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下册:《庆祝旧历元旦》重要知识点及问答汇总

  原标题:初二语文下册:《庆祝旧历元旦》重要知识点及问答汇总

  1.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2.课文解读

  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叙述自己客观上由于受西方科学思维的影响,本能的拒绝过阴历元旦,即春节,而在主观上却又受中国传统节日气氛的影响,最终科学思想也向传统的意识臣服,以此让我们看到他即使受过洋文化的影响,最终也不能决绝于民族传统习俗。

  作者开头说不打算过这个节日,可在结尾又说到底很愉快的吃了一顿年夜饭,由此可见,一切属于民族的东西,才是属于我们根本的东西,这也应了汪曾祺提出的在继承中西文化的思想上,要采取纳外来于传统的观点,复合思想。整篇课文读起来笔调闲适、逸趣优雅、语言幽默。

  3.知识点归纳

  1、再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具体是几层不是很重要,但通过学生的

  回答可以看出其是否把握文章脉络。分两部分可以,分三部分也可以)

  第一部分(1-3段):总的写过旧历新年的习俗。

  第二部分(4-5段:政府及我对旧历新年的态度。

  第三部分(6段-末尾):具体记叙廿四年过旧历新年的经过。

  (或者:第一部分:(1-5段):总的写过旧历新年的习俗。

  第二部分:(6段-末尾):具体记叙廿四年过旧历新年的经过。)

  2、精读重点段落(6段-末尾),理解作者情感。

  (1)文章6段之后具体记叙廿四年过旧历新年的经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勾出表明顺序的标志性词语!

  一月初、一星期后、二月一号、二号、到二月三号、早餐后、中饭时、下午三时、五时、五时半、六时

  (2)在第5段中作者说"我在过新年时大失所望"。他真的"失望"了吗?作者过新年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勾出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

  我并不要旧历新年----这是我屈服的开始----儿时情景不自禁地出现在我眼前----我很激烈地感到我像一个罪人-----心旌显得有点动摇,但还能坚持-----我的科学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虚空了------那不是我的科学意识,一定是另外一个意识-----向我的意识深处进攻------我不自觉的感觉到很愉快

  (3)怎样理解作者过新年时的矛盾纠结的情感?

  A.结合林语堂《纪元旦》一文理解。

  阅读《纪元旦》一文,看看当时作者写此文时的情感。可理解到是作者既想玩耍又想工作,所以内心烦躁矛盾。但真是如此吗?试比较两文,看看两篇文章有很多相同的内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可见此文是作者加以修改了的。

  比较本文和《纪元旦》,看看课文与《纪元旦》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读后不难发现,课文中多次提到"科学""理智""守旧"等词句,如"中国政府早已正式废除阴历新年,但阴历新年依然故我,不曾被废除掉。""我是个极端摩登的人。没有人可以说我守旧。我不懂遵守旧历,而且还喜欢倡行十三个月的年历,每月只有四个星期或二十八天。换句话说,我的观点很科学化,很逻辑化。就是这点科学的骄傲,使我在过新年时大失所望。每人都假装着庆祝,一点没有真感情。""科学的理智教我不要遵守旧历,我也答应照办。""似在嘲笑我的科学理智。那时我的科学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虚空了。""那不是我的科学意识,一定是另外一个意识" 由此可想,作者写此文一定有深刻的意图,那他究竟要表现什么呢?那就要看看林语堂所处的时代吧!也许会帮助我们理解。

  B.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文写于廿四年(民国二十四),即1935年,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剧,国民党政府文化专制主义政策日益加强,在亡国灭种的外患内忧催化下,中国知识界先进分子的民族和民主意识被唤醒了(林语堂就是其中一员)。在五四运动后,即20世纪30-40年代又发生了一个"新启蒙运动"。新启蒙运动倡导自由、理性,主张科学的逻辑思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要求以西方文化代替中国旧有的文化,但是新启蒙运动者则是力求辩证对待中西方文化,他们认为,一种新的文化的出现,是综合了多种不同的文化产生出来的。新启蒙运动是一场民族的科学的民主主义文化运动,运动中对中西方进行了全面考察和区别对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辩证的继承,并结合符合中国特色的外来文化,促进了新的文化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它所要造的文化不应该只是毁弃中国传统文化,而接受外来西洋文化,当然更不应该是鼓手中国文化,而拒绝西洋文化;而应该是各种现有文化的一种辩证的或有机的综合。(部分摘选自《20世纪30年代新启蒙运动浅论》)课文其实就可见到当时时代的印记:"中国政府早已正式废除阴历新年""我的观点很科学化,很逻辑化""科学的理智教我不要遵守旧历"。了解了时代背景,那同学们觉得本文要表明什么思想呢?

  总结归纳:阳春佳节的意味,迫着人喜跃,科学的理智无法镇服心灵深底的荡漾,是应该做理智的动物呢,还是应该做近情的人呢?作者在文中一直矛盾纠结,但最终理智抵

  制不住节日的浓厚气氛,被周围人们的欢愉所感染而不自觉地沉浸在愉悦之中。可见,我们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早已深入人心。走进新时代,接受新思想不是要否定旧的一切文化一切思想,尊重人们的思想情感,尊重传统文化是在20世纪30年代处于新启蒙运动中的作者所要倡导的吧!

  end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初三研究中心尊重版权,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与管理员联系处理。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2022中考专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