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光片羽——习之堂藏学术资料卡片展”在中大锡昌堂开幕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通讯员 谢佩霖

  3月29日,“吉光片羽——习之堂藏学术资料卡片展”在中山大学锡昌堂一楼多功能厅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哲学学会、中山大学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习之堂儒学馆承办,将持续至9月29日。

  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广东哲学学会会长张伟教授主持展览开幕式。他指出,习之堂儒学馆自2019年至今,在哲学系已经连续举办了“百年讲义展”“百年家书展”“百年弦歌展”“东亚汉文书写展”“延安文艺讲话文献展”“木刻雕版特展”“学术资料卡片展”七场高水平展览。系列文化学术展览,很好地实践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及“两个结合”的要求。这些展览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聚焦高校人才培养,为培养造就新时代青年的整全人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伟主任主持开幕式

  广东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叶金宝表示:“本次展出的展品与众不同,资料卡片小而薄,却承载了大量的学术信息,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我称之为‘吉光片羽,学术窍门’。以前读书的时候,我的老师李锦全先生做过一个卡片,把《红楼梦》的整个人物关系用漂亮的隶书列成了一个表,一目了然。从这些卡片中可以看到一个学者的精神,现在电子信息的时代,还可以重新看到这些卡片,欣赏上面的字迹,像欣赏一件书法作品一样,是很享受的。”

  叶金宝主席致辞

  中大哲学系教授梁庆寅表示,优秀的人文文化、美妙的自然文化对人都有好的熏陶。习之堂的展览十分体系化,与哲学系的教育教学联系起来,发挥了很好的“格物育人”作用。《大学》里讲“三纲八目”,这一体系与育人相关,通过格物把人培养成能为国为民做事,有知识有操守的人,即中大提倡的“立大志、做大事”。“本次展览的卡片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唤醒历史记忆,提示着我们——不管科技多发达,做学问要踏踏实实,追求真理要扎扎实实。做什么都要有本分的功夫,这种精神是不会过时的。”

  梁庆寅教授致辞

  著名策展人、中大艺术学院杨小彦教授则从视觉艺术研究的立场出发,讲述资料学术卡片所展现的思想痕迹与书写的关系。他说:“这些卡片在新闻传播学的视角下,可被称为初级的历史,是思想的起源。与正规出版物不同,这是思维产生时的原生状态。现在的电脑时代,以前的卡片时代,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着书写的思想性。”

  杨小彦教授致辞

  “卡片代表一个时代,也是一代学人自得的生活方式。虽吉光之片羽,亦足焕丰满之人生!”中大哲学系教授周春健介绍,“吉光片羽展”的外在机缘与ChatGPT有关,面对新科技革命的冲击,手写卡片也是那个时代对于知识与思想的回应。他认为,“机心”萌露,人类的思考能力在将来或许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小小卡片上承载着的传统精神更显弥足珍贵,在卡片的背后能看到作者的精神、情怀,以及对传统的敬重和对知识的热爱。

  周春健教授解说展览缘起

  据了解,展品是从周春健收藏的数箱资料卡片中精心挑选的,其中既有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王利器先生手书的“古籍校勘资料卡片”,也有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张政烺先生手书的“马克思全集语录卡片”,又有中华书局原总编辑傅璇琮先生手书的“满文学习资料卡片”,还有1979年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卡片”杂志社印制的资料卡片,内容十分丰富。

  展览现场

  记者留意到,卡片的形式种类比较齐全。有的是稿纸,有的是日历或海报的背后空白页,甚至有烟盒纸,记录者们随手做成资料卡片,非常生动。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会与哲学系的课程教学相结合,让学生理解写作者的精神内核,向前辈学人的治学精神学习,并提醒学习者借鉴“资料卡片式”的连贯完整的阅读方式,而非只有“电脑检索式”的碎片阅读。

  展览现场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沫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