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传统手工艺」石匠与石雕
原创 双砲山 双砲山讲诏安话 2023-03-28
题字:吴正鑫
题字:徐伟武
文章来源:林惠聪《诏安传统手工艺》
作者简介:林惠聪,男,福建诏安人,生于1966年3月,现供职于诏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漳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石匠与石雕
林惠聪
石匠,是指从事采集石料,或将石料加工成产品的工匠,俗称“打石师”。当你漫步在城乡的大街小巷,随处可感受到石匠曾经活动的痕迹。那些精雕细琢的石台亭榭、栩栩如生的造像、古朴沧桑的石牌坊……,无不饱含着石匠们付出的汗水和艰辛,它们也默默地告诉你曾经发生的故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诏安城乡有众多打石师傅,作坊分布于县城环城路、良峰山,以及桥东镇的仙塘村、含英村、溪雅村等地方。那时,石头是基建的重要材料,家居用品也有石制,石匠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
石匠活有粗、细活之分。粗活是开采山石并粗加工,师傅把开采后的石块加工成大小长短不一的石条或石板,边角料则打成碎石子。细活一般是在村庄或县城一带,师傅或凿、或磨、或雕,打制成门框(门斗)、台阶、石磨、石臼、墓碑等制品。从事细活的师傅许多写得一手好字,其中不乏书法、金石高手,如郭一郎、刘柳川、李叔豪等先生。但早期那些精细的立雕,多是外来师傅雕刻而成。
石匠都有一个结实的木工具箱,工具有大锤、中锤、手锤、钢钎、锲子(小钎仔)、錾子,还有钢尺和墨斗等,除了大锤、钢钎等大件工具,其余的会放在工具箱里。工具各有不同用途:大锤和锲子是开山石用的,中锤是砸线用的,錾子的用处较多,剖、削、镂、磨都要用到,錾子有长短扁尖平之分,磨这道工序一般都是用扁、平錾,尖錾一般用于刻字、镂空用。看似简单工具,却能让那些呆板的石头,变成精美、灵气的制品。
无论是干粗活还是做细活,石匠都会一点铁匠的手艺,因为石錾仔在多次使用后会变钝,必须“过钢”打磨锐利,山上的石匠为了不影响干活,会自己支起炉火,把錾子打锐,但县城一带的师傅,一般是请铁匠完成。
打制石制品,人们多喜欢颜色好看的石头,但是好看不一定硬度高。石材要求质地坚硬、耐风化,一般选用花岗石、青石、砂岩等,过去科技不发达,对于石头的硬度,得靠经验判断,通常观察颜色、硬度、纹理、质地。当时,多选用本地石材,产地以仙塘、含英、金星、湖内等为主,凤山、仙塘特产的“青麻籽石”硬度高,很有名气。
石匠打制生活、生产用品是小活,大宗的活儿是造桥、建房、建祠堂、建寺庙。有时,石头在特定的环境中还能起了特定的作用。
建房时,若大门或窗户正对路,人们常常在正对路的墙角立一块长方形的石块,刻着“泰山石敢当”或“石敢当”几个字,用于挡灾镇煞。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蒸米粿,那时没有电磨,要用石磨磨粿浆,石磨用上一段时间,齿槽磨平,出水不快。就要请来石匠打磨石盘,师傅则顺着石磨齿槽一条条打磨、打深、打粗。
用于制作红糖的榨蔗工具是用牛拉石滚,甘蔗通过转动的滚轮缝隙,榨出蔗汁,通过石槽流出,然后加工制作成红糖。现在,在乡下还常看到那些废弃的石滚轮。
现存比较大型的石建筑工程是上世纪中叶的水利兴修工程“水渠”。因为修筑水库,为使水流通畅,需筑坝修渠引水供水,在低洼处,则利用拱力用规格石垒成多处悬空水渠(俗称“渡槽”),这些渡槽离地面几米或更高,渡槽如同拱桥,下面可以通行。现在新安、湖内等村庄还有多段遗留下来的渡槽,这些渡槽,工程浩大,体现出建造工人高超的技艺,若干年后,这些渡槽或许就是现代文物了。
另外,还有多处石碑石刻石雕,那些古老的石刻纹饰,简练、概括、抽象,如腊州山等地的岩画石刻;随着演变发展,纹饰造型更加讲究形式美,做工变得精细。诏安文风炽盛,留存着许多文人墨客碑记,有记事碑、功德碑、寺庙碑、陵墓碑等,碑体上刻以文字、纹饰、飞禽走兽等吉祥物等,制作的师傅多是金石高手,碑文相得益彰。再如佛教群像,中间坐佛,两旁弟子菩萨,天王、力士遥相呼应,造像庄严生动。寺庙那些基石、台阶、栏杆、走道等,基本上也是各种石雕件的组合,这些石雕造型逼真,手法圆润细腻,线条流畅洒脱。表现出来的石雕技法有浮雕、镂雕等。
浮雕,即在石料表面雕刻有立体感的图像,是半立体雕刻。根据深浅程度的不同,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浅浮雕是单层次雕像,内容比较单一。高浮雕是多层次造像,内容较繁复。浮雕多用于墙壁装饰,还有寺庙的龙柱、抱鼓等。
镂雕,也称镂空雕,即把石材中没有表现物象的部分掏空,把物象留下来,体现出物象立体空间的多层次。我们常看到的口含石滚珠的狮子,滚珠剥离于原石材,比狮口还要大,在嘴中滚动而不滑出,这是最简单的镂空雕。
圆雕,石料每个面都要求进行加工,以镂空技法和精细见长,此类雕件多以单一石块雕塑。
这类雕刻,可以从多处古城堡和石雕体现,有梅岭镇东、南门村城堡,仙塘的古城堡,上湖古城等处,还有散落在各村庄的马、羊、狮、虎等古老石雕。
值得一提的是诏安现存的县前街牌坊群,它们承载了诏安历史文化渊源,也体现了诏安石雕艺术的精湛程度。
诏安民间还有多则关于石雕的传说,其中《单脚伫立的石笼鸟》更为生动,故事说的是清代中叶,大美村沈老爹,聘请一手艺高超的石匠,意欲在自己的大厝前雕刻一画眉石笼鸟,师傅经多时日的精心雕琢,已近完工,在完成鸟脚雕刻时,不慎将此部位的石头崩掉,石匠无功欲返,当他走到村口时,忽然发现树上枝条稀疏处,一只鸟儿独脚伫立枝头,师傅受到启发,得到灵感,回头将未完成的石雕作品,雕刻成独脚站立,悠闲自在的姿势,成了一幅传神之作。故事也反映出诏安石雕历史的悠久。
石匠尊崇的祖师爷是鲁班,诏安有石构件制作的历史悠久,从现存的古建筑以及摩崖石刻,说明元代以前诏安就有石匠的活动踪迹,但文史等资料很少提及石艺的传承和名师传记。据了解,上世纪中叶至九十年代,作坊位于县城的石匠有刘柳川、刘荣顺、刘荣财、刘亦峰、许玉权、杨玉震、杨玉洪、杨玉文、杨玉辉、许顺成、计顺武等师傅;仙塘村的师傅就更多,有涂天春、涂荣光、涂勇钦、涂水乾、涂木池、涂志强、涂耀才、涂汉容、涂顺光等众多师傅。
打石看似简单,但成品要做到粗细宽窄一致,边线流畅笔直,框架连接紧凑,讲究的是经验、眼力、手力和时间。笔者的同学刘亦峰,从事石匠活有三十多年之久,是家传技艺,其父亲刘柳川师傅的技艺在诏安甚有名气。他主要业务的是制作门斗、楼梯石、台阶、门匾、墓碑、平面图案等。据刘亦峰师傅介绍:石制品有一定的尺寸和要求,如门斗,门槛宽3.6尺,门档高则为1.96米;门槛宽2.8尺,门档高则为1.88米。来料的粗坯要比实际尺寸大一些,打制时,先正面,后两边,最后才切掉头尾。制作碑匾更有讲究,门匾字多用阳文,墓碑字则用阴文。
如今,日常用具很少用到石制品了,早期常见的石窗、石磨、石碓臼、石门墩、石桌、石凳、石水缸、石猪槽等,已渐渐远去。石匠的工作也简便了很多,电动切割机、打磨机取代了当年的粗笨工具。
石材加工也从个体小作坊发展到规模性的石材加工厂和公司,承制的主要是大型建筑,如广场、桥梁、寺庙、祠堂的石材和雕刻,台阶、水池、灶台等加工只是辅助经营。现在,还有一些加工场专职从事打制精细石雕件,其中,诏安县涂氏石材加工厂制作的人物花鸟瑞兽等雕件在用户和业内享有较好声誉。
当笔者来到加工厂时,今年50多岁的涂勇钦师傅正在雕刻完善他较满意的作品“五鼠护冬粮”,五只活灵活现的老鼠憨态可掬,他的工作室和展厅摆满了他和其子涂晓滨的石雕制品,有观音、关公、罗汉、鲤鱼、麒麟、石塔、石鼓等精美雕件。
涂勇钦师傅还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其诏安县涂氏石材加工厂是漳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诏安石雕技艺)的项目保护单位。据涂师傅介绍:上世纪70年代以前,仙塘村从事打石的师傅很多,村里曾经成立石料组,当时,村民大多从事开山采石或从事石件加工制作,师傅以打制门框、门匾、平雕为主,随着生意的拓展和市场需求,现在不仅是打制日常所需石构件,也打制平雕和立雕制品。
事物不可能一成不变,总要在不断的传承、变革中发展,也希望诏安的石雕石刻等传统手艺能与时俱进,不断得到传承发展。
篆刻:钟金溪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