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 |《外国语》2023年第2期
敬请关注并星标,欢迎点赞、在看、转发!
目 录
语言研究
认知事件框架和凸显构型的整合
程倩雯, 程琪龙
数学算式对二语关系从句的跨认知域结构启动研究
王保昌, 雷文容, 李荣宝
准定中结构的句法分析
熊仲儒
单语素词汇致使式的句法生成研究
杨彤, 程工
致使性状态变化事件言语表征的发展研究
李家春
修辞隐喻的词汇触发——以汉语“飞翔”为例
杨唐峰
祈使句中“了”的句法层级
李俊
翻译研究
跨学科创学之成败得失——66种跨学科的翻译学鸟瞰
方梦之
文学翻译的叙事批评模式建构
王树槐
当代中国形象的“他塑”与“回塑”——以中国当代女性小说英语世界译介为例
鲍晓英
基于语料库的《狼图腾》英译策略与生态意蕴变异研究
王峰, 周璐, 宋凯歌
译者声音与译本形变——《死水微澜》2014年英译本研究
张蓓
摘 要
认知事件框架和凸显构型的整合
程倩雯, 程琪龙
概念内容和语言表达之间的论元变异体现机理及其认知过程,数十年来一直是语言学各理论努力解决又解决不好的理论表述难题。最被看好的原型理论模式和等级对应理论模式,仍然无法合理准确表述汉语的许多句子。理论界的另一个思辨议题是语言结构是否一定程度取决于语义。本文旨在论证,事件的概念内容以及和它整合的凸显构型,都将一定程度确定变式的选择。概念内容由认知事件框架作形式表述,凸显构型则由四个凸显等级构成。本文以放置事件的汉语语料为样本,验证整合模式的操作可行性。
数学算式对二语关系从句的跨认知域结构启动研究
王保昌, 雷文容, 李荣宝
本研究采用自定步速阅读范式,以数学算式为启动项,以英语关系从句为目标句法结构,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英语专业大学生数学算式加工对英语关系从句理解的跨认知域结构启动效应。实验结果显示高挂靠数学算式加工促进了被试对高挂靠英语关系从句的理解,低挂靠数学算式加工促进了被试对低挂靠英语关系从句的理解。结果表明二语理解中存在跨认知域结构启动效应,数学算式和二语关系从句可能共享抽象结构表征。
准定中结构的句法分析
熊仲儒
本文着重讨论了准定中结构是否与句中主动词发生句法关联的问题。文章认为准定中结构中的领有者与领有物是隐含谓词而非主动词的论元,该隐含谓词的语义由包括主动词在内的语境赋予。准定中结构的事件义由其中的名性范畴G决定。定语标记"的"像英语中的属格标记"’s"一样,是结构的前置核心。作为核心,它会阻止其补足语中的核心移出名词性短语,所以不采用动词核心移位推导准定中结构;作为前置核心,它也会阻止"的"的后附插入操作。补语作为动词的补足语,也要求准定中结构必须作为名词短语参与计算。准定中结构与重动句的相关性在于达成范畴会选择"S的O"与"SVO"充当役事。
单语素词汇致使式的句法生成研究
杨彤, 程工
本文主要在分布式形态学的框架下讨论现代汉语的单语素词汇致使式。基于不同的句法语义表现,我们区分了两类词汇致使式,分别以"√开"和"√毁"为代表。在句法上,前者不允许致事主语被动化和回指,后者允许;在语义上,前者存在动词的歧义现象,后者不存在;在跨语言上,前者的句法表现与英语词汇致使式不同,后者与之相似。本文对上述现象提出如下解释:首先,"√开"类致使式的施事处于VoiceP但致事处于vP,而"√毁"类致使式施事与致事均处在VoiceP;其次,汉语词汇致使式复原义的显著性,与动词是否有歧义相关,而歧义一方面源于词根的不同句法实现方式,另一方面源于词根的语义变体。与此同时,该歧义也与使用频率的高低相关。最后,现代汉语跟古代汉语和英语在(反)致使式上不同的句法现象,来源于轻动词v是否具有[D]特征,该特征所允准的句法环境限制了语义变体的实现。
致使性状态变化事件言语表征的发展研究
李家春
语言习得与认知发展一直是语言学中多个分支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学界讨论的核心问题是,语言习得是受到语言普遍性原则还是语言特殊性原则影响。目前国内学界关于该问题的探讨多集中在运动事件上,且存在较多争议。本研究聚焦于状态变化事件,从认知语义角度探讨了中国汉语母语者致使性状态变化事件言语表征的习得发展。研究采用了口语诱导实验的实证方法,针对四个儿童组和一个成年组共160名受试言语产出的语义和认知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1)汉语母语者在状态变化这个语义范畴的语言发展受到母语语言类型的主导性影响。词汇化模式方面,汉语母语者使用的结构类型和词语类型,均从语言发展早期就受到汉语语言类型特征的影响,动补结构使用较为频繁,方式动词数量显著。2)汉语母语者的语言发展同样受到认知发展的影响,其词汇化模式、因果链视窗开启、语义完整性等都呈现出随认知发展而渐趋成熟的特征。3)汉语母语者的语言发展同时受到外在语言输入的影响。基于受试群体的内部性别差异,本文提出"早期输入性差异假说"。
修辞隐喻的词汇触发——以汉语“飞翔”为例
杨唐峰
隐喻不仅仅是语义的偏离,而且往往具有与本义不同的搭配型式,这是目前语料库隐喻研究的主流观点。但这些研究考察的几乎都是多义词的规约隐喻,很大程度忽略了修辞隐喻可能的不同。本文以汉语"飞翔"为例,以词汇触发理论、规范与活用理论为框架,研究修辞隐喻在搭配、语义关联、类联接和语用关联四方面与本义触发的异同。结果显示,修辞隐喻的触发与本义的触发并不存在根本性的不同,恰恰相反,修辞隐喻更多的是借用了本义的使用规范,从而达成在语义偏离和语言规范之间的平衡。修辞隐喻与本义触发的不同主要在次级语义层面,虽然本义的整体事件框架被映射到了修辞隐喻,但突显了不同的语义角色,这也导致了类联接方面的一些细微变化。
祈使句中“了”的句法层级
李俊
本文考察祈使句中"了"的句法语义表现,勾勒"了"的句法层级图谱。以往研究将"了"分为动向补语"了0"、完整体标记"了1"和句末体貌词"了2"。本研究发现进入祈使句的句尾"了"不定义时间关系,可以省略、不能嵌套、不能与其他句末语气词共现、表示说话人的强调语气,是句末语气词(了3),而非句末体貌词(了2)。"了"构成了句末语气词(了3)、句末体貌词(了2)、完整体标记(了1)和动相补语(了0)(SaP (le3)2)<(TP)le1)<(vP)le0))四层体层级图谱。完整体标记(了1)和句末体貌词(了2)因表达的时间关系与祈使句定义的时间关系冲突无法进入祈使句;动相补语(了0)与句末语气词(了3)不定义时间关系,可进入祈使句;在了0-了1-了2-了3的体层级中,祈使句里有了0-了3共现,基于经济性原则,实施同音删略,语音上实现为一个"了"。
跨学科创学之成败得失——66种跨学科的翻译学鸟瞰
方梦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人研究翻译理论和建构跨学科翻译学的热情高涨。跨学科的翻译学有自创的、引进的,也有引进后本土化的。本文以66种不同名目的跨学科翻译学的名称为关键词、主题词,查询知网数据;分析发现,其中只有几种渐趋成熟,具有应用性、可接受性或解释性,是成功的,如生态翻译学、翻译美学等。大多自创的跨学科翻译学接受度差,影响力弱,有的形同虚设。
文学翻译的叙事批评模式建构
王树槐
目前学界为数不多的将经典叙事学运用于翻译批评的研究,多聚焦于叙事视角、话语呈现方式、讲述与展示、叙事时间、不可靠叙述、叙事距离6个元素,而且留有很多深入研究的空间。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难以满足译本全面的叙事翻译批评需求。本文又提出叙事空间、隐含作者、元叙事、易读性与可读性、叙事结构、叙事功能6个元素。通过运用跨学科移植法和"规定+描写辩证批评法",我们建立一个包括上述12个元素以及相应详细考察要点的翻译叙事批评模式。
当代中国形象的“他塑”与“回塑”——以中国当代女性小说英语世界译介为例
鲍晓英
本文从形象塑造的可运作性、投射性和互动性三个维度全面梳理英语世界对中国当代女性小说的译介,探索英语世界译介中国当代女性小说中"他塑"当代中国形象的运作方法、该形象对英语世界的投射,以及中国如何通过该形象返现英语世界,反思自我,实现当代中国形象的"回塑"。研究发现,英语世界通过翻译选材、图书馆藏、媒体评价等不同运作方法对中国当代国家形象进行"他塑",该形象投射出英语世界对中国固化的集体想象、读者的阅读喜好和图书市场的商业利益。本文提出未来中国可以从女性小说创作内容、创作手法和文学作品翻译选择等不同路径对当代中国形象进行"回塑"。
基于语料库的《狼图腾》英译策略与生态意蕴变异研究
王峰, 周璐, 宋凯歌
本研究通过建设《狼图腾》平行语料库研究葛浩文的英译改写策略以及译文生态意蕴的变异。研究发现全译内容73.99%,译者最常用的变译手段是整句甚至整段摘译(高达26.01%)。译者舍弃的内容与小说主人公陈阵的言语思想有极强的相关性(r=.989,p<.001)。结合变译语料词表,我们确认小说主人公陈阵的大量独白与心理活动成为删减的主要对象。结合层次聚类分析与内容分析,葛浩文舍弃的内容为:1)陈阵驯养小狼的生活细节刻画;2)杨克视角下对天鹅的欣赏以及天鹅被民工屠杀时的心理震动;3)陈阵对生态、民族、历史与世界关系的辩证思考。小说的生态意蕴栖居于北京知青在草原生活中的思想成熟过程,折射出他们从外来者到信奉"狼图腾"的草原人的身份转变。变译一方面加速了译文的叙事节奏,另一方面也冲淡了人物言语思想隐含的生态整体观、生态本质观、可持续发展观。
译者声音与译本形变——《死水微澜》2014年英译本研究
张蓓
李劼人历史小说《死水微澜》2014年英译本长期以来遭到国内外译学界忽视,而该译本因译者强势显声呈现出别样面貌,这在中国现代小说英译史上并不多见。本研究以译者声音理论为指导,以2014年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内和副文本两个层面入手,考察译者的强势显声及其造成的译本形变。研究发现:在文本内层面,译者通过对小说叙事结构的改写和译文语言的视觉化与异质化强势显声,使得译本偏离了原文的叙事及语言风格;在副文本层面,译者通过对译本进行去虚构化和历史文化赋值强势显声,从而将小说打造为时代预言和成都历史文化读本。译者强势显声的表层动因在于译者的"另类"忠实观,深层动因在于"契约邀约机制"在翻译文学中的普遍运作
转自:翻译研究动态、外国语
期刊目录
CSSCI刊源
CSSCI源刊声明(第二辑)
1. 现代外语
2. 外语电话教学
3. 中国外语
4. 外语教学
5. 外语与外语教学
6. 外语教学与研究
7. 中国翻译
8. 上海翻译
【特别声明】本公众平台除特别注明原创或授权转载外,其他文章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并没有任何商业目的。本公号尊重知识产权,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后台,本公号将及时删除。
合集收藏
备考专辑: & &
语音单词:& & &
新闻英语: & &&
歌曲TED: & & & &
美文故事: & & & &
名字外教: & & & & &
微信公众号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按时间排序,为了防止迷路,希望小可爱们可以动动小小手点个“在看”或者将“小芳老师”添加到★“星标”☆中!让系统知道这是你喜欢看的公众号,这样我们就可以一直就可以永远幸福在一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