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3部热映电影,评分越低票房越高,“垃圾观众成就垃圾电影”

  原标题:3部热映电影,评分越低票房越高,“垃圾观众成就垃圾电影”

  多年前,冯小刚一句“

  垃圾观众造就垃圾电影”

  ,让他背负了多年的骂名。

  时至今日,当我们再看这句话时,却不得不深表认同。

  华人电影最好的导演李安,也曾说过同样的话:

  拍电影的力气不光导演出,观众也要分一半。

  虽然电影是艺术门类,但从好莱坞磅礴发展以来,拍电影早已日渐成为一个商业活动,真正纯粹的以艺术表达、影像记录为目的的影片,已经濒临绝种。

  中国电影,早期也是脱胎于“艺术追求”,后来在经过一段时日的宣传用途后,随着第四五六代导演的崛起,电影的主体再次偏向了“艺术”。

  这个时期崛起的电影导演,拍摄电影的初衷多是表达艺术素养,或者反思社会、人生等,也正因如此,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频繁在三大国际电影节拿奖。

  虽然,当前有不少观众都在吐槽当时能拿奖的都是在拍摄中国的贫穷、落后和愚昧,但观众在吐槽当今烂片时,内心的好片标准,其实也正是对照那个时期的影片。

  国产电影出国拿奖那会儿,导演们拍电影的诉求,多少都是冲着艺术、反思等“不赚钱”的目标而去。

  彼时的中国电影,更像是书籍、戏剧和音乐等,是导演们表达自我、反思世界的载体。

  时间来到2000年后,因影片频繁拿奖,艺术有深度而被影迷誉为“国师”的张艺谋,转型拍起了商业片,并凭借《英雄》开启了中国内地电影的“大片时代”。

  在此之前,中国的商业电影还集中在香港,内地电影主要在走艺术电影的路子,虽偶有商业片出现,但主流导演都还在磨炼影片的艺术性以冲击国际大奖。

  张艺谋拍出《英雄》之后,商业电影的狂潮开始在中国内地掀起。一直到现在,商业片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随着当年久负盛名的那批大导演都转向商业电影,中国的艺术电影已然几近凋亡。

  中国在发展经济,中国的电影产业同样也在谋求“做大基本盘”,而商业电影能带给整个产业向上发展,带动从业和经济。

  拍摄商业大片,不仅能获取庞大的票房收益,同样也能在观众的心中留下“好导演”的印象。

  因此,拍“赚钱的电影”,成了所有导演的努力方向。

  在这样的要求之下,中国电影的内涵被极大削弱。国产电影纷纷走上了对成片时间快、成本低、收益大的追求之路,影片的质量堪称雪崩式下降。

  而日益做大的基本盘,也让越来越多的逐利者扑进电影行业。跨界、不专业、半路出家的导演越来越多,也导致了市场上影片的质量越来越低。

  同时,入行的导演本身的素养,也在影响着电影质量、甚至引起整个市场的进步或者堕落。

  这就不得不提最近风头正盛的郭敬明,从畅销书转型导演的他,是实实在在跨界和半路出家的典型,借着敏锐的商业触觉和对目标观众需求的迎合,《小时代》系列、《爵迹》系列让他赚到了10亿级别的票房,比起写书的版权费来说简直是成百上千倍的收益提升。

  但实际上,作为导演的郭敬明不仅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也没有足够的艺术修养,甚至在为人的素养上也略显浅薄,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人,捣鼓出的一堆烂片,却因为其商业性而大赚特赚,这个事例对国产电影无疑是巨大的反面效应,也是后来“流量电影”的开端。

  正因为有郭敬明这样拍烂片也能赚钱的示例,不少国产电影人转向了对流量、商业和话题的追求,电影曾经作为一门艺术的高度被无限拉低,至今已经彻底沦为一种商品。

  当然,好导演和好电影对整个行业也有促进作用。

  从郭敬明开启“流量电影”时代以来,国产电影的整体素质在不断下降。

  电影拍摄的成本被各路流量演员拿走大头,制作、特效等支出被极大削减,也因此而让不少院线电影沦落到网络大电影的水准。

  这种“堕落”,到《上海堡垒》算是一个短暂的终结。在这部预示着“流量电影末路”的影片出世之前,《哪吒》、《流浪地球》等在制作、特效和内涵方面都算都上等的影片已经开始影响整个市场的风向,而《上海堡垒》的崩盘,则预示着电影市场在向好的方向转型。

  只不过,电影市场虽然在逐渐转向优质,电影观众的审美却因常年被投喂烂片而崩坏。对于一部影片的“好看与否”的追求,已经被烂俗的商业片同化。

  这一点,最近热映的三部电影的票房收入,就反映得非常清晰。

  张艺谋的新片《一秒钟》,评分7.8,票房收入却仅1.16亿,破亿用了7天。

  《一秒钟》作为“国师”张艺谋的作品,最大的槽点在于删除了不少关键剧情。尤其是“男主的女儿因争先而死”这个点,导致剧情逻辑上出现略微崩坏,但并不太影响影片的整体价值,是标准的院线电影水准。

  李现、陈立农、哈尼克孜等“流量”出演的《赤狐书生》,评分5.3,票房收入1.32亿,破亿只用1天。

  李现等人出演的《赤狐书生》,成片逻辑崩坏,台词、剧情和演技都堪称灾难,唯独特效尚可,王耀庆参演的片段有点惊喜和深度,整体质量算得上是一部优秀的网络大电影,但作为院线则并不及格。

  而郭敬明旗下导演落落的新片《如果声音不记得》,评分仅4.2,票房收入却有1.6亿,不到1天就破亿了。

  落落的《如果声音不记得》,抑郁症、外星人、魔幻爱情、纯爱… …标准的网络大电影配置,再加上男女主不成熟的演技、毫无亮点的台词、剧情等,整体成片在网大里都该垫底,能上院线简直是离谱。

  然而,在对比完这些之后发现,最离谱的是“最烂的片子票房最高”。而究其原因,不过只是因为郭敬明独特的商业眼光,继《悲伤逆流成河》的“校园暴力”,踩又中了“抑郁症”话题。

  电影观众选择观影只在乎影片的商业性、话题性和流量演员,这是目前电影市场的问题所在。

  以上三部影片,但凡是看过都知道,从质量和水准来评价的话,票房最高的绝不应该是《如果声音不记得》。

  但现实却恰好如此。

  如果说,市场上只有《如果声音不记得》这种烂片,那是环境不允许,但市场上明明有比《如果声音不记得》更优质一些的《赤狐书生》和《一秒钟》,观众却还是把银子花在最烂的片子上。

  长此以往,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只在乎话题、商业和流量演员的烂片,才是正常的事情吧。难道这不正是应验了冯小刚的那句“垃圾观众造就垃圾电影”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