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药调查报告:逾八成基层医生相信中医药产品大有作为

  河南中医药保健贴膏调查报告

  调查显示:逾八成基层医生相信中医药贴敷类产品在中西医选择中大有作为

  3月24日以来,对全国百名来参加威联药交会的基层“诊所医生”进行口头调查显示,逾八成基层医生相信中医药贴敷类产品在中西医选择中大有作为。此次调查受访者是来自全国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基层医生。

  当被问及“中医药贴敷类产品在解决医疗体制改革这个世界性难题方面会大有作为吗”,85.5%的受访者认为“肯定有”,另有13.8%的人表示“不确定”,仅有0.5%的人认为“起不了啥作用”。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尤其在基层更有其强烈需求和吸引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百万名“赤脚医生”靠一根针、一把草,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问题,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将保健用品与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健身产品并列为健康服务业五大支撑产业,并要求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放宽市场准入制度。《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鼓励中医药机构充分利用生物、仿生、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研发一批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和保健器械器材。

  河南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方针,《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豫政〔2014〕57号)和《河南省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实施方案》(豫政办〔2016〕220号)要求积极发展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等健康服务衍生产品,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为健康服务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放宽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第三方服务质量认证和监管,持续实施支持健康服务业相关行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其在诚信体系建设、服务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调研发现参展的企业70%有外用贴膏类产品,市场上相同作用功效的产品,有的是按照一类医疗器械管理的,有的则按二类医疗器械管理,还有一部分按照药品管理。而更多保健贴膏采用了团体标准组织生产。因为没有统一标识管理,产品外包装上也是各有千秋。

  

  团体标准作为一项国家放管服新兴政策的模式,发展之路道阻且长,监管之路任重而道远。保健用品企业更应珍惜发展机遇,遵纪守法,脚踏实地,积极进取,与市场监管部门共同织牢捍卫市场秩序的“天网”,让保健用品在《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国发〔2015〕62号)提出的“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社会共治格局中规范发展。

  通过调研发现基层医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他们对中医药的未来充满信心。调查显示,79.7%的受访者“同意自己的孩子或亲属从事中医药工作”。

  “中医药贴膏类产品有非常好的前景,我的孩子也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毕业的,他也很喜欢这一行业,我尤其对中医药保健贴膏充满信心。”河南省鲁山县健民医院院长樊军说。调查表明,与樊军有同样想法的受访者占到85.%。

  然而,调查还显示,“政策扶持不到位”“产品身份官方没有明确”“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难”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当前基层中医药保健贴膏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受访的北京宜生健康陈小姐、厦门禧柏堂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叶医生、亳州市茂叶堂药业有限公司刘小姐、杞县子硕膏药销售有限公司刘先生、洛阳市蔚凯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魏先生一致认为:郑州交通便利,是河南省省会、特大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河南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我们来郑州参加药交会,也是冲着河南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做人做事实在,中医药产品效果好,当前河南养生保健行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大中医药保健类贴膏政策支持力度,给产品一个合理合规合法的身份。

  

  编者认为,河南中医药产业涉及全国13亿多人口的福祉,希望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和市政府相关部门、药企负责人,调研全市中医药发展情况。并召开调研座谈会交流意见建议,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其难点在于地方政府给出相应政策,如果中医药服务能够在广大基层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必将有助于推动医药保健治未病这一难题的有效解决。更希望我们的本土中医药企业在国家提倡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大好形势下,灵活运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为百姓健康服务,为中医药保健用品正名,为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组织整理:刘现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