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校难逃关停!人口负增长下,高校该如何自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而在近几年中,全球多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受到人口、经济、疫情等多重因素冲击,大学关停、合并的浪潮已相继掀起。
因疫情引发的生源与资金缺口,截至2020年下半年全美已有33所大学宣布永久关闭,其中不乏百年名校,此后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加。2021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排名全球第13位的考古系,停止本科招生,同时解聘部分教师。近5年来,韩国地方大学有二十多个专业已全部消失。2021年,韩国西海大学已申请停止办学,东釜山大学也开始进入停止办学流程。……
而今年,这样的讨论也开始出现在我国高教圈中。
十几年的缓冲期,足够大学做什么?
今年1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要深刻认识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对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调整的紧迫要求。人口变化对教育的影响是渐进的,这股冲击传导到高教界,大约还需要十几年。对于发展周期动辄4、5年的大学来说,时间并不算长。已经出现在很多国家的高校“关停潮”值得提前警惕,如何抓住这宝贵的十几年也是每所大学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已有许多专家学者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乔锦忠教授表示: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会萎缩,部分办学质量不高,又无特色的高等学校会面临关停并转的局面,高等学校的数量将会有所减少,学校的规模将变小,像现在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巨型大学将很难再看到。——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陈先哲教授认为,人口变局下教育发展方式也需发生真正的转型。当未来学生数量减少,学生选择权更多的时候,高校必然会调整战略,进行差异化发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高校未来的办学思想,不应该在增加重复科目、专业、学院等扩招方向上下功夫,应当极力减少求大求全的专业设定,锚定一个或多个办学特色项目,做好分层教育、特色教育,提供社会需求的运用型教育。
从这些专家学者的意见中,我们能够提炼出一个共通的理念,那就是差异化发展、特色教育。
曾经,“求大求全”的外延式发展,让“千校一面”的高校同质化现象开始出现。有学者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主要在于管理模式和评价导向趋同,而破除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高校分类管理改革。在这方面,我国政府近年来也在不断强化政策引导。
图源:教育部网站2017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将“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研究探索分类设置制度”作为相关工作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近两年的新一轮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以及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也分别提出了分类评价方案与分类思想。
图源:江西省教育厅除了顶端设计,各地也都在自行发力。去年,江西省出台试行的高校分类管理办法,一时成为高教圈中的热点之一。但这已并非首创,近年来,高校分类管理已先后在上海、浙江、山东、辽宁、天津等多地开花结果。其中开展较早的上海已成功打破了高等教育同质化办学倾向,并形成了可复制的“上海模式”。
相继上马的种种举措,是我国高校分类管理不断推进细化的一个缩影。在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端鸿看来,分类管理将会给高等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图源:上海市教委网站2015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实施高校分类管理改革
“好大学的标准不止一个,高校分类评价尊重了高校多样性的基本规律。”张端鸿说。他表示,多样性也是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只有不同类型的高校都追求卓越、办出特色,高等教育才能为国家现代化提供全面支撑。
人口转变下,为何还会有“新建潮”?
未来的“关停潮”或许已在路上,而如今的“新建潮”却仍方兴未艾。据不完全统计,整个2022年里,我国已有30余所筹建或在建的新大学传出新进展。其中有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这样的“国家队”,也有河南电子科技大学这样的地方赛道;有海南莫斯科动力大学这样的合作办学,也有东方理工大学这样的民间力量。全国各地的高教棋盘中,筹建新大学都是一枚颇有分量的落子。
图源:苏州健康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落户苏州吴中区
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无疑是国家与地方政府所期望的,但面对有可能到来的生源冲击,这两年掀起的新大学筹建热潮,是否就显得有些“短视”呢?其实,只要仔细了解过就会发现,其中一些大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新”。
图源:广州黄埔发布例如,应急管理大学由华北科技学院和防灾科技学院合并组建;张仲景国医大学是由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国药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教育资源整合复建;广州交通大学则是以广州航海学院为基础,整合广州地区交通高等教育资源新建的。很多新大学,都是将当地的特色教育资源集中整合,与我们之前所提到的差异化发展、特色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曾表示,不同类型的高校受出生人口下滑的影响差异很大,好的大学招生没问题,未来招生生源受影响较大的高校是高职院校、民办高校。而这些领域不同、类型各异的新建大学,就肩负着探索高等教育改革的职责。它们今后的发展历程,对于数量巨大的非顶尖高校来说,是十分宝贵的经验。
图源:黑龙江省教育厅不过在如今的人口变化趋势下,新高校更要审慎建设,贵精不贵多。早在2021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就强调“合理调控普通本科高校增量,注重优化存量。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资源整合等方式,设置质量高、特色强、规模适度的普通本科高校。”
现阶段,广东、山西、山东、黑龙江等省份都已在“十四五”相关规划中明确了“控制高校增量”或“原则上不再增设新的普通高等学校”等相关表述。同时,还有更多省份把整合高校资源的相关表述列入了规划之中。这种对高教资源的优化,亦是未来高校发展的一份“保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生源危机也是在倒逼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未来的高教布局调整中,办学特色与办学质量将成为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惟有质量够硬、特色够明,才能在风浪的冲击下始终屹立不倒。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教育部网站、各地方政府及各相关高校、光明网、科学网、经济日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南阳日报、大河报教育等
关注我们,了解高等教育领域新鲜资讯!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