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小课堂|为什么每报告一个线索,就能拯救一个孩子?
来源:广东检察
今年1月16日,光明未保强制报告小程序(以下简称“强制报告小程序”)收到一条疑似未成年人被侵害案件的线索。光明区检察院未检部门检察官评估线索情况后,马上联合公安、妇联、民政等各部门开展处置工作。
情况很快查明,小王母亲未婚先孕生下小王后,由于精神异常被送往精神病医院治疗,小王则由外公外婆照料。小王母亲出院后将小王带回身边抚养,受抚养纠纷、经济压力、家庭矛盾等因素影响,其精神状况再度出现异常。经过对小王母亲的心理辅导,小王母亲情绪得到平复,由公安机关送往医院接受检查并转诊到精神病医院继续接受治疗。同时,在场医护人员将小王带离危险环境并进行初步体检后交由外公外婆临时照料。
这条线索是光明区检察院强制报告小程序上线以来,收到的众多线索中的一条,生动诠释了强制报告制度的核心要义,那就是“每报告一个线索,就能拯救一个孩子”。
上线强制报告小程序背后
2020年5月,国家监委、最高检、教育部、公安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2021年6月,强制报告制度被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吸收,上升为法律规定,自此,强制报告制度已真正成为保护未成年人的有效手段,并引导全社会自觉做观察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监测器”。
然而,在检察履职过程中发现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线索难仍是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光明区检察院经过走访调研,总结出造成问题的重要原因是线索报告渠道不够有效,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仍缺乏线上报告平台。我们深刻意识到拓展案件线索渠道是推动强制报告制度全面落地的有效举措后,强制报告小程序于2022年10月12日正式上线,这是全市首个线上强制报告平台,有利于在第一时间发现未成年人遭受侵害的线索,及时完善固定证据,有效惩治违法犯罪,将不法伤害程度降到最低。
强制报告小程序不止于接受线索
延伸检察触角做好“后半篇文章”是光明区人民检察院打造强制报告小程序的“重头戏”。
今年新年伊始,强制报告小程序就收到了两条关于某某酒吧违法雇佣未成年人的线索,检察人员立即将线索移交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调查处置工作。同时,经过对线索的梳理总结,检察人员发现许多线索都有共性,比如线索多集中在未成年人纹身、校园欺凌等,为确保线索反映的共性问题得到精准解决,光明区检察院发挥未检部门“四检合一”办案模式优势,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制发检察建议文书的方式,推动有关部门堵漏建制,强化溯源治理。以酒吧违法接待未成年人为例,在光明区检察院制发检察建议书后,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全覆盖检查辖区酒吧、KTV等娱乐场所,以行政处罚、释法说理等形式指导整改,并制定《酒吧守法经营承诺书》与《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场所未成年人保护指引》,“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社会治理”的标本兼治效果得到有效呈现。
强制报告小程序对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同样功不可没。前不久,一条关于举报某网站及相关用户发布多条涉及未成年人隐私视频的线索引起了光明区检察院未检部门的注意。循着线索,检察人员登录该网站后发现相关视频涉嫌低俗软色情营销,不仅污染网络环境,更有毒害青少年的可能。由于该网站的备案地及实际运营地均不在光明区辖区范围内,无法通过沟通磋商或检察建议的方式要求网站立即整改,检察人员犯了难:一边是逐渐增多的点击量,一边是对未成年人加强网络保护的迫切性,该如何尽快下架该视频呢?检察人员“双管齐下”,让技术人员尽快从网站的投诉举报端口反映网站存在涉未成年人的低俗色情视频,引起网站注意。同时,积极联系与我院曾就网络保护未成年人达成共识的某互联网公司。在该互联网公司的积极协助下,联系上网站的法务人员,最后涉未成年人隐私的视频的视频全部下架。事后,检察人员感慨:“如果不是强制报告小程序,那么这些视频传播范围会更大,影响会更恶劣。”
强制报告制度建造的是一条由全社会参与的保护未成年人之路。让“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更多人发挥“千里眼”的作用,光明的孩子,未来才会更光明。
来源:光明检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