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罗马艺术:“黑暗时期”文明的苏醒
一般人听到“中世纪”都会联想到“黑暗时期”(约公元370-1000年),而就在黑暗时期开始前的公元313 年,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帝国百姓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于是基督教徒便把握机会,离开设在地下的“教堂兼墓穴”,并光明正大地开始建设有着木造天花板的长方形建筑——巴西利卡。巴西利卡式建筑的外围有一圈柱廊,入口位于长边,短边则有耳室,并采用条形拱券作为屋顶;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自于巴西利卡。
文艺复兴前期的画家弗兰切斯卡也曾在意大利阿雷佐的圣法兰切斯可教堂描绘关于君士坦丁大帝与基督教的壁画:《圣十字架的传说》。这件作品里描绘君士坦丁大帝在睡梦中遇见一位天使,这位天使告诉他,在隔日与敌人交锋时需出示十字架。隔日,君士坦丁听从梦中天使的指示,并在战争中获得了胜利。这幅壁画仿佛暗示着基督教将随之盛行。
弗兰切斯卡《君士坦丁之梦》。君士坦丁听从梦中天使的指示,并在战争中获得了胜利。壁画仿佛暗示着基督教将随之盛行
罗马是一个易攻难守的首都,自公元前27年开创以来,经常遭到北方蛮族的入侵。继君士坦丁大帝之后的七任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成为最后一任统治帝国的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去世后,帝国便分为东西两部分,但依然延续罗马帝国的国号。
公元410年,西哥特人重挫西罗马帝国,导致一蹶不振,最终在476年灭亡;而东罗马帝国则在公元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史学家们称东罗马为拜占庭帝国。
至于在文化艺术方面,根据罗吉.亚诺恩与约翰.施奇德合著的《罗马人》一书中提及:“公元前八世纪至克洛维时代(公元481-511年),罗马帝国在冲突、战争和文化交流中建立。早期深受伊特鲁里亚和希腊影响的意大利古城罗马,从公元二世纪起成为世界的中心。这个多元文化帝国的一部分,一直延续到公元五世纪。”
意大利的罗马饱受蛮族的入侵,也造就了罗马文化的多样化,与过去崇尚古希腊、罗马的优雅写实风格大为不同。到了十一世纪,由于国际贸易蓬勃发展、都市兴盛及十字军东征的关系,也随之促进了欧洲的艺术发展。十二世纪时,「罗马式」的艺术在整个欧洲彷佛苏醒般兴起。
关于东罗马的拜占庭艺术,教堂里的壁画和镶嵌画强调以平面化、单纯简洁的观念来作画,可是这种风格,让文艺复兴初期的画家觉得这些制式化的圣徒好像都是睁大眼睛、举起双手、表情吃惊,以致到了文艺复兴初期,乔托的作品改成有人性、有个性的生动人物,而逐渐步入文艺复兴的盛期。
建筑方面,则从木造天花板改成石造天花板,外壁加上雕刻与大理石装饰,此风格的建筑虽然法国南部较多,但在西班牙北部也有不少,并且沿着往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康波斯特拉的朝圣之路而盛行。
建筑墙体巨大而厚实,显得沉重封闭,不过在建筑外侧发明了“肋”以加强拱的承重能力,我们称这些特点为“罗马式建筑”,罗马式建筑大多以教堂与修道院为主。
以上的探讨是依照旧的常识所带来的对于中世纪黑暗时期的基本认识。然若以新的史观来定义并探讨此时期,如本书的导论所述,将可重新发掘出罗马式艺术的新层面,并在历史和宗教的综观下,较全面地认识这一段在以往艺术史上被过度负面诠释的时期。
我在1958年赴日留学并开始接触湿壁画与镶嵌画,对于盛行于古典罗马及拜占庭的艺术十分关切。1990年,我在法国巴黎购置了一间工作室,一年约有五个月的时间旅居在欧洲,参观了不少美术馆和教堂,尤其对于罗马式教堂的壁画、雕刻和镶嵌画都有所研究,感到十分喜爱。
在我的巴黎工作室附近刚好有一间专门收藏中世纪艺术品的国立中世纪博物馆,另外一间常造访的,是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加泰隆尼亚国家艺术美术馆,它们在罗马式绘画与雕刻的收藏上可说相当丰富与精美,充满了对基督信仰的敬畏,庄严的气氛带给我深刻的印象。
诗人琉璃姬:写作也是将头摁进黑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