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轩投稿说说自己的武术情结

  

  

  

  就在几天前,小涛参加了《山河之影》和“日光放映厅”联合举办的线下媒体活动。

  放映非常精彩,陶畅也在现场偶然发现了陶畅的“特约艺人”。

  事件的原因如下。观看影片时,陶发现演员陈若轩也在案发现场。所以看完电影我采访了若轩。

  也许是我和若轩年龄相仿,或者是共同的爱好开启了对话。采访接近尾声时,若轩和我谈到了武术。

  

  时间有限,但若轩谈到武功,还是有很多话要说。于是我的脑子里开始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如此,何不趁此机会,让让若轩写一篇文章,发表在陶昌呢?

  几天后我收到了文件。这篇文章是若轩写的,主题是一代人心中的武侠情结。

  

  大家好,我叫陈若轩,我是一名演员。最近,《山河之影》出版了,我参与其中。这是一部武侠题材的作品。

  

  △这是我在《山河之影》扮演锦衣卫陆铮的镜头

  关于武术,我有很多想和大家分享的。那么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我心中的武侠情结。

  我是1994年出生的,属于大家所说的90后。幸运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刚刚抓住了“武术”流行的“尾巴”。我怎么说呢?让我们通过一些历史事件来展示它:

  1981年,《武林》杂志首次连载了金庸的武侠作品,也算是中国大陆武侠风靡的开端。

  

  △《武林》杂志封面,到2006年杂志不再出版

  从1982年到1986年,《少林寺》《少林小子》《南北少林》相继上映,掀起了“少林热”。

  

  △在民间文化交流中,《少林寺》等影片也传到了非洲。这幅画是非洲当地艺术家画的海报,影响力可见一斑

  然而,随着我长大,文化变得更加多样化。武术学科虽然影响力依旧,但已不似之前的热度。

  所以有趣的是,我的很多朋友都可以像我一样。我们的武侠启蒙竟然是成龙的电影。

  (注:这里补充一下,武侠片和功夫片在定义上有严格的区别,但也有共同点,所以为了方便大家阅读下文,我们就不刻意区分了这次!)

  

  △《我是谁》是我最喜欢的成龙电影

  怎么说呢?2000年代初,成龙无处不在。说说生活细节,大家就明白了。

  当时,许多地方台都会有一个栏目,叫做“好电影约会”。每当家人聚餐时,他都会很自觉地播放成龙的电影。这似乎是电视台和观众之间的一种默契。

  

  成龙的电影很好看,他的造型在我看来是一绝。英国学者LeonHunter在他的《功夫偶像》一书中将成龙电影的特点概括为“自我冒险”:通过特技和冒险在银幕上营造一种真实感。

  

  △图中的景色来自于LeonHunter的《功夫偶像》,这本书也值得一读

  不过,在我看来,成龙的电影是时髦的动作片,但其核心是武侠精神。比如《警察故事》里的陈家驹,是一名警察,也可以算是现代骑士。

  

  △成龙哥哥一跃成为摄影史上的名人,也让人很佩服

  可我小时候怎么可能关注到这么深层次的问题呢?

  但是,不得不说,成龙的作品对我后来的人生影响很大。

  我上高中的时候比较瘦。但众所周知,无论是漫画还是现实,骨瘦如柴的孩子容易被卑鄙的孩子欺负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肥虎和大雄的“危险关系”在当时的校园里并不少见

  于是,在成龙的“精神熏陶”下,我开始学习散打。我受了很多苦,受了很多伤。最后,我发现学习武术真的很有用。

  一方面,那些坏小子还真不敢欺负。另一方面,我参加了散打比赛,教练发现我的“意识”很好。比如我的技术不是很熟练,但是凭着“想象力”和感觉,我可以把它运用到场上。

  所以我觉得“想象力”很重要。它在演奏时也对我有很大帮助。当然,这一切都是后话,暂且不表态。

  

  那么能打敢打是武术的核心吗?很明显不是。

  因为在2000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说到骑士“言必信,行必果”。

  

  △文字来自:《史记》骑士人物性格的冲突及其悲剧戏剧意识刘荣杰陈丽珊

  接着金庸先生又说:“对国家和人民来说,伟人就是英雄。”

  所以我非常认同,武术是一种方法或表现形式,而侠义是一种价值观或一种正义。随着时间的发展,不同时代的影视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这个道理。

  早在1940年代后期,关德兴的系列《黄飞鸿》就引起了一阵热潮。故事中的黄飞鸿是正义的化身,总能在邪恶来临时救人于水火。例如,《黄飞鸿义救卖鱼灿》《黄飞鸿夫妻除三害》《黄飞鸿长堤歼霸》就讲过这样的故事。

  

  △有趣的是,1960年,黄飞鸿还和“大金刚”(猩猩之王)打过架。周星驰的《漫画威龙》好像致敬了这一段桥段

  当然,黄飞鸿也解释了故事中的侠义精神。他教导弟子:学习武术的目的是报效国家,除暴安民。属于质朴的侠义精神。

  

  此后,邵氏武侠片也开始占领大银幕。一方面,张彻在1967年拍了《独臂刀》,这部影片除了有“男暴”的武侠特征外,还有更深的内核。

  可以说,故事的主题是沿袭了金庸的《神雕侠侣》。发行人梁振辉将故事主线分解为:屈辱、断手、重生。《独臂刀》的主人公方刚在断臂重生后,不计前嫌拯救了家人,走向了人间。这也为“侠”精神增添了更丰富的层次。

  

  △《独臂刀》海报

  数年后,李小龙重返香港,再次掀起功夫狂潮。首先,以李小龙为主导的动作戏,往往摒弃套路武打,处理得真实、干净利落。

  其次,他的电影所关注的主题往往与“反抗精神”有关。例如,《精武门》表现屈辱时期与侵略者的抗争,《唐山大兄》表现海外同胞的苦难与反抗。

  

  △李小龙的拼搏精神在海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电影为证:1985年美国电影《No Retreat, No Surrender》讲述了一个美国男孩受辱学习截拳道后奋起抗争的故事

  然而,随着李小龙的意外离世,易海星一落千丈,功夫武侠片一度跌入低谷。但在电影界,总是出现低质量的续集,甚至出现一些“布鲁斯剥削电影”(Bruceploitationfilms)。说白了,李小龙的旗帜是剧组用来拍“骗人”片的。

  

  △李小龙和他的模仿者

  但李小龙只是其中之一。于是,以洪金宝、成龙、元彪为代表的演员们也找到了一条打破传统的新发展道路。

  传统意义上的正经英雄,也懂得把戏,幽默爆棚。以民国为题材的故事也可以具有现代感、视野甚至思维方式。

  

  《快餐车》

  比如《A计划续集》的场面很搞笑,但最后主人公马如龙却对“侠”这个精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人们常说“大侠为国为民”。但马如龙放弃做“参与国运的英雄”,选择当一名警察,做“小英雄”。

  因为在他看来,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非常重要的,当警察可以保证大家安居乐业。这种思考无疑给侠义精神增添了一定的人文关怀。

  

  1980年,成龙与美国演员丹尼·艾洛合作电影《威龙猛探》,票房惨淡,于是回港决定以自己的方式拍警察题材电影,成龙的经典《威龙猛探》诞生了。

  

  他在成龙的死亡特技中扮演了一个非常痛苦的英雄。为了城市的安全和心中的正义,他走投无路,哪怕背叛他的上司,哪怕被他告上法庭,他也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抓他。大毒枭。

  

  当年只看龙叔在商场里蹦蹦跳跳,却忽略了龙叔炸裂的演技

  虽然场景换到了现代,英雄们也穿上了时装,但侠义的内核却丝毫没有改变,而是回归到了现代社会的侠义和正义。

  所以有人说武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我觉得很有意思。举个有趣的例子,很多朋友喜欢看港漫,他的代表作《龙虎门》就有一个搞笑的现象。故事中,不管是日本的罗刹,还是韩国的白莲花,他们用的不是空手道,也不是跆拳道,而是中国武侠小说里难免让人捧腹大笑的武术。

  

  △在《整蛊专家》中,周星驰只看了一本书《龙虎门》

  

  所以说完了武功,再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提到了“想象力”的重要性,这一点对我的演技也有很大的帮助。

  毕竟,把事情做好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看武术和打武术不一样,很多打斗场面的呈现绝不是那么简单。在我的印象中,刚开始演打斗戏的时候,我下意识地觉得应该追求速度和力量,所以我拍得很用力。

  但是武道老师很不高兴。原来演戏不仅需要真实,还需要演员的配合,学会控制自己的动作,保证动作场面流畅,避免受伤。

  于是我开始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像散打比赛一样,在表演前对“意识”做一个合乎逻辑的预判,把招式、招式都在脑海里提前过一遍。

  但必须强调的是,想象需要“图案”作为基础。也许是武侠功夫片看多了,才有足够的“素材”去学习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最后想说说这部正在热映的电影《山河之影》。这一次,我扮演了锦衣卫陆铮的角色,他是一个仇恨邪恶的人。

  

  这部剧的成功开播离不开幕后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也从这部剧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尤其是在拍动作戏的时候,如何完美呈现武术招式,如何保证双方都不受伤。

  我也知道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演戏也是。每一次拍摄都是对事业的回馈和对自己的重新认识,以及从中获得新的能量。对了,我一直在学开直升飞机,大家可以期待以后在荧幕上看到我开直升飞机。

  

  收到陈若轩的文件后,陶感叹,《山河之影》和“阳光放映厅”组织的线下观影非常有收获。她不仅认识了演员陈若轩,还发现了陈若轩“爱功夫”的一面。