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四海祭介子 洁惠仁风耀天罡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 春秋时期,夏县裴介村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逝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下令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全国火禁日,由此产生了“寒食节”。

  文|刘建设

  一年一度的清明(寒食)节又如期而至,岁岁清明今又清明,遍地杨柳青青。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描述清明(寒食)节当天“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时光流转,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仍在延续,并已成了中华民族的节俗传统文化。缅怀、追忆介子推往往也会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左传》对介子推的品质早已做了定论,第一次全面记述、评价了介子推,而且为后世对介子推的评价奠定了基调。《左传》以“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这一历史事实为线索,在记述中凸显了介子推的精神境界,首要的核心思想就是爱国主义。“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介子推认定了重耳是复晋救国的唯一希望,故辅君从亡19年,割股啖君、历尽艰辛,且“不言禄”。历史也证实了介子推拯救的不仅仅是“重耳”一位落难公子,确实是拯救了一个晋国,使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史记》也作出了相同的记述。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对介子推也给予极高评价:“伯夷、叔齐的行为,表现的是‘不克不忌,不念旧恶’,合乎中庸、超然物外的一种做人态度;赵文子的经历则表现了他‘畏天而敬人,服义而行信,孝于父母,恭于兄弟,从善而敩(xiào)’的思想品德。而介子推的特点和可贵之处,则在于‘易行以俟天命,君下位而不援其上,观于四方,不忘其亲;苟思其亲,不尽其乐;以不能学为己终身之忧,盖介山子推之行也。’”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学家,越国名臣陶朱公范蠡把介子推当成自己的心中偶像。“……公殆深得老子名遂身退之旨者,昔晋公子重耳出奔,从之者有介子推。后公子复国霸晋,介子不言禄禄亦勿及,逃之绵上是老子功成身退之旨……”。他与文种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王夫差,实现了越王勾践称雄天下的梦想,后便效仿介子推“激流勇退,辞官经商”,归隐齐鲁海边。晚年为追慕介子推的高风亮节,而又三散家财,从齐地前往河东寻迹,行至距裴介5公里处的官道旁病逝,家人遂将他葬于此地。其后人就地栖居,以陶为姓,繁衍生息,既成今天的陶村。

  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非常敬慕介子推,虽“忠而立枯”却能使文公“以志吾过,且旌善人”。他在《惜往日》中记述:“……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表明了他对介子推的无限仰慕,“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dàn)谩而不疑。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诉说自己不得不以死殉国的苦衷,希望他能像介子推一样,以死来刺激楚王最后觉悟。“夫欲生悟其君不得,卒以死悟之”。

  宋朝有三位皇帝敕封了介子推。宋真宗赵恒(997年—1022年)是宋朝第三任皇帝,是赵光义的三儿子。他于公元997年称帝,是为宋真宗。宋真宗特封介子推为“洁惠侯”。《追封介子推诰》皇帝敕曰:“惟神之生,尝以羁靮,从晋侯行天下而不言禄。晋人思之;卒与其母隐死于深山而不顾,可谓忠廉自信之士矣。则其殁也,宜为明灵,血食于其土。守臣来告,有祷必从,庇民之德是不可以不报,锡命侯爵,神其享之,宜特封洁惠侯。”

  

  “惟神之生,尝以羁靮,从晋候行天下而不言禄,晋人思之。”介子推就是一个生来就有神明天赋的人,曾经以执鞭随镫的身份,跟随晋文公到处流浪,而不图高官厚禄。“卒与其母隐,死于深山而不顾,可谓忠廉自信之士也。”他最后和母亲过着隐居生活,直至死于深山之中而在所不惜,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忠良正直、廉洁自律的高士啊。“则其殁也,宜为明灵,血食于其土。”他逝世以后,应该成为一方显耀的神灵,享受当地百姓的尊崇供奉。“守臣来告,有祷必从。”地方官来禀报说,介子推神十分灵验,百姓们有求必应。“庇民之德,是不可以无报。”像这样庇佑一方百姓的神德,不可以没有回报。“赐命侯爵,神其享之,宜特封‘洁惠侯’。”特赐命为“侯”爵,请介神领享,特封为“洁惠侯”。

  宋神宗赵顼(xū),是北宋第六位皇帝,庙号宋神宗,年号熙宁。据《宋大诏令集》载,敕封:汾州介子推庙可洁惠侯制。

  宋徽宗赵佶,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据《宋会要》记述:“徽宗崇宁二年二月赐庙额‘昭德’。”

  自春秋战国乃至两汉时期,介子推的影响已扩大到全国范围,介子推忠君爱国,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都已深入人心,流传甚广。

  

  左丘明和司马迁在其巨著《左传》和《史记》中都记载了“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这一基本史实。从《左传》《史记》的记载里,我们可以断定,介子推是一位品质高尚、思想纯洁,有见地、有文化的古代士大夫。“贪天之功,据为己有”更恶比“窃人之财,犹曰是盗”的人生观,已显现出介子推的思想境界和高雅圣洁的道德情操。

  “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言语,是对人的行为举止的表达和文饰。身将隐居,还需要去说明和表达吗?若说,那就成显摆和炫耀。此充分表现出了介子推不图名利的狷介气节以及淡泊富贵荣华,鄙弃功名利禄,洁身自好的纯洁美德和追求。“辅君逃亡19年”“割股奉君”“功不言禄”“功成身退”“弃官孝母”的人生实践,充分证实了他为实现“复国大业”所作的努力。同时更表露出了他为实现“复国大业”,甘愿牺牲个人的一切,不为名,不计利,不图回报,不图荣华富贵,不怀任何企图、私心杂念。被真宗皇帝封为“洁惠侯”应为实至名归,也则足以说明几千年来人民对介子推品德、操行的认同和肯定。

  介子推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急流勇退”“功不言禄”的行为也是知识分子独立的精神体现,同时也成为历代仁人志士所树立和效仿的典范。清明四海祭介子,可见介子精神至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介子推的故事

  

  图源 中国新闻网

  当年,晋公子重耳为避骊姬之祸,带着他的一伙谋臣四处流浪。当离开狄国,逃到卫国时,卫国的国君态度傲慢,并不理睬他们。重耳一伙身无分文,又饥又饿,实在无法继续前进了。这时跟随重耳的一个大臣叫介子推,他看到重耳饿得发昏,就悄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炖好后送给重耳吃。重耳吃得很香甜,吃完后恢复了体力,才能继续赶路。后来重耳知道了是介子推割了自己身上的一块肉给他吃,很受感动,发誓当上国君后要报答介子推。这就是有名的“割股给君啖”的故事。

  后来,重耳终于如愿以偿当上晋国国君。他大肆封赏当年跟随他的有功之臣,偏偏就忘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摆功请赏。

  后来,晋文公又贴出诏令:“如果有谁被遗漏了,请自己来报。”介子推的邻居看见诏令,便来找介子推。见他正在家里编草鞋,便说:“你以后不用再干这一行了,晋侯出了诏令找有功之人。你只要一露面,晋侯就想到你的好处,按功行赏。”介子推笑着没有回答。

  他的母亲说:“你跟着晋侯流亡十九年,晋侯饥不择食时,你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他熬汤喝,没有功劳还有苦劳,你为什么不去见一见呢?”

  子推说:“孩儿没有什么要求晋侯的,为什么要去呢?”邻居说:“你去见一见,封个一官半职,也领一些布和米,省得天天打草鞋了。”

  介子推说:“晋献公共有九个儿子,只有重耳健在。晋惠公夷吾、晋怀公圉不得人心,晋国人和其他诸侯都反对他们。然而苍天不绝晋国,必将有贤者主政。继承晋国君位的人,除了文公还能有谁呢?这些分明都是上天的安排,而那些受封赏的人却说都是他们的功劳,这不是胡说吗?我难于和他们相处共事。”介子推认为重耳能当上晋国国君,完全是天意,不是他的功劳,更看不起那些据此邀功请赏的人。

  

  万荣县孤山云海

  他的母亲说:“你是廉洁的人,我是廉洁的人的母亲,我们为什么不去隐居呢?”于是,介子推背着母亲躲到绵山(今万荣县孤山)里去了。

  他的邻居为他抱不平,写了一首诗,悬挂在绛都的国门上,诗是这样写的:“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天,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图源 中国新闻网

  晋文公见诗后,这才想起介子推,急忙派人召他回绛受封,才知道他跑到绵山上修行去了。晋文公亲率众人赶到绵山,四处寻找,百般呼应,介子退却始终不肯出来。有人对晋文公说:“介子推事母至孝,如果放火烧山,他为了救母亲,肯定要跑出来。”晋文公听了,就急令放火烧山,为的是逼介子推出来受封。那知,大火烧了几天几夜,也不见介子推出来。待火熄灭后,人们进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他母亲相抱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图源 中国新闻网

  晋文公闻讯后悲痛欲绝,后悔不迭。此时正是清明节前三天,晋文公便下令全国人清明节前三天不生火煮食,皆食冷食,并定为寒食节以纪念介子推。后人传说,介子推烧死在绵山,只有头上戴的铁盔没有烧化,所以今天万荣县一带的老百姓,清明时上坟祭祖,必带一个头盔状的大馍,称为“子服馍”,也是为了表达对介子推的怀念。

  

  来源:综合运城新闻网、运城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