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书生借宿

  相传古时,陇西一带有个读书人,名叫厉致诚。这人小时候父母双亡,吃着当地人的饭菜长大的!

  当地人大多是淳朴善良的人。每次看到厉致诚缺衣少食,他们都会伸出援手,帮助厉致诚!

  厉致诚七岁的时候,看到有父母的孩子可以去私塾读书,很是羡慕。所以,他经常在私塾外听老师讲课!

  这一天,当地的刘员外路过这里,远远地就看到厉致诚坐在私塾外听课。刘员外一时好奇,便问下人。正好其中一个下人认识厉致诚,他对刘员外说:“老爷,这孩子我认识。他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家吃的是西家的饭。他长大了,年初的时候,我老公还送了这孩子一件棉袄呢!”

  

  刘老爷子一听,对厉致诚更加好奇了,于是走上前对厉致诚道:“你孩子在私塾外听老师讲课,看来你也是个好孩子啊喜欢看书,儿子读书好久了,天天调皮,学习不好,你愿意做他的书童吗,以你为例,说不定我家小子也能学得好一点!”

  厉致诚虽然聪明,但毕竟还是个七岁的孩子。他不知道书童是什么东西,所以不知道怎么回答,直接愣在了原地!

  刘员外那个认识厉致诚的下人,这时候急忙对厉致诚道:“你在我们家做刘老爷子的书童,可以常看书,你不喜欢看书,不着急起来同意!”

  厉致诚一听,当即朝着刘远外跪下,对着刘远外说道:“刘少爷,我愿意做您儿子的书童,只要您让我读书,您要付出什么代价,我都愿意! “

  

  刘员外看着厉致诚真诚的眼神,对厉致诚更加喜欢了。就这样,刘员外把厉致诚带回家了!

  从此,厉致诚跟着刘老爷子坐上了小书童的位置。刘先生虽然说他调皮捣蛋,不读书,但本性不坏。和他相处之后,他已经把厉致诚当成自己的好朋友了。朋友,他知道厉致诚喜欢学习,所以他就算不想去学校,看在厉致诚的份上,也只能一起去了!

  半年后,刘员外考试,教刘老师作业。他发现刘老师在过去的六个月里从来没有恶作剧和取笑过老师。虽然他的见识并没有太大的提升,但是却比之前强多了。对她来说,只要儿子没做错什么,考不考都无所谓。等刘老爷子长大了,刘远外会让他跟她学着做生意,以后他就可以继承家业了!

  再说了,厉致诚,自从做了刘老师的学童,刘老师就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从未遭受过饥饿和饥饿。不仅如此,刘府的老师们,知识渊博。厉致诚就读于刘府。进步很快,他感觉自己这六个月所学的知识,比你偷听私塾外的老师所学的要多得多!一转眼,十年过去了,厉致诚变成了十七岁的少年。早在五年前,他就不再是刘总的书童了,因为刘总跟着刘总读书做生意,平日里很忙。李知本原本以为刘员外会送他出府,刘员外却告诉他,让他住进府里安心读书,若是哪天能考上优等生,那就算了以纪念他的祖先!

  

  就这样,厉致诚继续留在刘员外家里安心读书。刘老爷子自从跟刘员外做生意,不读书的时候,他也会到刘员外的店里当簿记员,报答刘员外的人情。优雅!

  这一年,17岁的厉致诚觉得自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便告诉刘员外,自己想参加地方科举。刘员外很赞同,并鼓励厉致诚试一试。好在他还年轻,能不能考上都无所谓!

  就这样,厉致诚在刘员外的鼓动下考上了。令人欣慰的是,厉致诚没有辜负刘员外的期望,考取了进士。一时之间,柳家的所有人都为厉致诚感到高兴。毕竟,厉致诚也算是刘家的人了。他通过了进士考试,刘家的脸色也亮了起来!

  厉致诚考上进士后并没有沾沾自喜,他觉得自己应该更加努力学习,争取在大比武之年进京,赶上中试,考中,光宗耀祖!

  两年后,厉致诚向刘员外辞官,声称自己要去北京赶考。刘员外听说这件事后,让人准备了钱财,让厉致诚去北京,厉致诚却摆摆手对刘员外说:“先生我在北京,我在家这么久了。”这么多年了,老爷给的也够多了,我以前在一家店里当过会计老师,老爷也给我发过工资,在刘府不用愁吃穿,不用准备钱和钱给我!”

  

  听到厉致诚的话,刘员外在心里对这个少年暗暗佩服了几分。他知道厉致诚的性子,他也不再勉强自己了。就这样,厉致诚只身启程去京城赶考!

  为了省钱,厉致诚一路上尽量不住酒店。只要能找到农家乐,他就在农家乐里过夜。

  这一天,临近傍晚,天空乌云密布,快要下雨了。厉致诚加快了脚步。他知道,如果自己找不到住的地方,晚上可能会被冻死!

  可就在这时,厉致诚发现前方不远处有一股炊烟。他高兴极了,朝着农舍跑去!

  巧的是,厉致诚刚跑到农家屋檐下,大雨倾盆而下。厉致诚暗自松了口气,心想,幸好自己跑得快,不然早就被淹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