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阅读的高点击量作品《木乃伊防腐宝典》,情节紧扣带领你遨游知识海洋!

  今日推荐:《木乃伊防腐宝典》 作者:magasa。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第五辑 达摩为何东渡

  这句话是基耶洛夫斯基埋伏在电影深处的潜台词,创作《机遇之歌》时,基耶洛夫斯基正经历着最重要的选择,而这部影片则意味着他向当时波兰灰暗、压抑的社会现实的告别。父亲的遗言是「其实,你不必再……」这正是基耶洛夫斯基感到的时代留言,于是,他让威特克奔跑着冲向一辆华沙的列车,去争取自己的命运。但父亲没有说「其实,你应该……」,所以威特克只能盲目地追随命运。在基耶洛夫斯基眼中,这是波兰一代青年人宿命的奔跑和选择,三种不同的选择都通向同一个灰暗沉重的现实。在每一节里,威特克都以不同的口气向不同的人重复了父亲这句遗言,但他并没有把握住命运。

  威特克在最后一种结局中死去了,但威特克面对父亲与命运的昭示却流传了下来。汤姆·蒂克伟在16年后给威特克一代的选择提供了新时代的结果,罗拉(Lola)生活在政治解压的新德国,她染着红红的头发,爱上一个小混混,她甚至都不确定马尼(Manni)是否真心爱她,就能为了爱拼命地与命运抗争,她要在20分钟内拿到20万马克来救自己的情人。罗拉不像威特克那代人还有时间打电话,有时间默默哭泣,她没有时间选择,没有时间解释,只能向着命运拼命奔跑,这是一代人的奔跑。父亲最后没有拯救罗拉,这个父亲不再是《机遇之歌》中那个能指引命运的父亲,他已经完全从这个对话中消失了,当罗拉冲进父亲的办公室时,父亲正在和自己的情人纠缠。

  写到这儿,在这个长长而沉重的话题终点,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代人致命的精神难题:我们拥有父亲又失去了父亲,既拒绝父亲又渴望父亲,我们既想把责任推给父亲,却必须独自承担后果,在千变万化的命运和时代面前,我们盲目地奔跑而没有时间真正地考虑这代人的精神症结,那就是:实际的信仰缺失,让看上去已成年的这代人,暴露出心性与灵魂的幼稚和脆弱,这代人需要的不是父亲,而是真正的精神上的成人,一场经久而痛苦的灵魂成人礼。

  人的电影大脑

  大旗虎皮

  大麻素与神经元

  如果不依靠白鼠,现代脑医学很难发现人脑的秘密。2005年,法国ATRE电视台播放了一组关于人脑的纪录片,这组纪录片做得非常棒,把大脑这个如此抽象和复杂的东西,做得非常适合大脑识别。脑科学主要依靠白鼠实验,人们把白鼠关在一个复杂的封闭空间中,释放出各种干扰信息,白鼠就开始在复杂空间中活动,形成一定的规律。一段时间后,科学家再把这些白鼠放到一个简单空间中,这个空间与原来那个复杂空间相通,继续释放干扰信息,结果,尽管新的空间很简单,但白鼠不约而同地跑回到复杂的空间中。按道理来讲,单纯空间更适合生存,但脑对环境的选择,可能与客观事实的真相无关。这说明,脑的判断与客观真相不完全一致,世界有一套真相,人脑有另一套「真理系统」。

  脑用来判断信息、控制行为的是中枢神经元,神经元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定位和转向,处理信息。定位,可以处理具有基本规律的信息,形成记忆等,这是常态,转向则让神经元接触更多信息,刺激新细胞合成,创造异态。

  人脑与鼠脑是有区别的,人脑能自造大麻素。据瑞典2006年的研究成果,人在胎儿时期可以自己产生大麻素(encocannabinoid),这种大麻素一旦被激活,能促进脑细胞形成,让胎儿形成智力。这叫内原性大麻素,浓度比一般大麻还高,但神经元定位更准确,比服用大麻的效果还好。大麻之所以能让人致幻,是因为大麻素能刺激神经元蛋白与新细胞合成,制造出「非常态」知觉。

  「电影大脑」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几乎是对人脑与知觉的最好的样本作品,小混混服用致幻剂去实施暴力,科学家又用知觉刺激抑制罪犯,这些知觉原理,在脑科学中都得到了合法证明。人对视听知觉的处理,都是在大脑的某些区域完成的,我们就把大脑皮质中所有关于视觉和听觉的反射区,叫做「电影大脑」。「电影大脑」的工作状态与看电影息息相关。

  人脑中有2千亿个脑细胞,可以储存1千亿条信息,存储能力相当于一皮箱的手机SIM卡,体积却不到两个拳头那么大。人的思想每小时游走150公里,比汽车还快,神经元的交错线路可以容纳超过百兆的流量,是世上最精密的CPU。在这个大脑中,负责视听知觉的「电影大脑」处于大脑负责知觉、记忆、语言和情感的地带,是脑中之脑。

  人的「电影大脑」是天生的,人生来就能看电影。人至少有80%的外界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所以电影大脑首先是视觉皮层(visual cortex)。猴子的视觉皮层就有35个,那人的就更多。这些皮层主要位于人的左脑,主要处理各种视觉信息,并通过语言系统表达出来。不同的皮层,活动能力是不一样的,但这不影响人解读影像的能力,问题在与皮层之间的信息配合和瞬间过滤。所以,电影大脑的工作情况跟皮层先天条件没有关系,人不可能没有电影领悟力,某些理科生说自己没有艺术细胞,错!人脑天生具有处理视听信息并进行表达的能力,这个过程产生的情感加工是动物所无法完成的,所以有人说某某是天生的戏子,也错。电影面前,人人平等,不但天生,而且在婴儿时代就可以看电影,人在胎儿阶段就能辨别和处理声音,出生以后,视知觉模型形成之后,就能看电影,2岁大的孩子就能看动画片,电影大脑已经正常工作了。

  但人「电影大脑」的高级程度就有差别了。人人都唱卡拉OK,但人跟人理解音乐的能力可是千差万别。卡拉OK的主要功能还不是音乐性的,它是通过自我催眠来缓解精神压力的社会解压器,但从大脑上讲,唱歌与绘画都是通过模仿、训练并完成影音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反复锻炼电影大脑的神经元完成的。所以,除了先天「影盲」(生理性的视听功能损伤),多数人在理解电影方面的能力差异,都是电影大脑在后天训练的结果。

  这就是大麻与艺术苦苦纠缠的深刻原因。在大麻素刺激下,大脑的中枢神经元能获得常态下无法得到的知觉经验,所谓「灵感」么?除了大麻,其他刺激电影大脑神经元的物质也有相似作用,嗜尼古丁、咖啡因和可卡因的作家、画家和音乐家就太多了。

  模仿、镜像系统与马达路径

  有没有正常训练「电影大脑」的方式呢?这要知道电影大脑的工作原理。

  20世纪60年代,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儒斯(Marcel Jousse)发表专著,提出人类行为表达的演变规律是通过「模仿」(mimisme)和「节奏」(rythmisme)来完成的,他说,人类行为的改善方式,包括劳动和艺术,都是依靠模仿实现的,人从模仿自然界开始,到相互模仿和代际模仿,最终人类创造了传授模仿技艺的体制,比如教会和学校,而节奏则起到了辅助记忆生成并认识规律的作用。他认为,人的行为之间有共通性,甚至是那些八杆子打不到的部族之间也如此。

  那么在艺术作品之间呢?热奈特的超文本理论与他不谋而合。热奈特认为在文本之间存在一种「共性」,一部作品,总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或无意识,与历史上某一部作品或某些作品之间存在相关性,如果是有意模仿,他称为戏仿,无意模仿,则是为超文本性。

  综合这两种说法,似乎看电影是模仿,拍电影也是模仿。你不信?荷兰学者恺耶斯(C. Keyers)等人证明,人的电影大脑中存在一种由马达神经细胞构成的神经系统,他把它叫做「镜像系统」(mirror neuron system),它能激活一种马达路径(motor pathways),让人具有模仿能力,这种模仿是通过视觉皮层完成的。但他们实验的结果,证明人在观看电影时,镜像系统会立即激活他们的马达路径,而这些路径与电影放映的内容有关。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