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笑还是欺凌?治理校园“软暴力”一样重要

  3月22日,湖南省教育厅印发《湖南省教育系统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其中明确“五种行为”构成欺凌,除了直接的暴力伤害、恐吓,还明确起侮辱性绰号、恶意排斥、孤立他人、通过网络诽谤他人等“软暴力”也构成欺凌。

  我们经常说,“孩子是一张白纸”,“孩子没有什么坏心思”,但是,也正是因为孩子还在价值观的构建期,更要及时告知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否则,未成年人可能把足以造成身心伤害的行为当成玩笑,把欺凌、孤立等同于游戏。在之前将殴打、推撞、拉扯等暴力行为定性为欺凌之后,更要把“软暴力”欺凌纳入治理的议程中,让孩子尽早明善恶、识是非,了解孤立、排斥、诽谤行为的严重危害。

  成都有个男孩,仅仅因为名字里有个“坤”字,结果被同学集体玩梗儿,嘲笑他是“鸡哥”,遭到孤立,导致孩子自残、抑郁的严重后果。徐州市的初二女生袅袅(化名),遭遇网络欺凌近一年时间,同学把她的照片做成表情包,导致她一去饭堂就会被大家认出来。这样的“玩笑”其实一点不好玩。但是,因为被包裹在同学开玩笑、网络无厘头的伪装之下,学校、老师、家长往往不够重视,没将之提升到校园欺凌的高度上严肃对待,等出了大问题,可能就是孩子一生的阴影了。

  近年,反校园欺凌的国家治理走上了快车道,角落里哭泣的孩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温暖的法律之手为他们撑起了晴空。从2017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共同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到2020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写入防范学生欺凌条款,全社会对校园欺凌的认识也在升级、深化。

  我们会发现,那些让人心痛的极端的校园暴力案件,很多源于同学间不起眼的攀比、抱团、抢零食、“开玩笑”,最后一步步升级成为残酷青春物语。治理校园欺凌,不能全依靠《刑法》,还得依靠“教育法”,别等悲剧发生了再处罚,此时再抓几个、判几个,来不及了。而是要从教育层面,尽早让孩子懂得玩笑和欺凌的边界,排斥与抱团的区别,将反霸凌纳入日常的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当中,让孩子在日常交往当中就知道那根红线。

  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这一次湖南省教育厅明确将恶意排斥、孤立他人、网络诽谤等“软暴力”纳入反校园欺凌的专项治理,是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升级,对于孩子保护的升级,也是以实际行动回应公众有关校园安全的诉求。

  谁家的孩子不是心头肉?谁忍见稚嫩的面庞变得狰狞?对于校园欺凌应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对于“软暴力”欺凌要做到见微知著,一并纳入治理行动中。

  (原题为《【社论】玩笑还是欺凌?治理校园“软暴力”一样重要》 来源 澎湃新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