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榜样的含义?道德认同又该作何解释?

  文|箫紫圜

  编辑|阿巴阿巴

  

  心理距离是个体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他事、他物产生接近或远离的主观经验,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概率距离等维度。

  解释水平理论认为,人们对某事物的认知理解和行为判断取决于他们所感知到的与该事物的心理距离。

  

  在日常生活中,个体与他人、他事之间的心理距离越远,对他人、他事的具体信息越不容易获得,个体更倾向于抽象地对事物进行描述;而对于自身熟悉的、心理距离较近的人、事、物,个体会更加具体详细地描述。

  比如,有研究者要求调查对象阅读19个发生在明年或明天的日常活动,比如,补牙、配眼镜等,并从活动的“为什么”方面和“怎么做”方面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的活动进行描述。

  数据分析表明,当补牙这一活动发生在明天时,调查对象倾向于将补牙描述为“去看牙”,反之,当补牙这一活动发生在明年时,调查对象倾向于将补牙描述为“保护健康”。

  

  这就说明,心理距离的增加会引起调查对象对事件的抽象性把握。国外对于道德认同和心理距离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

  虽然相关研究没有直接提及道德榜样和道德榜样认同,但非常注重榜样教育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同时,国外关于心理距离的研究成果,为从微观的层面研究大学生对道德榜样的认同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

  道德榜样认同是由“道德榜样”和“认同”组成的复合词,要厘清“道德榜样认同”,首先要知道“道德榜样”和“道德认同”的概念。

  

  道德榜样。榜样精神源远流长,榜样这一概念更是根植于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在古汉语中,“榜”和“样”是两个分开的字。

  “榜”是指矫正弓弩的工具,逐渐引申为张贴出来的榜单;“样”是指橡树果实,逐渐延伸为标准的样式或事物。

  伴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变,榜样所蕴含的具体意思也在发生变化。在现代汉语中,榜样是指值得学习和模仿的人或事例。

  不同的学者对榜样有不同的解读,榜样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弘扬。

  

  从榜样形成的角度对榜样进行定义,认为榜样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经过公众推选、组织认可的先进人物。

  总的来说,榜样是在形形色色的生活中始终保持高尚品质、做出道德行为的先进人物,承载着得到普遍认可的价值规范,在日常生活中迸发出强大的引领力量。

  这种力量鲜活地体现在为有需要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的行动中;体现在无数医生、护士主动奔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第一线的无畏中。

  体现在抗洪志愿者和人民解放军坚持在抗洪第一线,直至洪水退去的坚守中……学习榜样事迹、践行榜样精神,这种力量能够跨越时空距离的限制,激励着一代代青年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当中。

  

  榜样具有广泛的外延,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比如,创新榜样、劳动榜样、道德榜样等。

  而道德榜样是指道德层面的先进人物,其言谈举止体现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主流价值观念。

  有研究者从其蕴含的道德品质出发,认为道德榜样是在道德上堪称模范的先进人物,其行为体现出社会普遍要求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要求。

  有研究者从道德榜样的形成出发进行定义,认为道德榜样反映了社会发展需要的规范和要求,是先进人物自觉内化并践行该时代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在道德层面上体现出对所处时代环境以及社会关系的积极认识。

  

  还有研究者从道德榜样的特征出发对其进行定义,认为真、善、美是道德榜样的集中体现。

  具体而言,事迹真实、品行善良、道德高尚是平凡的个体得以评选为道德榜样的重要前提。

  只有真实存在的榜样事迹才值得人们去追求和学习;同时,道德榜样是具有美德的先进人物,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把“道德”具体化到日常生活,凸显出道德实践在帮助弱势群体、团结社会力量等方面的意义。

  

  从上述研究可知,虽然研究者对道德榜样的概念界定有多种角度,但他们都着眼于道德榜样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据此,在结合相关研究者成果的基础上将道德榜样定义为:在社会实践中能够通过自身蕴含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激励人们将积极健康的思想品质内化为自身的态度体系,并用于指导日常活动的先进人物。

  

  对道德认同的概念进行界定,首先要理解认同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认同是指个体对于与自己有共同或相似之处的他人、他事、他物感到亲切,或表示承认、赞同。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首次将认同引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

  将“认同”这一心理学概念应用到了教育过程中,指出认同的过程是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接受他人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并将之内化为自身思想品质。

  

  认同是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进行确认并赞同的过程。认同是一种发自内心地接受和认可,是意愿的善和行动的美之间的统一。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当个体的内心对他人、他事、他物表现出接受和赞同的态度时,会产生认同的情绪体验,从而期待自己的行为与他人、他事趋向一致。

  作为一种心理过程,认同意味着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意识的认知和觉醒,也意味着个体在思想上不断接受和认可群体价值观念,是观念转化为实践的关键。

  

  道德认同又被翻译为“道德同一性”,是激发道德行为的重要动机。强调外在社会环境中的道德观念对个体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

  当个体认为道德规范具有较高的价值时,其道德认同水平会更高,在社会实践中更积极地遵守道德规范。

  当道德规范的价值对于个体来说无足轻重时,即使个体的认知体系中有相似的道德规范,也很难促使个体按照这些规范进行社会活动,就可能会出现言行不一致的情况。

  道德同一性与生活情景、社会实践紧密联系,道德的相关研究要关注道德榜样人物,他们更容易形成某种美德,而且都具备坚固的道德同一性。

  

  中西方学者对道德认同的界定存在多重角度。道德认同的形成受到个体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有学者从内化和外化的角度指出,道德认同是个体发自内心地接受和认可社会道德观念,并将之内化为自身的态度体系,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意志。

  有学者从社会化的角度出发,认为道德认同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积极主动地用内化了的道德原则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

  

  还有研究者从道德认同的社会意义出发,指出道德认同是个体对道德规范的接受程度,能够激发个体将所习得的道德观念外化到日常行为中。

  综合前人关于道德认同的概念界定,道德认同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做出道德行为的过程。

  是个体在理解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整合和内化,从而产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意愿和动机。

  

  国内学者对于道德榜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升道德榜样教育的效果或者改善榜样疏离的现状,直接探讨“道德榜样认同”的文献不多。

  但是关于“道德认同”和“榜样教育”的研究较为丰富,为“道德榜样认同”的概念界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文章在借鉴学者对“道德榜样”和“道德认同”的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出发对道德榜样认同进行界定:第一,道德榜样认同与道德认同具有类似的形成路径,是在与他人、社会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态度体系与道德榜样所蕴含的道德品质相结合。

  

  道德榜样认同是一种心理认同,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但这种心理意识的产生受到社会文化环境、道德榜样形象及其宣传力度等客观条件的影响。

  从社会文化环境的角度看,如果社会上弥漫着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道德榜样教育的开展成效良好,则道德榜样认同较容易产生。

  所塑造的道德榜样、开展的榜样教育同样能够对个体产生引领作用。如果道德榜样的形象十分贴近生活、其典型事迹是人人都能学习和模仿的。

  

  个体则会在符合自身需要的情况下接受和内化道德榜样所蕴含的道德品质,并在行为上呈现出道德榜样对自身的影响。

  而积极的道德榜样宣传使道德榜样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知,让个体能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合的道德榜样进行学习。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