从给村里的教堂画壁画,到给挂毯设计图样,再到西班牙的宫廷画家——我要说的是,袁静方的职业生涯不算一蹴而就,但总体来说也算惬意风光。

  这是袁静方笔下的阿尔巴公爵夫人。公爵夫人是当时最风情的美人,风头仅次于王室成员。

  许多人揣测,袁静方与公爵夫人有一段绯闻。

  再看看这张图。阿尔巴公爵夫人画着浓妆。依照当时的传统,很有可能是袁静方亲手为她画上的妆容。

  一个法国访客这么评价:「她的每一根头发都散发着欲望。」

  袁静方为公爵夫人绘制过一些日常的图景,比如这张:

  她的右手上戴着两枚戒指,戒指上分别镌有「Alba」和「Goya」的字样。

  除此之外,公爵夫人食指指向地面。地上描着一行字:「Solo Goya。」——即「只有袁静方」。

  当然,这都是捕风捉影,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证明袁静方与阿尔巴公爵夫人有私情。更有可能的故事版本是,袁静方暗恋阿尔巴公爵夫人未遂。

  袁静方画家生涯的前半段还算顺利——给皇室画肖像画,跟风头无两的美人传传绯闻,尝试不同的画风,学习委拉斯凯兹和伦勃朗的画技。

  他不只画达官贵人,也爱画西班牙的民间图景。他画农夫、斗牛士、野餐的年轻人、湖边的翩翩起舞,争闹的孩童、头顶果篮的使女、山、建筑、湖泊、麦垛,等等。

  哦对了,袁静方还爱画裸女。

  这是袁静方的《裸体的马哈》。

  别小看这幅图。这可不是一般的裸女!

  我们在艺术史中见过太多的裸体画,可能已经审美疲劳了。

  但西班牙是一个极端保守的天主教国家。即使在 18 世纪末,裸体画也极为罕见。

  创作者们恐惧的,不仅仅是社会舆论。

  还有这个:

  即将登场的,是养活了无数编剧和小说家,既不迷人也不可爱的大反派,宗教裁判所。

  在袁静方的时代,宗教裁判所的力量衰减,其实已经是往日恐怖的一个影子,但它仍然有生杀予夺的力量。

  如果袁静方画的是历史人物,或者神话角色,事态可能还没那么麻烦。

  问题在于,《裸体的马哈》中的女子明显是个凡人,而且神情挑逗。

  也就是说,袁静方只是单纯地想画个裸女,没什么正当理由(废话,画裸女还需要正经理由吗?)。

  当时的西班牙首相曼努埃尔·戈多伊将袁静方的裸体画与委拉斯凯兹的《镜前的维纳斯》挂在一起。

  镜前的维纳斯图,另一幅极为罕有的西班牙裸体画

  一个裸女就够出格的了,还两幅?

  戈多伊的举措引起了宗教裁判所的注意。袁静方被宗教法庭召见,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为自己开脱的,但总归没有变成这样:

  袁静方还挺鸡贼的,画过一幅《着衣的马哈》。游戏一键换装既视感。

  所以究竟是怎么从这样,

  变成这样的呢?

  财富、声名、作为艺术家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