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三官文化中,三官神话与信仰的缘起,是怎么样的呢?
三官文化由信仰仪式、神圣叙事、物象(包括画像、雕塑及建筑等)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
三官文化在每个历史时期有着怎样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异同说明了文化的层累性或层减性,也就是说呈官文化的发展是官方和民间在不断的做加法或者减法的结果;或者可以说是官方与民间在传统的基础上对三官文他的不断发明创造。
三官神话与信仰是我国古代信仰文化的代表之一,历经发生、发展、繁荣、衰败、消退与复兴六大时期,形成了多形态的三官文化模式:自然神天地水三官、唐宏葛雍周武三官、陈子椿与龙女所生的三个儿子三官、尧舜禹三官。
根据三官文化,三官神话与信仰的起源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三官作为神灵的起源、三官祭祀仪式的缘起、三官栋谓的来源以及三官与三元互称。
一、自然神天地水三官
古代学者对三官有一定的认识。明朝的王逵认为三官与五行有关,在《讓海集》中,他从五行的角度对三元和三官做出解释。
当代关于天地水三官的起源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三官是从少数民族的信仰中借来的,如钱安靖的《论少数民族与道教》,覃光广的《道教与少数民族》,石衍年的《略谈道教"三官"》,以及曾维加的《社族地区的三元信仰崇拜》;
二是认为三官源于图腾崇拜,如尹邦志在《鱼鬼图腾与道教的三官崇拜》中,提出道教的三官信仰来自己蜀地区的鱼鬼图腾崇拜。
这两种观点只是探讨了三官起源的局部,并没有对天地水三官的起源进行全方位地解释
1、天地水三官作为神灵的起源
作为神灵的天地水三官起源于先秦时期官方的天地崇拜,其中对于水的崇拜包括在天地崇拜中,天地崇拜是原始宗教重要的崇拜对象。
在殷商时期,根据丰富的甲骨卜辞资料,在武丁时人们就相信在天上存在着这样一个具有人格意志的至上神,名叫帝或上帝。根据殷商三辞,该崇拜还处于初级阶段,所用之法一一占卜比较频繁,内容涉及生活的诸多方面。三辞所祭祀的对象可分为甲乙丙三大类。
殷商时期形成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神灵体系,水作为天和地的一部分囊括在天地的祭祀中。
到西周时期,周文王灭商之后,接纳了殷商的神灵祭祀体系,祭祀天地也成为周朝的传统。“郊祭”、“祭社”是在都城祭天地的典礼,是西周王朝最重大的祭祀仪式。
春秋战国基本上沿袭了西周的神灵崇拜体系和祭祀仪式。天地信仰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崇拜。不过,对水的崇拜开始单列出来,不再依附于天地崇拜,水崇拜开始从天地祭祀中分离出来。
到东汉的三官手书的出现,天地水三官作为神灵正式登上了信仰文化的历史舞台。
根据上的分析,经历了商周春秋战国秦汉这几段时期后,天地水三官崇拜从官方的天地崇拜中分离出来,为普通百姓祭祀天地水奠定了崇拜对象上的基础。
天地崇拜是王者的专属,历来普通百姓都是禁止祭祀天地的,但是自从作为神灵的天地水三官诞生以后,满足了普通人对于权力的想象,满足了普通人的也理需求。
2、天地水三官祭祀仪式的缘起
天地水三官祭祀仪式的最早表述是东汉时期张修的"三官手书"。在该仪式中,人与神灵沟通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祈祷,二是作三通。由此看"祈祷"和"作三通"的渊源。
首先探讨“祈祷”怎样成为人与神灵沟通的方法。据现有的文献资料,该法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三辞。治病的方法则是"希望天神之赐愈,及祷于其祖批而已"。即向祖妣祈祷,以求病愈。
到西周时,在《尚书》中有"周公祷武王之疾而廖"之说,周公以祷词的手段治疗周武王的疾病。这些祈祷的行为多由巫者来完成,可见在先秦时期祈祷是治病的巫者惯用的手段之一。到汉朝时,逐渐发展为普通人所接受的仪式,即张鲁的"三官手书"中的请祷之法。
其次看作三通的渊源。该仪式的原型可追溯到古代官方祭祀天地水的仪式。在《仪礼·觀礼》中祭拜天地水所用的方法分别是烧柴、埋到地下、沉入水底。这一官方的仪式随着巫师的民间化逐渐的走向普通百姓,成为三官信仰仪式发展的基础。
可见天地水三官的祭拜仪式来源于官方巫官的祈祷和祭祀天地河川的方式,三官手书是巫师走向民间后对祭祀天地河川仪式的模仿和借鉴。
3、天地水三官称谓的来源
本文认为天地水三官称谓是三官信仰创立者对官方行政官员名称的借用。这正如人间有皇帝,神界有玉皇大帝一样。也正如杨庆壁指出的那样:“超自然信仰的结构基本上仿效了世俗的形式,而且人们相信这两套体系相互并存。”
在古代,作为官名的天地水三官的称谓并不是同时出现的,最早出现的是天官和地官,最后才是水官。
在官方的制度中较早出现作为官名的天官地官。在《周礼·天官冢宰》中有记载,将自然界的天地四时与人间的官职相配比。
另外在祭社稷时还要祭五行神。在《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载有五行之官。汉朝社预在《春秋左传》所做的疏中,对五官做了解释,“五官之君常能修其业,死皆配于五行之神,为王者所尊奉。”说明水官的神性。
至迟至春秋战国时期,天官地官水官名称都己经出现,都作为朝廷的官职而存在,而且均有祭祀之责。
4、天地水三官与三元的互称
三官大帝又称为王元大帝,二者是何时互称的呢?要解决送个问题就要解释三元并探讨三元最早出现的时期以及所包括的内容。
在老子《道德经》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可知"三"最早是做生成万物解。
《康熙字典》对"元"的释文做了汇总,认为“元”做“始”、“气也”解,表示最初的意思。由此,“三元”是指生成万物之始的意思。
三元作为词语最早出现在鬼谷子的《李虚中命书》中。除了历法用语之外还有道教用语。作为道教用语的三元首次出现在东晋时的经书《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中,这是目前看到的最早的道教的三元记录。
三官和三元是何时互称的呢?
从古至今形成了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三元和三官互称是在宋朝;第二种观点:认为三元和三官联系起来是在南北朝时期。
《无上秘要》是北周时期所编制的道教类书,说明在北周以前,三元和三官己经互称。本文根据东晋时的经书《太上桐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认为至迟在东晋时期三官和王元互称。
在《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中,规定了校戒和修斋祈福的日期,分别为农历正月七月十月十五日。还有南北朝时期的《赤松了章曆》中也规定检校和修斋祈福的日期。这一日期的规定为以后将其确立为三官的诞辰奠定了基础。
三元与三官至迟在东晋时期互指,三元成为道教中重要的词语。当三元被引入道教之后,三官的校戒之日也确定下来,也成为以后三官生日的原型。
根据上的分析可知,三官文化是在官方天地崇拜的基础上形成的,三官神话与信仰是由传统的官方天地崇拜发展而来,三官的名称来源于官方的职官称谓,三官祭祀仪式也是对官方天地水祭祀仪式的效仿并将其发展为"三官手书"。
三元与三官的互指进一步加大了三官的传播力度,以后的三官借助三元的含义,取得了更为广泛的流传;在三元的基础上,确定了三官的校戒时间,为其发展为三官的诞辰奠定基础。
二、唐宏葛雍周武三官
唐宏葛雍周武在全国很多地区多被称为三原真君或者三灵侯,那么唐宏葛雍周武三官崇拜何时出现,怎样的形式出现?
在周时的文献中没有找到关于唐葛周的信息,最早见到的有关唐宏的资料是旧唐书,其中也没有提到祭祀之事;葛雍最早出现于明时。
在高苑县有周时的三灵侯墓,“在县东,兰;侯周厉王时谏官,唐宏葛雍周武,死于谏。”而周武最早出现在《汉书》中,也并未作为神灵祭祀。
唐葛周将军合称始于宋时,“中天大圣飞天捷疾收捉阴玉,玉界之中,五方无道之鬼,付天一北狱,依律定罪,唐葛周将军、天地水三官敕阴符。”
还不能判断他们是否与三官合并,原因是在明朝所出的《三官经》中,天地水三官所请的神中包括有唐葛周三元将军。
另在《搜神记》有三人合称的,但是该书己经失落,后来见到的版本多为后人重辑,在明朝重辑的本子中详细叙述了唐葛周为神的缘由和封赐的情况。
在该神话中,唐葛周与上中下三元以及天地水联系在一起成为三官文化的表现形态之一。滨岛敦俊曾在《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中指出“曾经存在过的人物要成为不让人怀疑的神,需要具备数个条件:生前的义行、死后的显灵、敕封”。
而在上述的神话中,假设唐宏葛雍周武这三人真的存在迂,那么三人作为神灵恰恰满足这王个条件。他们对于周朝的忠贞以及对吴国的义都表示了他们生前的义行,到宋朝时又显灵佑护圣驾,同时得到宋皇的封赐。
到元朝时己经出现三元真君祠,在后来明朝时期,在宣平县出现王真君祠,即在明天顺五年(1462年)《明一统志》中记载宣平县的;真君祠。
到明嘉靖年间,三真君祠再次出现在《浙江通志》《江西通志》中,逐渐的王真君崇拜形成一定的规模。还有将三真君称作三灵侯的,三灵侯祠是在大约乾隆时期开始的,在《大清一统志》中记录了乾隆二十九年左右的高苑县的王灵侯祠。
三真君就是三灵侯,在所见的地方志中对于王灵侯的解释和兰真君的解释都是唐宏葛雍周武。而将唐葛周称为三官的就目前所查的资料而言,有上海和山东新乐县境内。
可见,唐葛周三官来源于兰元真君、兰灵侯和王真君信仰,至迟到明朝时期,正式被称为三官,与天地水结合为具有人格神的三官。但是具体是如何发生这种转变的,这一过程又是怎样的,根据目前的资料还不得而知。
另外在上述的唐宏葛雍周武的来历神话中,三官的生日分别是唐宏是农历的七月二十一日,葛雍是农历的二月十三日,周武是农历十月初二。
而在上海的部分地区的老百姓认为唐葛周的生日是在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二十七日,每次问到为什么是这三个日期时,他们的回答都是“这是祖上传下来的”。
三、陈子椿与龙女所生之子形成的三官
关于陈子椿与龙女所生的三个儿子为三官之说最早见于宋时的《兰教源流捜神大全》。
这则神话故事是借助龙女故事传播三官信仰,其中的陈子椿与三个龙女婚配生子,属"龙女与凡人婚配"的类型。
唐朝时期龙女故事已经流行,而产生于宋朝的陈子椿与兰个龙女的故事的发生受到当时龙女故事的影响。唐朝时期的《柳毅传》,宋时的《太平广记》等等都有龙女故事,其中就有“凡人与龙女婚配”的故事类型。
在这样的世俗文化背景下,三官信仰的传播者利用当时较为时新的龙女故事模式为手段,传播三官信仰,将三官故事与龙女故事相结合,龙女所生三子由天尊封为三官。
该神话将时新的龙女故事融入了三官神话,三官因为是呼风唤雨的龙的外孙而更加具有了掌管风雨的神力。
在历史上是否真有陈子椿其人呢?
有的,陈子椿乃福建长乐人,最早的记录是在宋时梁克家的《(淳熙)王山志》卷中。清朝的《(乾隆)福州府志》,以及民国时期的《长乐县志》中,均认为陈子椿乃景仁的侄子,做到知府的职位。
另在《海州直隶志》中有这样一条记载,道出了三元大帝的出处,东海人,福建在东南,陈子椿是福建人,这样福建的陈子椿可能即是故事中的陈子春了。不过在民国地方志中认为陈子春在单县,是为三官神的父亲。
因此三官神有两个故里,一是宋朝时的福建人,一是唐朝时的山东单县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故里之说呢?
究其原因滨岛敦俊曾在《明清江南农村化会与民间信仰》认为明朝时期流行造神。
这一造神运动分别有官方和民间的参与,官方参与造神运动是为了标榜榜样,为普通老百姓提供应该学习的模板等;而民间参与则是普通百姓对自家祖先进行一番包装,使其具有灵性,在不断的传播灵验故事的基础上,祖先神逐渐成为有更多的人供奉的大众神。三官故里之说即是这样的过程。
龙女之子三官的真正流行始于清朝,在今陕西的渭南地区的白水县曾有三官庙,供奉的就是陈子椿之子。还有今属汕头市的南澳的三官殿。由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龙女之子三官最早流行于清朝康熙时期。
可见,陈子椿与龙女所生三子三官,在“龙女婚配凡人”的故事类型的影响下,始于宋朝,兴于清朝康熙时期;还有造神运动因素的参与,最终促进陈子椿与龙女所生的三子三官在世间流传。
四、尧舜禹三官
尧舜禹分别是传说时代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司马迁将他们列入五帝的行列,并在《史记》中将尧舜禹分别与天地水相联系的特性作以解释。
尧帝的天神性表现在:“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尧帝还制定历法:舜帝的地神性表现在:“耕历山、渔雷泽。”
禹帝的水神性表现在大禹治水上。后人将他们的特性与天地水三官联系起来,完成天地水三官的另一种人格化。
而尧舜禹作为呈官出现在文献中是在清朝时期,当时通裕小说流行,《历代神仙通鉴》即是神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自康熙八年开始编撰,至康熙兰十九年刊刻,历时三千余年。”其中对于尧舜禹三官大帝的由来做了详细的叙述。
尧舜禹是元始天尊结精华之气分别于春秋冬一月的望日从口中吐出,是为上中下三元;在第三卷第一节叙述了三元大帝下到民间。
在第四卷又解释了尧为天官、舜为地官、禹为水官的原因,这与《史记》中记载的尧舜禹的功绩相类似。
到第四卷第四节尧舜禹与三元、三官结合在一起,成为三元三官大帝:
尧舜禹三官分别在寅月、申月化及亥月的望日进行考藉。寅月亦即正月,属夏历,申月为毛月,亥月为十月,均属夏历。也就是说三官的考藉日为每年的正月走月十月十五日。
民间诸多神灵除了来自佛道二教之外,还有很多来自《封神榜》、《西游记》等神道小说,此处尧舜禹三官大帝之说来自于小说《历代神仙通鉴》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尧舜禹三官崇拜兴于清朝时期,到民国时期,人们也己经接受尧舜禹三官,在浙江永嘉、上海浦东的部分地方化及台湾地区的一些庙宇等供奉尧舜禹三官己经成为一种传统。
综上所述,作为民俗事项三官神这种崇拜具有变异的特征,民俗事项的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民俗事项不可能只有一个文本。在三官神话与信仰的传承过程中,随着传播的发生,随着神话故事异文的产生,以及移民的发生,三官崇拜容易在顺应历史文化或者适应当地文化传统时发生改变。
作为自然神的天地水三官发生的最早,在官方天地崇拜、官方祭祀礼仪、职官称谓等的影响下,天地水三官成为三官神话与信仰最早的表现形态;
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明朝时出现唐宏葛雍周武三官崇拜,最初是元朝时的兰元真君崇拜,接着真君、三灵侯崇拜为主,最终才在明朝时成为三官崇拜;
随着故事形态的丰富,在佛教龙女故事的影响下,宋朝时产生了陈子椿与龙女结合诞下三子的三官形态,这一崇拜直到清朝才得流行于世;
在神道小说和民间故事的影响下,尧舜禹三官在清朝也应运而生。
这四种形态丰富了三官文化的内容,尤其是自然神天地水三官崇拜,产生的时间早,涉及的地域广,而且围绕着该崇拜还产生了众多的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