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槐荫区教体局:构建“1+3”的劳动教育体系
4月29日,由济南市教育局主办,市中区教育和体育局、济南市市中区泉泽小学承办的济南市中小学劳动教育专题推进暨第一次现场交流举行,会上,全市教育系统6家单位将带来自己在劳动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与此同时,济南市中小学家庭劳动教育清单及首批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也将正式对外发布。与会人员还将围绕“课程:让劳动教育真实发生”这一主题展开专题研讨。
区域劳动教育的整体推进需要行政引领的顶层设计,济南市槐荫区教体局总督学田丽,介绍槐荫区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他们的题目是:《构建“1+3”劳动教育体系,“三对标三着力”打造区域劳动教育推进策略与课程建设品牌》。
田丽介绍,槐荫区把劳动教育工作作为教育强区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和品牌工作,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济南市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行动方案》实施以来,在市教育局和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槐荫区教体局坚定笃行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健全经费投入机制,遵循教育规律,分析劳动教育的外延和内涵,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多渠道拓展建设校内外实践场所43处,做到科学谋划区域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我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有序推进。
区校班组织有力、上下沟通顺畅
构建“三级联动”劳动教育协同育人体系
去年以来,槐荫区以构建“1+3”的劳动教育体系,“三对标三着力 ”打造区域劳动教育品牌。“1”是指槐荫区正式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见》(草案),“3”是指劳动教育行动路线规划、劳动教育教学指南、劳动实践基地资源图谱。“三对标三着力”中“三对标”是指对标省市文件要求,对标教育强区发展要求,对标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的重难点实施策略,整体推进“多元并举”劳动教育课程、“知行合一”劳动实践活动、“整合共享”劳动实践基地、“精神涵育”劳动文化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始终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劳动教育工作涉及政策制定、课程实施、基地资源、综合评价等诸多方面,区教体局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含基教科、教研室、团工委、少工委等有关部门,指导学校从以下五方面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做到协同推进、整体联动。
1、制定督导评价文件方案。学校层面发布的开展劳动教育督导评价、组织管理、教育教学、劳动实践、考核评价和特色创新等相关文件、方案达102 份。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初步统计,我区共有劳动教育教师705人,其中专职教师(或者综合实践)166人,同时聘请劳模、职业学校教师、民间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学生家长、非遗传承人等127人作为兼职教师。
3、加强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全区学校因地制宜建设了校内劳动教育基地,与周边社区、企业、公益单位合作共建了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共有43家,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补充。
4、健全督导评价体系。教体局主要通过专项督导开展劳动教育督导评价,涉及学校劳动教育的组织管理、教育教学、劳动实践、考核评价和特色创新等。通过制定区级劳动教育督导评价文件,形成了专门的督导工作体系,将学生具体劳动实践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评优的重要参考,并将劳动教育纳入对班级和教师的考评中。
5.营造劳动教育内涵校园文化。学校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单,成立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等组织形式,结合各种纪念日,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的校园文化。
学校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单等共127件。
落实国家课程,开发区本课程、校本课程
构建“1+2”劳动教育课程育人体系
槐荫区各学校均将劳动教育纳入了课程体系,制定课程计划,按要求开足开齐开好劳动教育课。注重结合实际研发校本课程,各校根据本校特色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形成了“1+2”的劳动教育课程育人体系。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项目化、序列化、螺旋式”安排劳动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儿童劳动教育应谋求手脑相长。”早在2011年,我们就将劳动教育纳入五天封闭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其中按年龄阶段“项目式、序列化”进行1天半到两天不等的劳动教育。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我区基于劳动教育项目式学习,整合了课程资源、基地资源、家庭和社会资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学生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规律,采用分段式、序列化,横纵两条主线、立体式开展劳动教育,各单位共设计项目式教学资源内容180余个。
例如,依托槐荫区特殊的地理和区位优势,我区去年研发打造的3条“黄河文化+”研学劳动实践精品线路,形成“黄河文化+”劳动实践育人新体系,其中参与学校有6所中小学,每个线路都融入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在市教研院举行的全市第三届“教研之道”论坛上,我区恒新小学作为劳动教育唯一发言单位,介绍了学校“耕读园”建设成效。在恒新小学,横向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生态种植课程为主要抓手,以整理课程、烘焙课程、烹饪课程、茶艺课程为补充,形式丰富多样,与生活息息相关,多方位提升劳动素养;纵向看,则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调整课程,逐步进阶,有层次地提升劳动素养。
(二)结合学校办学特色,“重品牌、重质量、重科研”设计校本课程
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促进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和其他教育的有机融合,与各项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并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努力渗透劳动教育。
我区劳动教育品牌建设助力各学校的劳动教育凸显特色化和品牌化。各学校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发了各类特色劳动课程。涉农地区学校主要开展花卉、园艺、种植等劳动课程,城区学校主要开展手工、设计、创意类等劳动课程。我区古城实验学校的高科农业课程、田庄小学的蘑菇养殖与采摘、西张回小的水稻种植都体现了农业生产劳动的典型特点。济微中学的机床冲模课程、兴济中学的高铁列车组件课程让孩子们对工业化劳动有了一定的体验,张庄小学的剪纸课程、槐荫中学的黄河文化课程增添创新性劳动元素,展现中华历史传统之美。
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各单位渗透劳动教育的各学科课程汇总统计大概有1300多课时。
(三)把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整体推进
“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劳动教育需要抓住由劳动到教育的关键一环。其中,评价体系具有举旗定向的“牛鼻子”作用,更是工作体系中最繁杂的部分。评价是导向,评价改到哪里,育人方式就会改到哪里;评价还能激发活力,给学生装上成长的发动机。
我们认为素养是内在的,一般不能直接观测,需要以活动为载体进行间接分析、推测。素质与外在表现之间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同样的行为可能为不同的动机驱使,同样的意图可以通过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
在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被大量的智能设备跟踪着、记录着,形成了自己很少觉察到的“数据自我”和“数字生态圈”,这为记录学生成长经历及其表现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在学生层面,我区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次数、态度、能力、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测试综合得分,包含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各类劳动活动项目情况等内容。学段结束时,依据学段目标和内容,结合综合素质档案,兼顾必修课学习和课外劳动实践、开展志愿者活动等,对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劳动素养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定。
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做了探索:一是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展。二是引导学校开展各种劳动教育活动,通过设计特色发展指标,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三是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评优评先中的使用,特别是如何让学校更好适应非分数评价体系,在评选中取得应用实效,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教师层面,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激励机制。将劳动教育教学成果纳入评奖范围,对优秀成果予以表扬。开展劳动教育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激发广大教师实践创新的潜能和动力,共有80人次获奖。
学校为主导,家庭和社会为两翼
构建了“一体两翼”劳动教育实践育人体系
(一)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也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我区在劳动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工作中,提前研判、注重实效,在我区出台的“新家长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倡导家长带领孩子共同参与、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在家庭中弘扬吃苦耐劳的优秀家风,将两项工作互推互就。该项工作在4月中旬召开的中国家庭教育高峰论坛校长和班主任分论坛环节中有所汇报展示。
除家庭教育的助力外,我们借用现代科技手段,汲取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试水打造学生和家庭劳动教育线上展示平台,借助“人人通”平台,项目式开展“快乐寒假十个一活动”,活动采用“快乐积分制”,寒假期间“做一个快乐劳动者”,劳动教育参与人次达到12万人次,展示作品达到7000余件,可以说新媒体平台为劳动教育和家庭教育“双赋能”。
(二)充分发挥社会支持作用,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
学校充分挖掘和整合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实现了学习空间从学校到百业现场的延伸,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获得最直观的劳动体验,大大提升了劳动教育的实效。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